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回归

(2021-02-02 20:57:29)
标签:

吴岩

中国轨道号

科幻小说

读后感

谢鑫

分类: 爬格子

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回归

——读吴岩老师新作《中国轨道号》有感

 

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回归
《中国轨道号》,吴岩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20年12月,35.00元

 

吴岩老师无疑是中国科幻的开拓者和继承者之一,他与其恩师郑文光先生的故事在中国科幻圈广为流传,甚至在他成为“科幻领头羊”之后也做了同样的事情,他当大学教授,提携年轻一辈,在北师大开设科幻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博士生课程,鼓舞和激励了多少有志于投身科幻文学的年轻作者?我生于70年代末,在我大量阅读课外读物的那段日子里,科学幻想小说成了我最喜欢的文学类型,它有天马行空的幻想,但又不同于神话传说那样没有说服力,它有思维缜密的推理和假设,又不同于数理化教科书那般无趣,它有好看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吸引眼球的悬念,牵动人心的宏伟目标——攀登科学高峰,向宇宙进军!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下长大的我,怎么可能不熟悉中国科幻?不熟悉吴岩老师?

许多年前,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吴岩老师,就跟他聊起我是怎么“认识”他的,我说我小时候读过一本青少年杂志(名字忘了),上面有一篇介绍您的文章,大意是您是北京科学少年的代表人物,热爱天文,制作航模,撰写科幻小说,正是那篇人物传记让我记住了您,没想到很多年后,我会真的与您相识。吴岩老师却不记得那篇报道了,还说你如果找到,也给我看看,我答应说好的,但至今我也没想起那篇文章刊登在哪本杂志上,更遑论找到了。我不知道是不是记忆出现了偏差,也不知道那篇报道是不是真的写了吴岩老师的名字,反正我固执地认为确有其事,且人生际遇妙不可言,通过与科学幻想小说的结缘,我见到了当年我心目中的那位“科学少年”——几十年后,吴岩老师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现在吴岩老师已在南方科技大学执教)。

很长一段时间,教学、科研是吴岩老师的日常,我们看到的都是他为中国科幻奔走呼号的身影,甚至淡忘了他也曾是中国科幻作家的中坚力量之一,直到2020年的年末,一本大气磅礴的《中国轨道号》新作问世,才让我们再次聚焦吴岩老师的科幻作家身份。得知图书出版的消息后,我马上网购了一本《中国轨道号》,花了一天的空闲时间,通读了全书。

从书名以及橘红色的封面,我们大体可以猜出,这是一本航天题材的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应该是载人航天器或者航天工程的名字,封面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那个望着火箭远去的小男孩的背影,似乎也验证了这一判断。如果故事按照这样的设想进行,又不免流俗于市面上常见的同题材作品,本书的特色与亮点又在哪里呢?细心的读者或许已经找到了答案,那便是封面最下端,那一片密密匝匝的“四九城”(北京),从正阳门沿着地理中轴线一直绵延到天安门的地貌,以及小男孩明显不同于21世纪的衣着装扮。

是的,这是一本假想中的1972年的北京“大院子弟”的故事,也是一本科学幻想世界中的中国航天故事。吴岩老师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基础,写出了“平行世界”中的另一个“我”(10岁男孩小岩)见证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714工程“中国轨道号”项目的艰辛历程。尽管题目很大,小说却没有鸿篇巨制地描写整个工程,而是撷取工程中与研制载人飞船舱门有关的部分,从小处着眼,写了接受此次任务的“空军第六军事装备研究所”(军装所)里发生的故事。

小说分为四大部分:水系、舱门、飞壑、飘灯。初看之下,并不能将这四部分与书名联系起来,但深入阅读之中,便会了解,故事的铺陈便是依靠这四个部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慢慢展开,层层推进,读来饶有趣味。

小说中,“我”的爸爸是“军装所”的副所长,军人出身,令行禁止却不懂技术,压抑的政治环境下,老所长被撤了职务,“靠边站”了,没有懂技术的领导,如何完成科研任务?恰在此时,“海归博士”顾正平(顾阿姨)临危受命,来到“军装所”挑起大梁,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克服重重阻力,最后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故事直到最后,也没有直接描写“中国轨道号”载人飞船升空的画面,但字里行间已经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激动人心而辉煌灿烂的未来。那份炙热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假想中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得以宣泄。在那个压抑憋闷的时代,我们是多么需要有这样一针强心剂啊!

作为少儿科幻,本书也堪称典范。尽管在生活环境、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故事中上世纪70年代的孩子们与当代青少年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小说的核心是“人”,只要写出足够动人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那么无论人物所处何时何地,阅读都不会有任何障碍。吴岩老师显然是洞悉人心的,在他笔下,“我”与王选、周翔、妹妹、冬冬等同龄人之间的童年故事,尤其是“我”与王选之间分分合合,时而斗嘴,时而相助,描写得栩栩如生,趣味十足,好像电影画面在眼前一幕幕闪烁。对于有相似童年经历的成年读者来说,更能唤起久违的温馨记忆,体会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样,通过“我”与顾所长、水文专家四大爷、老汪等科学工作者的接触,从他们身上领略了科学家探索真理的执着、无私、奉献,以及科学技术的神奇魅力,故事中出现的“溶液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红微子通信”“脑声仪”“映射灯”等科幻事物,几乎是从正面激发了青少年读者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妙的宏伟志愿。

我之所以将这部小说称为“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故事中独特的历史时期和政治环境,决定了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中国。科研工作要面临政治上和科学上的双重阻力,戏剧冲突更大,更能展现小说的艺术魅力。采取同样处理方法的,还有刘慈欣《三体》的第一部分。第二,故事中充盈着浪漫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纯真无私的科学探索精神,这也是“中国式”的具体体现,在新中国早期的科幻小说中,这样的精神内核几乎是必备的,比如叶永烈、郑文光、童恩正、刘兴诗、程嘉梓、金涛等老一辈科幻作家的作品里,无不闪动着这样的浪漫情怀和理性光辉。第三,中国特色的地域描写,主要是北京胡同文化、大院文化、红色文化的植入,让故事更加接地气,更加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而吴岩老师的这部新作,显然具备了“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全部要素,是新世纪以来一次当之无愧的“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的回归。

作为科幻迷,我希望看到更多更精彩的科幻小说,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阶段,我更希望有类似《中国轨道号》这样激励人心的“中国式科学幻想小说”创作、出版,带给我们那份只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激情与浪漫!

 

2021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