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2006 |
6月23日,记者慕名来到了海宁章景曙先生的家。一进门,不由感叹:“书真多啊!”房子不大,但从客厅到书房全是书,特别是书房,除了放沙发和书桌的地方,其余墙面没有空隙都做了落地书架,而书架上的书也是内外两排。先生指着西面的那排书说,这里是外国文学,边上的小书架上全是工具书;又指着北墙说,这边是中国文学了……举手投足间,透着学者型的从容与儒雅。
书中育出谦谦学者
因为这次采访,章景曙推迟了一场讲座。当时记者并不以为然,但交换了名片以后发现,作为地方文化界名士,章景曙老师享有中华诗词学会委员、浙江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常务理事、徐志摩研究会会长、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嘉兴美学学会副会长等17个头衔。而退休前的章景曙,是海宁高级中学的语文老师,在杏坛耕耘了四十余载。但无论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章景曙老师常常被人请去讲座。他远赴杭州、上海、宁波、金华及在嘉兴本地进行了300多场讲座。一位听了章景曙老师讲座人这么评价道:一场精彩的、富有美感的的教学演说,恰如精神的盛宴。
1.2万册的书,要一一把它翻一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读书精神啊!难怪章景曙老师德识双馨、硕果满园——“半个作家”,章景曙老师的创作以诗词、歌词、散文为主,兼及戏剧、文学作品等近百篇;“半个学者”,章景曙老师的学术研究除与语文相关的文学、语言等领域外,还广泛涉猎美学、音乐、绘画、地方史研究,尤其擅长于地方文化和名人(如徐志摩、王国维)有研究,主编和编著各类著作、刊物3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数10篇。因而被人称为“海宁文坛盟主”。
海外书友来信认“亲”
在章景曙老师的藏书中,有一批父母传下来的线装古书尤为珍贵。 但因文革中被抄掉一批,后搬家时放在车库里被偷掉一批,已经所剩不多。讲起这些书,章景曙老师感叹地说,文革时期买不到好书,这批幸存下来的书成了我精神上唯一的寄托,走到哪都会带上一些,抽空阅读。
章景曙老师因此说了一件趣事。上个世纪70年代,在嘉兴农村教师创作学习班上认识了一位叫冯国铨的人,在那个精神寂寞的年代里俩人发现彼此很聊得来,便以朋友相待。冯国铨当时有几本市面上鲜见的外国文学剧本,作为交换,章景曙老师把自己5本一套的线装《苏东坡诗集》借给了他。可不久,冯就回了上海,准备去新加坡继承遗产。70年代末,章景曙老师专程到上海探望冯,但此时冯已经出国,章景曙把外国文学剧本还给他的家人后就走了,从此俩人没了联系。五六年前,一封从美国洛山矶来的信躺在了章景曙老师的书桌上,原来是辗转到了美国的冯国铨从一本书上看到了章景曙被评为海宁“藏书状元”,激动之余写来了信,说要回国拜访老书友章景曙,并还上所借之书。
回忆这件事,章景曙老师笑着说,他也是爱书之人,喜欢这套书就送给他吧,只是因书结下的友谊没有因时间而淡去,太让人感动了。
可惜的是,洛山矶的来信不知什么原因,到章老师手上地址已经模糊不清,至今也没与冯国铨联系上。
紫薇山畔花语芬芳
紫薇是海宁一座小山的名字,又名西山,相传诏代诗人白居易登上此山,远眺吟诗而得此雅名。
紫薇又是一个文学社的名字,海宁高级中学的文学社叫紫薇文学社。
1986年,章景曙老师在海宁一中创办了紫薇文学社,把“文学育人”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93年,文学社迁移到海宁高级中学。其后文学社发展“潮起潮落”。几番辛苦周折,终于快速发展,紫薇花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章景曙老师主编的大型社刊《紫薇》获全国一等奖、主编的84万字学生作品集《紫薇花》和《紫薇雨》200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主编30万字的学作品集《紫薇花雨》2004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记者翻阅着章老师递过来的《紫薇花》和《紫薇雨》,这些学生的作品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文,而是较为成熟的文学作品了。章景曙老师颇为自豪地说:“全国中学文学社出了2本集子的只有我们一家,集子中的好多文章都在全国性的杂志《青年文学》、《萌芽》、《散文》上发表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