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2007-11-21 00:35:40)
标签:

艺术赏析

分类: 走近名人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话剧《哥本哈根》中的一幕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演出结束后,导演王晓鹰与厦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11月20日晚,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迷倒了3500多名厦大学子,再次创下该剧观众最多新记录,而在厦大的前两场人数分别为2000和3000,这也是该剧的第102场演出。

 

1998年《哥本哈根》在伦敦首演后,立即引起广泛轰动,连获托尼和普利策两项大奖,在欧美引发了“哥本哈根现象”。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将这出取材大胆、创作独特的“科学”戏搬上了中国舞台,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舞台体验和审美感受。
      
当晚,该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舞台上介绍说,该剧的演出是国家文化部所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和思想情操。王晓鹰与厦门很有缘,10多年前就为厦门歌舞剧院指导排练过话剧,今年的音乐话剧《雁叫长空》也是由王晓鹰指导的。当最后演员谢幕之际,王导介绍舞台上的演员时,我才知道原来那位女演员是杨青--电视剧《渴望》里的徐月娟--坐在远离舞台的地方,根本无法看清演员长啥样,也没看节目单,因此也就没有认出杨青曾是我进入新闻界后采访的第一位女明星。演出结束后,我到后台找到了杨青,她很高兴又见到了我这位14年前在云南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采访过她的老朋友,她说过了那么多年,她都老了许多,长了很多皱纹,我说我还不是一样,也老了。她说去年她还在厦门拍了个电视剧,她很喜欢厦门,以后还会来的,下次再来厦门会给我打电话。我们兴奋地聊了一阵,然后又和另外两位演员一起合影留念。三位刚刚还在台上激情演出的演员此刻站在我的身旁,让我感觉仿佛我也融入了剧中的氛围和环境……


非常喜欢这部《哥本哈根》。刚好当天上午厦门大学的郑启五老师把他的一篇观后感传给了我,他的文章已经完全表达了我的观感,在此摘要贴出,本人就不再多絮叨了。

 

剧情简介

    《哥本哈根》全剧只有三个角色,分别是德国纳粹时代的科学家海森堡、丹麦科学家波尔及其夫人玛格瑞特的灵魂。借助这三个灵魂的回忆与对话,围绕“哥本哈根会见之谜”,《哥本哈根》展开了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进而诠释了科学与道德、责任与良知、科学家与人类命运等人文哲理之谜。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哥本哈根》只有一幕场景三位演员

《哥本哈根》在厦创下最多观众新记录

 我与三位演员合影

《哥本哈根》观后(郑启五)


    我应该是30年没有看话剧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上一次是在1977年吧,看的是厦大77、78级学生自己排演的《于无声处》。


  《哥本哈根》好评如潮,不过我不大相信,以为校园网上学子的一片赞叹是团组织安排的;报纸上也有很高的评价,但类似取宠的文字我也曾

捣鼓过,友谊第一嘛。


    今晚气候宜人,我犹豫再三,终于还是走进了久违的建南大礼堂,无票的我毫不客气地坐在了一排一号上。50年前该座位有一个固定的观众—

—南普陀的阿肥和尚,40年前又有一个固定的观众——被学生称为“甘地”的奇人哑巴阿水;现在这两个生命都先后归天入地了,换成毫无顾

忌的我。眼前的建南大礼堂装修一新,却难得再有电影的放映以及川流不息的观众流了。


    《哥本哈根》真是一个话剧的奇迹,或者说原以为早已死去的话剧一夜之间居然在“哥本哈根”灵光闪现,起死回生!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

所说的,你没办法精确描述这个世界,但《哥本哈根》却精确地近乎完美地呈现了这个不确定的原理!在单一的舞台上自由而洒脱地进行着时

空的切换,语言的节奏浑如一头洁白的安哥拉长毛兔在银灰色的牢笼里上蹿下跳,伴随着偶尔的喘息,还有一双直射心灵的目光老耵着你看!

三个演员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说了两个小时的话,居然能磁铁般牢牢吸住满场三千观众。这是语言艺术完美的奇葩、绝对的奇魅,哲理、诗情、

激辩、质疑、思考交错而来,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演员高难度的表演,没有重复,没有卡壳,没有任何的失误,唯有一泻千里的话语急流劈头

盖脸地撞击而来,难怪无言的剧照每张都显得那么苍白,注意,千万要注意,别让海报和剧照挡住了你走向《哥本哈根》的脚步!


     厦大学子自始至终鸦雀无声,掌声与笑声恰到好处,年过半百的建南大礼堂上演了三个演员和三千学子最和谐的一出精神盛宴,一出两个小时
里让人人舍不得上卫生间的言语艺术最简朴的豪华,整个剧场的气氛一下定格在福建百年话剧史的峰巅,《哥本哈根》颠覆了传统的话剧的形

式,却把话剧之灵的言语艺术精髓发挥到了极至,经典、精品、实验、先锋,(这也是“先锋”?)这真是先锋,这才是先锋,瞬间就让那些

光怪陆离的所谓“先锋诗”和“行为艺术”化成丢人现眼的垃圾,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最该感谢的是这出戏的英国编剧迈克·弗里恩,是他天才的剧作与对人类命运的庄严思考,捍卫了英国作为莎士比亚故乡的尊严!其次应该感谢的是翻译胡开奇,把一个如此艰深的剧本译得行云流水通透晓畅毫无障碍,只是“打乒乓”与“和谐”的措词稍有异样。


    在场的厦大学子——完全沉浸在剧情与对白中的三千厦大学子,开始独立思考起科学与道德、责任与良知、科学家与人类命运的课题,进而延

伸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探讨!


    了不起的《哥本哈根》,了不起的先锋话剧,了不起的话剧艺术的人类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在贵阳看美女
后一篇:我的戏杀青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