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姜昆好榜样
陈凯歌状告胡戈的事儿媒体炒了一个多星期,至今还没见平息的迹象,连厦门电视台的《沟通》栏目也准备就此话题做一期节目,今天,该栏目编辑来电话邀请同在媒体做娱乐的高渔和我当嘉宾,被我们婉拒了。高渔写过精辟的短评,近日又炮制了两则调侃性的娱乐假新闻(参见本博链接的高渔博客);我呢,评论《可怜的陈凯歌》被新浪所做的“陈凯歌pk胡戈博客专题”选中,算是为这个话题间接地推波助澜了一番。我们觉得,该说的都已在自己的文字里说完了,再无可说的了。
这一次,大众真是见识了陈凯歌的小气量、不经逗和一根筋,想想这位曾经的“大师”曾为我们拍摄了荡气回肠的经典《霸王别姬》,如今却成了千夫所指的“小丑”式人物,很是替他惋惜和遗憾。凯歌这样做,太不值了,一世英名就此毁于一个“馒头”。人啊,就怕太爱惜自己了,别人的怀疑容不得,别人的批评听不得,别人的调侃懂不得,如此,只能是事事想不开,烦恼日日来,有一点不爽就象好斗的公鸡般毛发直竖,真正“小鸡肚肠”。
许多艺术家是不怕批评的,远的不说,就说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吧,他对待批评的态度可说是一个典范。1995年5月,姜昆带团来厦门演出大型叙说剧《明春曲》,作为记者的我,在采访姜昆、观看演出之后,结合平时的思考,写出了一篇题为《为姜昆着急》的评论,发表在广州的《南方周末》上,见报稿随即寄给了姜昆。时隔7年,2002年10月,姜昆再次来厦参加厦门国庆电视晚会的录制,我得以第二次采访姜昆。这次一见面,我便问他有没有收到过《为姜昆着急》那篇文章,姜昆的回答让我大感惊讶:“收到了,我们很重视,专门为你的这篇文章举行了一个研讨会,参加会的有现在已经去世的剧作家梁左、我的搭档戴志诚、相声作家廉春明、戏曲理论家崔琦、央视国际部主任张子扬,有没有王塑,现在记不清了,我们大家觉得你的文章提到了点子上,但又不是太在行,毕竟你是南方人,对相声的理解和我们有偏差,比如,你认为我的硬幽默不受人欢迎,冯巩的软幽默比较好,其实,软幽默早就被淘汰了。”我说:“刚才我还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我那篇评论是带有批评性质的,也不知您看了会否生气。”姜昆立刻接过话头:“我非常欢迎批评,老讲好的没意思,批评能促进我思考,好去改,你又不是对我人身攻击,说我去偷、去抢……”说得多好。姜昆的形象在我心中又提高了一截。
唉,陈凯歌能这样那该多好,他真该向姜昆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