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视评论 |
《长恨歌》:电视版超越电影版
电视剧《长恨歌》4月19日将在厦门卫视播出。昨日,厦门卫视组织了一次看片会,邀请厦门大学两位专家和媒体记者先睹为快。
完整地看完了《长恨歌》第一集,立刻被剧情氛围所吸引,深深地沉浸其中。小说《长恨歌》看得很艰难,因为故事性不强;电影《长恨歌》看完很失望,郑秀文一口香港腔完全没有上海味;电视剧《长恨歌》克服了前两者的缺陷,充分地艺术地营造出浓郁的上海风情,演员也比较称职地塑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人物角色,剧情叙述没有简单化,而是平行、交叉、闪回一起上,显得丰富而不繁杂,条理而不单一。
片头,旧上海电车铃声和探戈舞曲先声夺人,一下便把人拉入解放前的上海。尽管那首探戈舞曲有着《花样年华》的痕迹,但它与此后出现的不同风格的音乐一起充任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和其他艺术元素一样加入了剧情的叙述,我们看到了它与别的电视剧很不一样的戏剧性的配乐手法。第一个镜头,黄奕饰演的王琦瑶站在豪门同学家的宴会厅门口,怯怯的样子,很是让人怜爱。已是“老”演员的黄奕还能有如此清澈纯净的眼神,真是难得。相比之下,黄奕的王琦瑶在演技上明显地胜过黄奕的小燕子,王琦瑶在与同学吴佩珍、蒋丽莉相处时的小“心眼”等等微妙的情绪,都被黄奕表现得惟妙惟肖。从演员选择、剧情节奏到艺术手法,电视剧《长恨歌》哪方面都比电影《长恨歌》富青春有活力。一个陕西的摄制班底把讲上海人、上海事的一个作品拍得这么出色,真正不容易。可以说,这是丁黑继《玉观音》之后又一部成功的电视剧。
两位特邀嘉宾在看片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应锦襄女士年近八旬,出生于上海,刚好是从王琦瑶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她很喜欢王安忆的这部作品,对当年选“上海小姐”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说,小说中描写的与真实情况差不多,而电视剧在时代感和社会感上下了相当多的功夫,很是难能可贵。看得出,导演十分尊重原作者和原著,在还原历史真实方面是到位的,许多艺术处理填补了原著的不足,一部没有高潮没有悬念很难改编的小说能拍出这样的效果着实不易,它给了观众去解读上海的更大的空间。
厦门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晓红女士非常欣赏剧中的音乐,认为剧中节奏把握恰到好处,通过影像可以对旧上海进行更多的想象,对上海精神进行更多的探索。她认为,王安忆和张爱玲都是在上海成长的,对上海有切身的体验,都经历了上海从繁华到衰落、苍凉的过程,王安忆笔下的王琦瑶集合了张爱玲作品中多个角色的形象,可以从中体会到上海女人内心的脉络。饰演中老年王琦瑶的张可颐无论在内心世界还是在表演技巧上比起同是香港演员的郑秀文来都丰富得多。她表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集和后面的一些片段,但已经可以看出,电视剧《长恨歌》在各个方面都超越了电影《长恨歌》。
前一篇:吕一:在厦门拍戏好舒服
后一篇:任贤齐:玩够了,想要安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