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答伦彦式书

(2018-05-19 09:07:12)
标签:

王阳明

文化

答伦彦式书

分类: 王阳明心学
答伦彦式书  辛巳
  
  往岁仙舟过赣,承不自满足,执礼谦而下问恳,古所谓敏而好学,于吾彦式见之。别后连冗,不及以时奉问,极切驰想!近令弟过省,复承惠教,志道之笃,趋向之正,勤卷有加,浅薄何以当此?悚息悚息!
  
  谕及“学无静根,感物易动,处事多悔”,即是三言,尤是近时用工之实。仆罔所知识,何足以辱贤者之问!大抵三言者,病亦相因。惟学而别求静根,故感物而惧其易动,感物而惧其易动,是故处事而多悔也。
  心,无动静者也。其静也者,以言其体也;其动也者,以言其用也。故君子之学,无间于动静。其静也,常觉而未尝无也,故常应;其动也,常定而未尝有也,故常寂;常应常寂,动静皆有事焉,是之谓集义。集义故能无祇悔,所谓动亦定,静亦定者也。
  心一而已。静,其体也,而复求静根焉,是挠其体也;动,其用也,而惧其易动焉,是废其用也。故求静之心即动也,恶动之心非静也,是之谓动亦动,静亦动,将迎起伏,相寻于无穷矣。
  故循理之谓静,从欲之谓动。欲也者,非必声色货利外诱也,有心之私皆欲也。故循理焉,虽酬酢万变,皆静也。濂溪所谓“主静”,无欲之谓也,是谓集义者也。从欲焉,虽心齐坐忘,亦动也。告子之强制正助之谓也,是外义者也。
  虽然,仆盖从事于此而未之能焉,聊为贤者陈其所见云尔。以为何如?便间示知之。
  
导读:(来源致良知四合院)
  不知何时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似乎成了某种彰显洒脱、自在的时髦。海洋沙滩,蓝天白云,徜徉在大自然间,仿佛生活工作中的所有不快都可消除,平日被各种琐事、情绪烦扰的心,也终于能够安定下来。或者去到深山密林,静坐禅修,想以此为自己找回宁静。又或者不时参加几次“身心灵”培训班,让自己远离躁动与不安。
  但结果真的如此吗?为什么一回到现实生活,我们的那颗心就又开始摇摆不定?我们又要怎样才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磨炼一颗“如如不动”的心,常保一份心安理得的快乐?
  何谓“动亦定,静亦定”?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本期四合院学习法——《答伦彦式书》。17分钟的时间,也许将令我们的人生无需任何一场旅行,也能精彩非凡!

要点速览
  ●我们的心体原本就是静的,如果再去外求一个静,那等于说是“头上安头”,当然就会生出许多问题。
  ●现代人每当心里有了波动,常常会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平复下来。看似心情得以好转,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从根上解决,不过是暂时压了下来。
  ●阳明先生谈到,当我们刻意去求一个“静根”的时候,只是在强求、强压自己。所以如果当我们再度遇到问题,心还是会生出躁动。
  ●真正的静是良知本体,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特别有指导意义。学习阳明学,就是要让我们在遇到问题或者情绪不好时,“素其位而行”,“素其位而学”,敢于超越当下,而不是选择逃避,转而游山玩水,借由环境让自己散心。
  ●事上磨炼,时上磨炼,养一颗“如如不动”之心,便是“动亦定,静亦定”。
  ●阳明先生看来,“集义”即致良知。“心得其宜之谓义”,做任何事情都能符合自己本心,是就是,非就非,不计较利益得失,这就是“集义”。坚持下去,便能养得自己“浩然之气”,堂堂正正,无悔无怨。
  ●学习阳明学不是放下,而是举起。
  ●我们经常说“义无反顾”,这里的“义”便是“集义”的“义”,就是天理。当我们循天理做事,依良知而动,便不再有任何挂碍,勇敢担当,绝无后悔。
  ●去人欲,存天理。人欲从哪儿来?其实外面的“声色货利”都是诱因,归根结底还是内心的“私”在作怪。
  ●知行合一中的“知”与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良知不明,再多的知识也难化成自己生命的能量,反而会成为我们的“知障”,障碍生命的升华。所以学习阳明学,最根本的还是在心上用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