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茅为蕙:从电影小童星到钢琴博士

(2009-06-04 10:05:54)
标签:

童星

巴山夜雨

钢琴

爷爷

茅为蕙

厦门

娱乐

分类: 走近名人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6/1069954_200906040959291.jpg

 

茅为蕙:从电影小童星到钢琴博士   


    茅为蕙是谁?她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她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炙手可热的电影小童星,小时候的她共拍了7部电影,不过
,更广为众人所熟知的,是她7岁时在影片《巴山夜雨》中扮演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的小姑娘“小娟子”。
    如今的茅为蕙,早已远离了银幕,并成长为一位赫赫有名的旅美钢琴演奏家了。6月6日晚,她将在厦门宏泰音乐厅,为厦门观众带来一场精彩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在此之前,厦门广播电视报对她进行了专访,讲述她别样的人生经历。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6/1069954_200906040959231.jpg

 

钢琴博士茅为蕙再次登鹭演奏
“我姓‘茅’,茅以升的‘茅’”

关于爷爷
人品一流,做事认真,他直接影响我的一生    
    提到茅为蕙,很多人就会首先想到她的爷爷茅以升,中国著名桥梁设计专家,钱塘江大桥的设计者,小学课文《赵州桥》的作者。茅为蕙
笑着说,小时候她从没感觉爷爷“厉害”,到了小学读到爷爷的文章,才惊觉原来自己的爷爷这么有名。她为有这样的爷爷而感到骄傲。她说,“我先天继承了优良基因,后天又受他人品的感染,只可惜祖孙俩年龄相差悬殊,相处的日子不是很多,但弥足珍贵”。
    茅为蕙是茅家“为”字辈最小的孩子,她出生的时候,茅以升已年近八旬。“那时候,爷爷住在北京,我随父母住在上海,只有每年夏天
才能到北京看望爷爷。尽管与他接触的机会不多,但我对爷爷的印象很深:他人品一流,做事认真。”在茅为蕙的印象里,爷爷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司机、警卫,说话都是一样的语气,从不发脾气。“爷爷有很多秘书,但他总喜欢把我抱在他的腿上帮他读书。”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回忆,直接影响着茅为蕙的一生。她记得爷爷告诉过自己无论做哪一行,都要在能力内做到最好,永远不要退却,“爷爷还教我作名人不能有架子,因为出名只不过是运气,以身作则很重要。”当茅为蕙谈起爷爷茅以升时,她对爷爷的钦佩与仰慕表露无遗。而每当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
,她总会说:“我姓‘茅’,茅以升的‘茅’。”
    不过,令茅为蕙至今感到遗憾的是,1988年,她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一芳的指挥下,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度正式登台演出时,由于茅
以升身体不适,躺在病床上未能亲赴现场观看。“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那次的演出非常成功,以前我的演出爷爷是每场必到的。
”茅为蕙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关于电影
从没想过当演员,那只是我人生很有意思的插曲
       
    尽管茅家在科技界声名赫赫,但家族中并没有与电影界联系密切的人,茅为蕙走入银屏世界,全因机缘巧合。
    “我出生在上海,妈妈常常带我到襄阳路的照相馆拍照,照片冲出来分送给亲戚、朋友和邻居。那天,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摄影师曹
威业刚好到我邻居家串门,在书桌玻璃板底下看到了我的照片,发现我和电影女主角张金玲有着一双同样的大眼睛,便向我父母提出让我在电影里演一个角色,父母也答应了。”茅为蕙的第一个角色是父母怀里的孩子,只要拼命哭,没有一句台词,但很多工作人员都记住了这个大眼
睛的小姑娘。
    一年后,导演吴贻弓找到茅为蕙,希望她在新片里演一个小女孩——这部电影便是《巴山夜雨》。茅为蕙把一个生活艰辛、孤身寻父的幼
小孩子表达得富有层次,感人至深,也因其角色,7岁的茅为蕙捧得了首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女配角奖。
    《巴山夜雨》至今也是茅为蕙的幸福记忆,2005年央视《流金岁月》做了一期《巴山夜雨》的专题节目,茅为蕙专程从美国赶来,和她在
片中的爸爸李志舆、张瑜、欧阳儒秋等见面。她一直叫李志舆爸爸,每次回国都要和“爸爸”联系,这是《巴山夜雨》结下的特殊缘分。
    如今提起当年童星的这段经历,茅为蕙认为这只是人生很有意思的插曲,她从没想过要当演员。“父母答应让我拍电影,只是希望让我有
个锻炼的机会,不怯场。”茅为蕙丝毫没有后悔当初放弃电影的决定。“如果再有导演请我拍电影,我希望演一个钢琴家,那样我就可以用音
乐来与观众对话,而不再是靠眼睛‘说话’。”当记者问道是否还会考虑再拍电影时,茅为蕙如是回答。
    说起厦门,茅为蕙说,其实她早早地就因拍电影与厦门结缘了。 “我的最后一部电影《海望》就是来厦门的鼓浪屿拍的,在那呆了两三个
礼拜。”但当时茅为蕙还小,才读小学二年级,对于厦门已没什么印象,但鼓浪屿这个名字却如雷贯耳。“真正第一次来厦门是2007年7月,与厦门爱乐乐团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她说,第一次在厦门的登台就让她感受到了厦门听众的专业与激情,“不像是在演出,更像是与他们在交流。”茅为蕙非常期待自己在6月6日晚的第二次登台。


关于钢琴
14岁才爱上钢琴,并将其视为融入生命的事业
    茅为蕙出身于音乐世家,爸爸是小提琴家,妈妈是钢琴家,理所当然地,父母为她选择了艰辛的音乐之路。1983年,茅为蕙从100多位报考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里脱颖而出,成为10位幸运者之一。到校报道那天,校长对她说:“今后你不能再去拍电影,因为频繁参加拍摄会耽误
你的学业。”就这样,陪伴茅为蕙度过整个童年的影艺生涯便嘎然而止。
    茅为蕙从4岁开始,每天都要练习4小时钢琴,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之后,练琴的时间猛增到8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一天茅为蕙可以不用
练琴,那就是她的生日。她说,即使在拍摄《巴山夜雨》的两个月里,身为钢琴教师的母亲一直陪在茅为蕙身边,她用白纸板剪出带有四个八
度的“纸钢琴”让女儿练习指法。
    “小时候自己只是坐得住,对钢琴感觉不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茅为蕙说真正让自己爱上钢琴的,是在14岁那年一次特别的演出。1988
年,茅为蕙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芳一的指挥下,和上海交响乐团作了首场演出。“乐队的契合观众的共鸣让我第一次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茅为蕙沉浸在回忆中。
    这之后,为了追求钢琴演奏事业的发展,16岁的茅为蕙赴美留学,家里刻意不给她汇钱,要她学着自己长大。不再是走红的童星不再是受
宠的公主,最初她和所有留学生一样,周末去餐厅端盘子挣生活费。一切,虽辛苦但自然地适应下来,她年年获得全额奖学金,最终获得美国
南加州大学博士学位。自2002年至今,她任教于美国南加州大学钢琴系。
    茅为蕙说,最近几年她经常回中国演出,因为她觉得中国已经和世界接轨,对于老百姓来说,听音乐会不再是奢侈的享受了。但最让她感
到震撼的是,无论她走到中国的哪个城市,都有众多热衷于钢琴学习的家长和孩子,这在世界其他地方是不曾有过的。茅为蕙说,这些孩子将
来从事音乐工作的人虽然不会很多,但通过学习钢琴演奏达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对于他们来说,将会受益终生。
    然而,作为旅居洛杉矶的钢琴家,茅为蕙至今孑然一身。“我太热爱钢琴,钢琴是我永远的情人,我可以无私地给予别人情感,但不能无
私地给予别人时间。”正是这种“自私”的想法使茅为蕙把更多的爱恋倾注在黑白键上,在琴声中传递她能感受到的所有的情感,享受着自己寂寞的钢琴人生。(曾丽英)

http://img.blog.cctv.com/attachments/2009/06/1069954_200906040959171.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