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朋论友

(2007-08-06 13:06:41)
标签:

人文/历史

谈天说地

感悟随笔

文化

分类: 时评天下
    中国人遇事好找关系,西方人遇事好找律师;中国人有事喜欢私了,西方人有事喜欢打官司。或许,这就是传统的人治思想与现代法律精神的区别。

    托朋友、找关系、走门路,当今有些人因为门路活络而神通广大,成为一般人眼中的“能人”,由此,中国的“托儿”产业应运而生,上学托人,招兵托人、分配托人,看病托人,打官司托人,甚至还出现了“官托”,这便有了“公章不如私章,公事不如私事,公话不如私话,公了不如私了”一说。但凡在中国办事,没有朋友,没有熟人,没有关系,那真是神州大地,寸步难行。

    谁都知道,这年头,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路好走。但相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因为工作、环境、性格、精力等方面原因,所结交的圈子有限,所认识的朋友也有限,但很多时候因为某些事情与自己、家人或亲友的事情息息相关,又不得不去结识些应该或不该认识的朋友,而在这当中,有的人因为投缘确实成了挚友,有的则成了匆匆过客。

    有道是: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而事实在人的一生中,并非唯有纳新而没有吐故,往往于不知不觉间,在结识新朋友的同时,与很多老朋友渐行渐远了。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在不断认识新朋友,又不断淘汰一些老朋友,总有人不断加进来,也有人不断走出去。这似乎是一种社会规律使然。

    记得年轻时曾经就交朋结友究竟是应该“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还是“物以类聚,人与群分”的话题,与父亲发生了一场思想的冲撞,按父亲的观点,不管什么人,当官或平民,有用或没用,都应以诚相待,友好交往。道理似乎没有错,但在实际交往中却往往产生一种悖论。

    父亲工作的计划经济年代,是一个“均贫”的时代,也是个“走后门”之风盛行的年代。父亲因为在当时掌握了一些计划商品的分配权而颇为吃香,各色人等多想结识,父亲几乎天天喝醉,交际圈很广,人缘也很好,在家乡的小县城也算个左右逢源的“能人”,别人找他办了不少事,而他也靠朋友帮着家族解决了不少问题,他说,那年头,不图别的,就图个朋友间互相帮忙。这一点,已经退休的父亲在老一辈人中至今有口皆碑。

    进入今天的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多元,人际间流动性和财富差异性的变化,朋友和情感已经不能简单划等号,很多过去称作朋友的人可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得模糊,而随着岗位、环境、层面的变化在结交一些新朋友的过程中,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朋友,似乎由一个名词变成了动词。

    朋友,固然有生死知己,君子之交,但也不排除很多功利性的交往,如果朋友的交往成为一种需要和利用的存在,那这样的朋友只是一个虚拟的符号。并且,在不同的环境下,朋友的称谓往往赋予不同的定位和内涵,过去,哥们、兄弟、铁杆多是指那些莫逆之交的朋友,但现实中更多的交往往往是“雾里看花”或“知人知面不知心”,在这种情势下,你更多像行走在江湖之上。

    即便是那份曾经纯真的同窗之情,战友之谊,似乎也在逐渐淡化和消失,感觉中在我们的周围仍然有许多同学圈、战友圈的存在,这种小圈子又有核心层和松散层之分,但这些圈子大多成为了一种互为依附、相互利用的小圈子,与真正意义上的“侠肝义胆”相去甚远。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文化与今天市场形态下的交际文化有了天壤之别。

    今天的每个人似乎活得都很累,同学也好,战友也罢,即便近在咫尺,也像是远在天涯。每年的春节期间,无论身居何方的儿女一般都回来见与亲人团圆,几个事业有成或财力雄厚的同学或许出于好意,总想破费邀上同学聚会狂欢一番,虽然通知在前,安排周当,但最后来的人多是些看起来有点“地位”和“身份”的同学,一些同学因为际遇不佳或生活窘迫,虽几番邀请却始终没有前来,在他们看来,相对于心理的落差,不凑这份热闹或许是保持人格自尊的最好选择,这种聚会因为结局的不太完美而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周华健在《朋友》中唱到: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菜是好菜,酒是好酒,有人愿意喝,有人却不愿意喝,愿喝有愿喝的理由,不愿喝也有不愿喝的道理。太阳每天升起,生活还在继续,真正的朋友,就不必勉强什么,当那些曾经的朋友淡淡远去的时候,那瓶高度的烈酒因为长年的珍藏,味道变得有些寡淡,但真正喝下去,你会发现其中的回味与绵长。虽然,你的身边依然天天有酒有菜有所谓的朋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