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走近名人 |
“郑小瑛模式”有了传人
近一个月没有见到郑小瑛老师(blog)了,8日晚在爱乐音乐厅一见,发现郑老师气色比以前更好,满面红光的,很精神,她看到我就说,由我策划编辑的那一期刊载有爱乐成员抒写台湾见闻的《厦门广播电视报》影响很好,让市民了解我们的演奏员不仅有音乐特长,而且还有敏锐的观察力、优美的文笔,同时也给了我们的演奏员与市民交流的机会。
8日晚指挥演出的不是郑老师,而是柏林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年轻指挥家傅人长。傅人长学习郑老师好榜样,也在演出前对曲目作了通俗的解说,这是他的第一次尝试。当整场演出结束后,郑老师激动地走上前去,与年轻的指挥家紧紧握手,并在全场观众面前对傅人长的努力作出了鼓励性的评价,祝贺他演出、讲解成功。听了好多场爱乐音乐会,这样感人的一幕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在上周五于南京的音乐会上,上半场是傅人长执棒,没作讲解;下半场是郑老师指挥,生动的讲解迷住了所有的观众。两个半场气氛完全不一样。这让傅人长非常的感慨,在郑老师的建议下,他在厦门勇敢地张嘴开始解说。
毕竟没有受过专门的语言训练,又缺乏经验,与郑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解相比,傅人长显得稚嫩了许多,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是语言不够通俗,专业术语多了些;二是趣味性、煽动力不够强;三是吐字短促,声音不大,稍后一点的观众不容易听清楚;四是讲解的时间过长,如何把握分寸还有待加强。不过,傅人长在讲解中用一些演奏片段来强化他的解说,这一点又给了观众很多新鲜感。
无论如何,傅人长在普及古典音乐方面走出了第一步,这在年轻的指挥家中是非常难得的,很值得鼓励。傅人长自己也表示,有了讲解之后,他和乐团都会更加注意把所讲解到的东西在演奏中尽量充分表达出来。他说以后会把这种模式带到全国各地,让更多的人更快更好地接受理解古典音乐。
后一篇:拍摄现场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