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10/01/1069954_201001311804551.jpg
郑小瑛老师在家中上网
郑小瑛的网事
也许很多人难以想象一位八旬老人还能指尖翻飞地在电脑上打字,熟练地收发电子邮件,轻松地浏览网页,可郑小瑛教授却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不仅如此,郑小瑛教授触“网”的时间比起现在的大多数人都要来得早呢。那是1994年,郑教授到美国女儿那里,看到女儿在用电脑,便手痒地也想学学,但女儿却不让她碰。她转而求助于一位著名公司的年轻女工程师、双博士,这位女粉丝用三天的时间教会了她如何收发邮件。兴奋的郑老师立刻买了台电脑,给女儿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从此,郑小瑛教授踏上了快速发展的“网”路。
不过,郑老师真正开始使用电脑,那还要算是1998年4月来到厦门之后。那时她孤身一人前来创建厦门爱乐乐团,身边也没有一个帮手,一切都得靠自己,文件啊、资料啊这些东西都是自己在电脑上打出来的,“与其花时间交代给别人,还不如自己来做。”于是,慢慢地就离不开电脑了。所以,从乐团创建至今,团里的所有原始资料都有电子文档,而这里面的很大一部分是出自郑老师之手。由于对网络的重视,乐团很早就有了自己的网站,几经改版,郑老师仍不太满意,她觉得乐团网站应该做得更好,做成一个丰富的古典音乐资料库,给广大网友、乐迷提供一个艺术享受的空间。
郑小瑛老师对网络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还是在开了博客之后。“2006年5月1日,我在新浪开了博客,而在这之前,我对什么是博客并不甚明了。当我的博客出现在新浪网的首页时,我终于知道了它的巨大影响力,24小时内,竟然有将近8万人浏览了我的博客,并带来了几百个留言和评论,网友们对我的关心以及对音乐的喜爱让我非常感动和兴奋。通过博客,厦门爱乐乐团更加为人所知,乐团演奏的经典作品《土楼回响》得到了更多人的欣赏,我们多年来所做的音乐普及工作受到了全国范围内音乐爱好者的理解和支持,我觉得博客真是一种快捷时尚而方便的沟通交流方式,而且,网友们对我的‘日记’的期待,也促使我不断把我正在从事的工作,我的点滴想法,以及我的希望与大家交流,而且那么方便就能知道大家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这是平日里很难得到的机会,这使我后来越来越看重它。”郑老师说,她对博客本来是一点也不了解,也没有想要上什么博客,完全是张国锋忽悠她,她想也好,就试试看,但是没有想到让她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窗口,“因为我多少算一个公众人物,我总在音乐会上见大家,但我听不见大家的声音,有了这个博客以后我发现有很多人来跟我讲他们想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这些让我很感动,这样就慢慢成为我生活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渠道。我非常感谢通过博客的方式让我们一下子心灵沟通起来。”即使带乐团到国外巡演,郑老师也不轻易放弃博客的宣传,赴欧洲和北美演出期间,她都委托张国锋帮她搜集随团记者的报道,及时更新博客,让网友们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乐团的出访情况。
现在,虽然工作繁忙,郑老师没有多少时间浏览网页,但每天都会看看自己的博客,看又有什么新的评论和留言了,对于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她也会进行回复。通过博客,郑老师还联系上了不少久远的老朋友。“博客让我觉得跟乐迷、跟网友更亲近,看到网民的留言,我才知道,每天有这么多人在关注我、关注爱乐乐团,经常有网友在博客上问我的近况,最后逼得我每天记录一些东西,我并不是一个习惯记录的人,但现在,经常会想着,要给网友提供一些信息,不然就对不起他们的关注了”。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10/01/1069954_201001311804391.jpg
郑小瑛老师为博友签名
本文已刊发于2010年1月31日《厦门晚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