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七杂八 |
知名演员孔琳于最近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人一生至少应该去看一次京剧》的博文,她在文中写道:“这次拍《生死桥》接触了一些京剧文化,戏中我爱的那个人和我的儿子都是唱京剧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这次有朋友送票,我便兴高采烈地来看戏……我呼吁,中国人,一生至少应该去看一次京剧吧!也许,只一次,你便会爱上她。”这篇文章被我选登在了上周出版的《厦门广播电视报》上。
很巧,没过几天,北京京剧院就来到厦门演出著名传统剧目《锁麟囊》,7日、8日连演两场,其中7日那场还在央视11套戏曲频道作了现场直播。我是8日去看的,看完直觉得真是一次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啊。程派传人迟小秋的唱腔犹如天籁之音,借用博友黄相平博文中的一段话就是“主演迟小秋之声一出,如珠落玉盘,委婉逶迤,抑扬顿挫,耳闻起来浑身毛孔全都张开,怎一个爽字了得。”相平接着还对其他角色进行了评价:“在表演上,各位角的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坐旁边的同事屡屡赞道,赞扬的话并不复杂,就两字:干净。”我认为这样的评价非常朴实而到位。顺便说一句,相平的这篇博文同样被我选登在了即将于本周出版的《厦门广播电视报》上,我给取的标题是《看〈锁麟囊〉惊艳戏曲魅力》。
说起来我也算是个戏迷,样榜戏年代的那几个戏有许多片段我都可以背唱下来,家乡戏越剧更是我之所爱。1980年代电视里播出不少戏曲电视片,我几乎是每部必看,感觉比同时期的电视剧都好看,因为那一招一式一言一语都是千锤百炼精心设计的,展现在屏幕上的可都是精华呀。只可惜后来这样的戏曲电视片几乎销声匿迹了。不过,遇到有戏看我是决不会错过的。10年前,上海京剧院来厦门演出《狸猫换太子》,分三天演完,我和许多戏迷兴奋地享受了一顿京剧大餐,记得曾有年轻人在旁边说没想到京剧这么好看,我想他从此也许就喜欢上了京剧。当时我感动于上海京剧院在厦门所作的宣传推广,写了一篇评论《感动》。而这次北京的艺术家们精湛的炉火纯青的表演,同样感染感动了我们厦门的戏迷,现场如雷的掌声和叫好声说明了一切。
京派和海派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狸猫换太子》吸取了许多现代戏剧元素,舞美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房子起火的场景也搞得很逼真;而《锁麟囊》非常传统,布景极为简单,但行头很精致,想来价值不菲,坐在我旁边的厦门卫视《看戏》栏目主持人李霖很羡慕地赞个不绝,她原来可也是学戏曲出身的,她说闽南戏曲中的行头要简陋得多,与京剧不可同日而语。
边看戏边想到,现在许多人在呼吁复兴国学,其实,国学的精华在我们的传统戏曲中都有体现,让人们在观赏戏曲中同时吸收国学的养份不失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好方式。《锁麟囊》讲的就是知恩图报的故事,也告戒人们不要做势利小人。
借鉴孔琳的文章标题《中国人一生至少应该去看一次京剧》,我要说,不看京剧是一生的遗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