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梁挺福自主招生自荐校荐复读生 |
分类: 自主招生 |
“自主招生月”(11月)已经向我们走来1/3进程,可是2011年的第一场“自主招生”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劲头和气势使得中学、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个个在期待中、紧张中、运筹帷幄中……
自主招生,大家爱不爱?爱!喜欢不喜欢?喜欢!然而,到大家动手申请“自主招生”时,就会发现 “自主招生”其实爱你不容易。为什么呢?自主招生设置的报名条件太不人性化了,更多只是为了校方的效益,人为地把很多优秀的、有专长的学生挡在门外。比如很多高校不接受复读生报名申请,又比如部分高校不接受自荐光接受校荐资格申请等等。在家长向我咨询“自主招生”报考院校时,如依据2010年的招生章程规定,就有很多家长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心仪已久的院校申请。
每次看到家长失望离去的时候,我总想尽点微薄之力为家长们做些什么,或争取些什么。近两三年来,我们圣达信教育都会在高考录取之初根据自己的判断并呼吁部分高校增加在京招生计划降低录取分数线,以便减少部分高分学生落榜。因此,在各高校自主招生章程没有出来之前,我得努力为大家做些什么,否则就来不及。家长们,你们千万别光看博文不动手呀,咱们可是在为孩子争取机会呀。
对于“自主招生”,我想大家应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孩子们争取到报考的机会:
一、争取让更多高校允许复读生参加“自主招生”
依据2010年自主招生章程,全国共有22所院校(北大、北交大、北林、中国政法、天大、中南财经政法、东南、中国地大(武汉)、哈工大、大连海事、西南财大、西南大学、西电、武大、武汉理工、华中农大、华中师大、南航、南理工、南京农大、上财、中山)可以接受复读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仅占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76所院校的1/4强,可见多数院校还是把复读生拒之门外。
根据往年惯例估算,全国复读生比例占高考报名总数的15%左右,北京市则高达17-18%。在复读生中,有的是为进入名校就读,有的是为去一类本科就读,还有的是不满意在高校所学的专业而从高校回流到了复读班。因高考落榜而选择复读的落榜生在复读生中所占比例已大为降低。因此,复读生中就不乏有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的学生。而高校面向复读生开放自主招生报考,就更容易能招生到精神文化更为相近于高校文化氛围的学生。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北京大学2010的自主招生考试取消复读生报考资格,因被查出民族造假被取消录取资格的2009年重庆市文科状元何川洋,2010年他是否依然考出裸分674分,重庆文科第十名的好成绩,终圆北大梦?我想答案是不一定的。何川洋在参加高考之前已经通过自主招生获得了北大30分的加分,这加分不仅仅使考生在录取占有优势,更重要的是心理上占据的优势。这样的心理优势往往促使考生高考时能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何川洋作为一个风口浪尖的复读生,北大自主招生30加分无疑给他带来巨大的精神鼓励,为梦圆考取北大奠定胜利的基础。
从北大“开门”招收复读生报考自主招生的作法,无不反映出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在招揽优秀生源的同时,也为真正有梦想的人提供实现的舞台。因此,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院校加入到为复读生报考“自主招生”提供方便的行列中来。从参加高考报名资格的放宽以及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的发展趋势来看,自主招生院校肯定会向所有学生开放,不仅仅是应届毕业生了。
那么,如何判断有哪些院校可以接受复读生报名呢?答案是:只要在招生章程中没有明确注明要求“应届高中毕业生”的院校,都是复读生可以报考的院校。
二、呼吁高校改变以前光接受“校荐”报考方式向“校荐”和“自荐”相结合报考方式转变
在完美解码19所在京院校自主招生过程中(详见我的系列博文《决战2011:完美解码在京院校“自主招生”》),我发现唯独有中央财经大学我行我素依然高调只接受“校荐”的报考方式。只接收“校荐”方式报考自主招生的多为05-06年刚刚获取自主招生资格院校常采用的方法,而在2010年的今天中财依然采用“不变应万变”策略被动迎接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实在太让人失望了。套用一句流行雷语“中财,是替学校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
中财,你知道吗,2010年的自主招生有多少非常优秀的学生想走进你,靠近你,了解你,却被你冷冰冰的“校荐”借口拒之门外!
中财,你知道吗,有多少不想离京的对于财经类专业情有独钟的学生不得不热血奋战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自主招生竞争中!
中财,你知道吗,在京城有“并蒂大学”之称的两所财经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你已经连续三四年高考录取分低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财,你知道吗,2011年的自主招生即将开始,你别再让我们失望了,在成就学生的同时其实也是发展你自己!
下面我们从一组数据分析自主招生加分对高考录取的影响,2010年中财自主招生全国获取加分资格的有222人,其中北京占34人,当年中财在北京文理科招生共270人;而对外全国获取加分资格的有349人,其中北京占93人,当年对外在北京文理科招生共200人。大家都知道在填报志愿时第一院校志愿要求按规定报考加分的院校,否则视为学生放弃加分优惠资格。因此,从上述数据分析中很容易判断出对外的高考录取分数很容易高出中财的分数。同时,有心的家长也能从中看出报考的机会和技巧来,在孩子没有任何加分条件下,如果你能准确判断出今年中财和对外的自主招生加分资格数量分别是多少,那么你就为报考成功增加许多胜算。
在我的“一对一”服务面谈中,经常有家长和学生问我中财和对外的特点和优劣势。我说,如果2011年中财自主招生政策没有质的变化的话,用这么一句话“中财无‘对外’,对外有‘重才’”就差不多能概括了。相关的内容详见我的博文《不妨以“有色”的眼光看中财》。
三、力争高校降低报考资格的要求,如对奖项或证书的要求
往往是越是顶尖的高校,报考资格要求越是简单,比如,北京大学的“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清华大学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品格高尚,志向远大;学业突出,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特别突出的特长和发展潜力。”北大清华看似没有什么要求、标准,其实他们的要求、标准高得很,在中学、老师和学生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报考高标准。
而其它的院校动辄就要求这样那样的省级三好生、优干且成绩优秀者,奥赛获奖者,文艺特长者(需多少等级以上)等。站在校方的立场上看,这样的要求没什么过分的,别人的标准都这么高我不能降低我身份吗。光要面子,苦了孩子。要知道,全国76所自主招生院校是有层次区分的,自主招生报考资格要求也应该有层次的。在高校要求学生这样那样条件的时候,是否也该想一想学生具备你要求的这样条件下会不会看上你?总之,自主招生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入学机会,而不是给学生和家长添堵。
北大清华报考标准看似不高、很模糊笼统,但实质上:一方面,大家心目中的标准一直不低;另一方面,随着港校和“出国班”的强烈冲击,下降报考资格也是大势所趋,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今年北京数所名中学,如四中、八中、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十一中学等纷纷开设高三“出国班”。这几所名校有近300名学生决定不参加高考,选择出国留学。
过去出国留学的往往是考不上大学但家庭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学生,现在这种现象发生巨大的变化: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也加入留学之列,其中包括部分成绩十分拔尖、表现抢眼的尖子生。
近年来,包括人大附中、十一学校、101中学、四中、师大实验中学、八中等北京多所高中示范校每年都有数十人被海外名校录取,其中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七十多人。北京四中高三年级近年来平均每年70来人出国留学,其中接近一半学生都在年级前100名之列,这些考生高考正常发挥便可锁定北大清华,其中不乏名列前茅者。在2010年高考中,北京市理科第一名李泰伯因申请方面的原因,最终和美国高校擦肩而过,结果选择香港高校。101中学一位按平时成绩足可冲击高考文科状元的学生,也早早选择美国名校而放弃国内高考。
约五年前,因为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来势汹汹”,每年在京招走百余名尖子生,包括高考状元,当时引发“狼来了”的惊叹——北大清华被沦为二流。未来两三年内,随着台湾院校的亮相(近两天报纸报道,台湾大学将每年为优秀陆生提供近20万奖学金),肯定有业内人士担心“狼真的来了”:北大清华生源质量果真将沦为二流?
2010年北大为了提前招揽优质生源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初具成效,在90名被推荐考生中有85人顺利入读北大,有2人直接选择香港高校。可以估计是。2011年放弃北大直接选择港校的人数将会更多。
面临外部生源的强烈争抢,北大清华一方面降低报考标准,另一方面向往主动出招。用不了几年,其它院校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北清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因此,希望高校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多站在考生的立场,降低报考标准。只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你们才会有更多机会挑选出更多个性化型的人才。这是双赢的合作机会,值得干!
自主招生来了,高考的脚步近了,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