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艺术赏析 |
分类: 走近名人 |
演出结束后,导演王晓鹰与厦大学生面对面交流
11月20日晚,厦门大学建南大礼堂,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哥本哈根》迷倒了3500多名厦大学子,再次创下该剧观众最多新记录,而在厦大的前两场人数分别为2000和3000,这也是该剧的第102场演出。
1998年《哥本哈根》在伦敦首演后,立即引起广泛轰动,连获托尼和普利策两项大奖,在欧美引发了“哥本哈根现象”。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将这出取材大胆、创作独特的“科学”戏搬上了中国舞台,给中国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舞台体验和审美感受。
当晚,该剧导演、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在舞台上介绍说,该剧的演出是国家文化部所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一,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思想情操。王晓鹰与厦门很有缘,10多年前就为厦门歌舞剧院指导排练过话剧,今年的音乐话剧《雁叫长空》也是由王晓鹰指导的。当最后演员谢幕之际,王导介绍舞台上的演员时,我才知道原来那位女演员是杨青--电视剧《渴望》里的徐月娟--坐在远离舞台的地方,根本无法看清演员长啥样,也没看节目单,因此也就没有认出杨青曾是我进入新闻界后采访的第一位女明星。演出结束后,我到后台找到了杨青,她很高兴又见到了我这位14年前在云南昆明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采访过她的老朋友,她说过了那么多年,她都老了许多,长了很多皱纹,我说我还不是一样,也老了。她说去年她还在厦门拍了个电视剧,她很喜欢厦门,以后还会来的,下次再来厦门会给我打电话。我们兴奋地聊了一阵,然后又和另外两位演员一起合影留念。三位刚刚还在台上激情演出的演员此刻站在我的身旁,让我感觉仿佛我也融入了剧中的氛围和环境……
非常喜欢这部《哥本哈根》。刚好当天上午厦门大学的郑启五老师把他的一篇观后感传给了我,他的文章已经完全表达了我的观感,在此摘要贴出,本人就不再多絮叨了。
剧情简介
《哥本哈根》观后(郑启五)
捣鼓过,友谊第一嘛。
—南普陀的阿肥和尚,40年前又有一个固定的观众——被学生称为“甘地”的奇人哑巴阿水;现在这两个生命都先后归天入地了,换成毫无顾
忌的我。眼前的建南大礼堂装修一新,却难得再有电影的放映以及川流不息的观众流了。
所说的,你没办法精确描述这个世界,但《哥本哈根》却精确地近乎完美地呈现了这个不确定的原理!在单一的舞台上自由而洒脱地进行着时
空的切换,语言的节奏浑如一头洁白的安哥拉长毛兔在银灰色的牢笼里上蹿下跳,伴随着偶尔的喘息,还有一双直射心灵的目光老耵着你看!
三个演员几乎是马不停蹄地说了两个小时的话,居然能磁铁般牢牢吸住满场三千观众。这是语言艺术完美的奇葩、绝对的奇魅,哲理、诗情、
激辩、质疑、思考交错而来,直击人的心灵深处!演员高难度的表演,没有重复,没有卡壳,没有任何的失误,唯有一泻千里的话语急流劈头
盖脸地撞击而来,难怪无言的剧照每张都显得那么苍白,注意,千万要注意,别让海报和剧照挡住了你走向《哥本哈根》的脚步!
式,却把话剧之灵的言语艺术精髓发挥到了极至,经典、精品、实验、先锋,(这也是“先锋”?)这真是先锋,这才是先锋,瞬间就让那些
光怪陆离的所谓“先锋诗”和“行为艺术”化成丢人现眼的垃圾,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
伸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