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再现光芒:IWC万国表Ingenieur工程师前世今生 -2

标签:
时尚 |
分类: IWC万国 |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家族
Ingenieur 推出後不久,IWC 的鐘錶師傅就隨即再度重新投入繼續研發改善的工作,畢竟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所代表的精神可說是 IWC 永恆的中心主題,象徵著萬國錶永遠改進提升的理想。在 1954 到 1975 年間,Ingenieur 歷經了多次的改良和改款,比如面盤上添加夜光時刻刻度、指針也出現過夜光款式、扭索紋飾銀質面盤和黑色面盤款式,除了皮質錶帶外,也有金屬鍊帶款式等等不 一而足。但基本上,Ingenieur 以當時的標準來看,的確是一只大型手表,表徑達 37 mm,厚度也因防磁軟鐵和採用較厚的錶面玻璃的關係而顯得相當結實。Ingenieur 最初的款式編號是 Ref. 666 或 666AD,而後期則改款為 Ref. 1808。更重要的,除了外觀的改變,IWC 也不斷進行其自製 (In-House) 自動上鍊機芯的改良,由 Caliber 852 (至 1958 年) 改款 Caliber 853 (至 1963 年),再改款為 Caliber 854 (相對的,具日期顯示款式的機芯則分別編號為 8521, 8531, 8541 及8541B)。 More....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Cal.853%20and%208531.jpg-2" />
Ingenieur Caliber 853 and 8531 (with date)
Photo credit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Larry Seiden, Marco Schönenberger and David Ter Molen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8531.jpg-2" />
古董 Ingenieur 手錶的性能強悍,但外型極其優雅
Ingenieur 大變身:Ingenieur SL 與 Gerald Genta
1970 年代初期,Audemars Piguet 邀請了Gerald Genta 的工作室為其設計劃新時代的頂級運動腕錶,結果大受歡迎。百達翡麗 Patek Phillipe 之後迅即邀約 Gerald Genta 設計了 Nautilus 運動錶系列,IWC 也聘請他來重新設計 Ingenieur 腕錶 (其實他還設計了 Vacheron Constantin 的 Overseas 222 和 Bvlgari 的 Diagono),並在 1975 年完成原型,1976 年正式上市。六角形錶款搭配圓形錶圈,錶圈上鎖著五顆小圓螺絲,採用 Cal. 8541B 機芯、編號 Ref. 1832 的全新 Ingenieur SL,被收藏家暱稱為 Fat Ingenieur (或 Ingenieur Jumbo),其外型和先前的錶款幾乎完全不同,依舊保留的特色幾乎只有依舊強悍的防磁性能而已,不過可喜的是它的機芯還加添了防震裝置。可惜的是, 錶壇當時吹起新的時尚風潮,優雅渾厚的造型不再流行,大眾一窩蜂追求輕薄討喜的腕錶,所以儘管是Genta 大師的設計,Fat Ingenieur SL 的壽命依舊不長,只生產到 1982 年左右,隨後被編號 Ref. 3505、身型較為纖細 (直徑 34 mm) 的 Skinny Ingenieur 所取代。Fat Ingenieur SL 這款錶從 1976 年開始,僅製作了八百多只,它的防水深度達 120 米,配有藍寶石水晶鏡面 、旋入式錶冠與自動上鍊機芯,少數腕錶配有石英機芯。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SL%20Jumbo%20Ref.1832.jpg-2" />
Gerald Genta 設計的 Ingenieur SL Jumbo Ref.1832 (此錶具Waffle 樣式面盤)
防磁性能驚人的 Ingenieur 50000 A/m
為 了迎合當時時興小型腕錶的時代背景,萬國錶廠也不得不試著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製作小巧玲瓏的 Skinny Ingenieur,IWC 捨棄了自製的機芯,而由ETA 2892 修改而成的 Cal. 3758 取代,更首次在面盤上雕刻精細的格狀飾紋 (check pattern dial)。雖然震頻提高到 28,800/h,但 Skinny Ingenieur SL的防磁性能卻由 80,000 A/m降為 40,000 A/m,防水性能也下降到 60 米水深。僅管如此不得不向市場趨勢靠攏以求生存,IWC 錶廠依舊齊頭並進地展開新的研發工程,將目標放在世界紀錄之上,IWC 的製錶師父和工程人員利用不含鐵與鎳的順磁材質Beryllium,為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打造出新的擒縱裝置結構,經過核子斷層掃描攝影裝置的測試,證實可抵抗每公尺三千七百萬安培的超強磁性。萬國錶在 1989 年推出 Ingenieur 50000 A/ m工程師五十萬安培錶款,採用 Caliber 3759 機芯,這款錶無須配置外殼抗磁保護套,但無磁性的組件成本昂貴,因此僅推出三千只,而和原本 Ref. 3505 外觀上的差異僅只是面盤上標誌有 500,000 A/m 的字樣。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500000Am.jpg-2" />
Ingenieur 500,000 A/m (Courtesy of IWC)
1992 年, Ingenieur 再度改款,機芯改為選用由 JLC Caliber 889 修改而成的 Caliber 887 (後來小修改為 887/2),採用不鏽鋼錶殼和鏈帶、編號 Ref. 3521 的 IWC 新工程師腕錶名稱去除了 SL ,回歸原本的 Ingenieur 名稱。Caliber 887 的防磁性能為80,000 A/m、防水 120 米,並獲有COSC天文台錶認證。同年,IWC 也推出了Ingenieur ChronoAlarm 石英錶,配備由 Jaeger LeCoultre Mecaquartz Cal. 633 機芯修改而來的 Cal. 630,防磁性能竟然只有基本的 4,800 A/m。然而 Cal. 630 本身的設計可說是瑞士曾製作過最精妙複雜的石英機芯,但也因此價格昂貴,很快因市場因素在1997 年停產。而配備機械機芯的 Ingenieur 則持續生產到 1999 年左右終於停產,全面由 1997 年問世的 GST 系列取代。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Ref.866%20Bundeswehr.jpg-2" />
稀有的 Mark XI 樣式的Ingenieur Bundeswehr
Ingenieur 推出後不久,IWC 的鐘錶師傅就隨即再度重新投入繼續研發改善的工作,畢竟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所代表的精神可說是 IWC 永恆的中心主題,象徵著萬國錶永遠改進提升的理想。在 1954 到 1975 年間,Ingenieur 歷經了多次的改良和改款,比如面盤上添加夜光時刻刻度、指針也出現過夜光款式、扭索紋飾銀質面盤和黑色面盤款式,除了皮質錶帶外,也有金屬鍊帶款式等等不 一而足。但基本上,Ingenieur 以當時的標準來看,的確是一只大型手表,表徑達 37 mm,厚度也因防磁軟鐵和採用較厚的錶面玻璃的關係而顯得相當結實。Ingenieur 最初的款式編號是 Ref. 666 或 666AD,而後期則改款為 Ref. 1808。更重要的,除了外觀的改變,IWC 也不斷進行其自製 (In-House) 自動上鍊機芯的改良,由 Caliber 852 (至 1958 年) 改款 Caliber 853 (至 1963 年),再改款為 Caliber 854 (相對的,具日期顯示款式的機芯則分別編號為 8521, 8531, 8541 及8541B)。 More....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Cal.853%20and%208531.jpg-2" />
Ingenieur Caliber 853 and 8531 (with date)
Photo credit of the following pictures:
Larry Seiden, Marco Schönenberger and David Ter Molen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8531.jpg-2" />
古董 Ingenieur 手錶的性能強悍,但外型極其優雅
Ingenieur 大變身:Ingenieur SL 與 Gerald Genta
1970 年代初期,Audemars Piguet 邀請了Gerald Genta 的工作室為其設計劃新時代的頂級運動腕錶,結果大受歡迎。百達翡麗 Patek Phillipe 之後迅即邀約 Gerald Genta 設計了 Nautilus 運動錶系列,IWC 也聘請他來重新設計 Ingenieur 腕錶 (其實他還設計了 Vacheron Constantin 的 Overseas 222 和 Bvlgari 的 Diagono),並在 1975 年完成原型,1976 年正式上市。六角形錶款搭配圓形錶圈,錶圈上鎖著五顆小圓螺絲,採用 Cal. 8541B 機芯、編號 Ref. 1832 的全新 Ingenieur SL,被收藏家暱稱為 Fat Ingenieur (或 Ingenieur Jumbo),其外型和先前的錶款幾乎完全不同,依舊保留的特色幾乎只有依舊強悍的防磁性能而已,不過可喜的是它的機芯還加添了防震裝置。可惜的是, 錶壇當時吹起新的時尚風潮,優雅渾厚的造型不再流行,大眾一窩蜂追求輕薄討喜的腕錶,所以儘管是Genta 大師的設計,Fat Ingenieur SL 的壽命依舊不長,只生產到 1982 年左右,隨後被編號 Ref. 3505、身型較為纖細 (直徑 34 mm) 的 Skinny Ingenieur 所取代。Fat Ingenieur SL 這款錶從 1976 年開始,僅製作了八百多只,它的防水深度達 120 米,配有藍寶石水晶鏡面 、旋入式錶冠與自動上鍊機芯,少數腕錶配有石英機芯。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SL%20Jumbo%20Ref.1832.jpg-2" />
Gerald Genta 設計的 Ingenieur SL Jumbo Ref.1832 (此錶具Waffle 樣式面盤)
防磁性能驚人的 Ingenieur 50000 A/m
為 了迎合當時時興小型腕錶的時代背景,萬國錶廠也不得不試著滿足市場的需求,為了製作小巧玲瓏的 Skinny Ingenieur,IWC 捨棄了自製的機芯,而由ETA 2892 修改而成的 Cal. 3758 取代,更首次在面盤上雕刻精細的格狀飾紋 (check pattern dial)。雖然震頻提高到 28,800/h,但 Skinny Ingenieur SL的防磁性能卻由 80,000 A/m降為 40,000 A/m,防水性能也下降到 60 米水深。僅管如此不得不向市場趨勢靠攏以求生存,IWC 錶廠依舊齊頭並進地展開新的研發工程,將目標放在世界紀錄之上,IWC 的製錶師父和工程人員利用不含鐵與鎳的順磁材質Beryllium,為 Ingenieur 工程師腕錶打造出新的擒縱裝置結構,經過核子斷層掃描攝影裝置的測試,證實可抵抗每公尺三千七百萬安培的超強磁性。萬國錶在 1989 年推出 Ingenieur 50000 A/ m工程師五十萬安培錶款,採用 Caliber 3759 機芯,這款錶無須配置外殼抗磁保護套,但無磁性的組件成本昂貴,因此僅推出三千只,而和原本 Ref. 3505 外觀上的差異僅只是面盤上標誌有 500,000 A/m 的字樣。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500000Am.jpg-2" />
Ingenieur 500,000 A/m (Courtesy of IWC)
1992 年, Ingenieur 再度改款,機芯改為選用由 JLC Caliber 889 修改而成的 Caliber 887 (後來小修改為 887/2),採用不鏽鋼錶殼和鏈帶、編號 Ref. 3521 的 IWC 新工程師腕錶名稱去除了 SL ,回歸原本的 Ingenieur 名稱。Caliber 887 的防磁性能為80,000 A/m、防水 120 米,並獲有COSC天文台錶認證。同年,IWC 也推出了Ingenieur ChronoAlarm 石英錶,配備由 Jaeger LeCoultre Mecaquartz Cal. 633 機芯修改而來的 Cal. 630,防磁性能竟然只有基本的 4,800 A/m。然而 Cal. 630 本身的設計可說是瑞士曾製作過最精妙複雜的石英機芯,但也因此價格昂貴,很快因市場因素在1997 年停產。而配備機械機芯的 Ingenieur 則持續生產到 1999 年左右終於停產,全面由 1997 年問世的 GST 系列取代。
http://www.watchbus.com/modules/coppermine/albums/userpics/10002/normal_Ingenieur%20Ref.866%20Bundeswehr.jpg-2" />
稀有的 Mark XI 樣式的Ingenieur Bundeswe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