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评论 |
《16街区》:人是可以改变的
仅仅10分钟的路程,一个醉醺醺的警察杰克要把一个在押犯人艾迪押送到相隔16个街区的法院出庭作证,竟走了二、三个小时,这过程中,有激烈的枪战,也有剧烈的爆炸,更有惊险万分的围追堵截……是谁要置艾迪于死地?杰克能否把艾迪按时押送到法庭?一连串的悬念吸引着我们探个究竟。
一个是沉默寡言,半天憋不出一个屁来,一个是滔滔不绝,说起话来象Hip-hop歌手唱歌;一个是曾干过坏事的白人警察,一个是要去指证警察犯罪的黑人犯人;这样的组合本身就很有戏剧张力,而对于杰克来说,就更为复杂:把艾迪安全押送到法庭是他的职责,而他自己却是被艾迪指证的6个警察之一,完成押送任务,等于把自己送进监狱;艾迪要是被干掉,那么自己又失职了,而前来刺杀艾迪的却是杰克20多年的老同事弗兰克等人,总不能为保护艾迪而杀了老同事吧。于情于理都很为难。影片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推动故事的发展,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押送证人的成了证人,押送犯人的成了犯人。不过,这个结局却也活生生地体现了影片的戏核:人是可以改变的。而杰克原先固有的理念是:价格会变,人不会变,贼永远是个贼。杰克对艾迪有着很深的成见,不相信艾迪将来能实现理想成为一名蛋糕制作师。
影片最后,出狱不久的杰克在生日会上,收到了艾迪远道送来的亲手制作的蛋糕,从随寄来的一份刊载有艾迪情况的当地报纸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艾迪改变自己凭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平静生活的影子。
细究一下,尽管影片做了一定的铺垫,杰克不惜毁了自己而成全艾迪的心理动因仍然不够有说服力,这是一个遗憾。
前一篇:推荐博客上商报(11月15日)
后一篇:参观两岸花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