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心理解“耍大牌”

(2006-09-20 15:50:09)
分类: 杂七杂八

用心理解“耍大牌”

用心理解“耍大牌”
 
近日有关田亮在厦门“耍大牌”的消息沸沸扬扬的,从而又引起了一场对明星“耍大牌”现象的议论。
 
其实,看了媒体的报道和田亮自己的解释,我觉得这场风波还是沟通协调不够导致的。如果主办方与田亮商量好了到厦门后会有这么一个媒体见面会,如果主办方掐好时间让记者不必等太长时间就可以采访到田亮,那么,就根本不会有田亮事先无准备的“错愕”和记者们的不耐烦或不满。说到底,这一回,田亮和媒体是被利欲熏心的主办方给坑了。
 
在新浪搜索输入“耍大牌”三字,仅用时0.005秒,结果便呈现出来了,竟然有750000篇网页与此相关,可见,“耍大牌”确乎是一个非常普遍、常见的现象。真正的大腕“耍大牌”,就算他有那么一点资本好了,可是,有些刚刚名声雀起的小明星也“耍大牌”,人们只能把他们看作是不知天高地厚了。在“耍大牌”搜索网页下面的10个相关搜索项目中,“超女”就占了4个,由此可知这些平民选秀中脱颖而出的“星”所做出的不可一世状和颐指气使相已经达到了何种程度。
 
“耍大牌”往往发生在名人与媒体之间,比如这次的田亮事件,及不久前的李湘爽约事件,这也可以理解,名人在非媒体面前“耍大牌”,不过是口口相传几个人知道罢了,而如果媒体在场,其效应立即会被放大几百倍、几千倍、几万倍,尤其是到了现在的网络时代,那效应无异于核爆炸。名人出名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媒体的宣传,未出名前很需要,出了名后要维持其名仍然很需要,那为什么名人还老是与媒体过不去呢?这当然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涉及了太多的层面,比如“名人”与“媒体”相互依存的微妙关系,比如“好名”还是“恶名”的问题,再比如两方的不同心态问题……简单地说,这里面我觉得还是由沟通不畅引起的误会成分居多。
 
作为一位多年与名人明星打交道并结交了不少好朋友的传媒人,我常常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深深地知道和理解他们的难处、苦衷和身不由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著名的王志文“口香糖事件”并不是报道中那样子。2002年,有机会与王志文一起吃饭,我曾听他重提这件事,他说,他从来不会乱吐口香糖,“当时确实是找不到另外一张纸片,我唯一做得不对的是不该让那位女记者看到。”而王志文平时的形象是怎样的呢?我的好朋友、著名演员侯勇曾说他亲眼看到王志文在拍戏现场大家吃完盒饭后,默默地把所有快餐盒收拢起来,扔进垃圾筒,他觉得王志文不是做给谁看的,而完全是出于一种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如此看来,记者把自己所感觉到的一点不愉快写出来,那自然会有失片面,有失偏颇。这就需要相互之间的谅解和理解。比如记者不要在明星们忙于工作或休息时硬追着采访,明星们也要体谅记者们的辛苦,多多加以配合。如果双方沟通好了,自然会有一个融洽的气氛,那么,这样那样的疙疙瘩瘩也就不会出现了,“耍大牌”从何谈起呢?
 
不过,尽管从媒体的角度阐述了一番理解的重要性,但我还是要再回到田亮事件上来。听说那天现场工作人员对记者声称“谁问私人问题就揪谁出去!”这样做就实在是太盛气凌人了。地球人都知道,厦门媒体历来是最温和的,只要轻轻地招呼一声,厦门记者绝对不会为难谁。况且,媒体有提问的自由,你田亮也有不答的自由,何必那么气势汹汹呢?
 
说来说去,无论是真“耍大牌”还是假“耍大牌”,最重要的还是要用心理解。
 
理解万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