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头:云雾初开岭上关

分类: 古村 |
关岭的秋色是行客眼中美景,而春日的关岭别有一番景色,唐代诗人许浑路过关岭时,关岭铺笼罩在云雾之中,漫漫地当云雾散开后,满目青山,山溪的岩山上长着青苔,清澈的溪水在山道旁流淌着,他不禁吟出了一行诗:“星河半落岩前寺,云雾初开岭上关。”许浑以田园诗为佳,诗中的关岭古道就是另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所开。
谢灵运为东晋时期诗人,出身望族,他喜山水,特喜欢到幽深奇绝处探险,还专门设计了一种登山屐,屐有可拆卸的前后齿,上山时拆卸前齿,下山时则拆卸后齿,这种独立的屐就称谢公屐。当年李白游天台山时穿的就是谢公屐,并留下诗句,称:“脚著谢公屐,身登履平地。”在他读完东晋名士孙绰的《天台山赋》时,谢灵运对于家乡南边的这座仙山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游山有数百名随从,从会稽始宁出发,一路上,逢山开路,伐木为径。经剡县,过斑竹村,翻过关岭就入天台山了,最终到达临海。当年他所开避这条山道,后经整修,铺上了卵石,成为了一条官道,人们称其为谢公道。
成为官道之后,官方在关岭头设驿站,称关岭铺,它是天台西北边最后一个驿站。康熙《天台县志》称:“关岭下铺在县西四十里。”《新昌民国县志》有更详细记载:“唐时置关,关岭头由是得名,关岭铺为县屋三楹,旁列两厢,中为一亭,缭以周垣,设司兵三十七名,以急迎马。”郑至道于宋元祐二年(1087),走过这条古道,来到天台任县令。任职期间,为政宽简,专务教化,著有《谕俗七篇》来教育民众,使少长有礼,亲友有义,士农工商,各安其业。任满,他还是从这条古道返乡,天台百姓攀留不忍其行,送至关岭。郑至道也依依不舍,就在关岭侧安家。到了元末,郑至道后裔卜居九龙山麓,发展为广龙郑村,这就有了“松关留郑”之说。后人在关岭头南边建了一座牌坊,牌坊就称留郑坊,牌坊之后建有郑公祠,那是郑至道专祠,岁时祭奉。郑至道为天台百姓做的好事,百姓没有忘记,留郑坊和郑公祠是松关留郑故事的延续,使得这个故事的情节更加具体。
关岭头处于高山之中,人烟稀少,曾是虎狼出没,故俗称虎狼关。关岭两山夹峙,地势险要,唐朝就置关防守,隘口狭窄,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重地。历史上,就发生了一幕幕硝烟弥漫的场景。唐中期,台州人袁晁农民起义军在关岭头,筑石垒寨抗击官兵。宋朝末年,临安将陷,杨淑妃携广王、益王仓惶南逃,元兵急追。天台副尉徐常惠募集乡兵和家人,于关岭头抗击元兵,徐常惠与义士惨遭杀害。乡人在岭东南岗上建宋徐副尉大墓,清邑人齐召南写有“用激壮士肝,正为群虎守”诗句。元末,方国珍曾在关岭设寨抗元,朱元璋命参知政事朱亮祖攻打台州,朱亮祖率兵驻新昌,遣部将严德破平关岭山寨,以攻台州。这些只是流传至今的战事,历史上,定有更多的战事发生于此。
当历史的硝烟消散之后,留下的只是山岭上的村庄,那是世代相守的家园。唐朝,关岭铺设立之后,就有人家住地山头,渐渐地形成村落,这就是现在的关岭头村。以关岭铺为界,一村跨两县,铺南是天台,铺北是新昌,也可以说一村跨两州,铺南是台州,铺北是越州(今绍兴),两地村民跨地耕作,和睦相处。铺南的关岭头村隶属天台县新楼下村,而铺北的关岭村隶属新昌县上八坞村。村中居民有王、章、徐、陈、吴、张、马七姓,七姓中,王姓最多,居民迁自新昌儒岙南山村,章姓居民迁自新昌斑竹村,徐姓为天台徐赂后裔,陈氏则是从天台左溪迁入。七姓居民在不同时期先后迁入关岭村,或许有更多的居民曾迁居于此,之后又迁居它处。现七姓居民中,最先迁入为章姓,之后为王姓。他们的居住地界也非常明确,铺南居陈、吴、马三姓,铺北分上街头和下街头,居章、王、徐、张四姓。
因地处二县,居民又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都保存了自己原来的风俗习惯,关岭头村有着不同的风俗,形成了一村两俗的面貌。说是同一村人,但他们说话的口音却不同,铺南的天台腔和铺北的新昌腔就交混在一起,一些生活用品也有不同的称呼,天台人说的米背,到新昌人口中就成为了团背,好在村民都能听到对方的话。天台人的元宵节是正月十四,家家吃糊辣沸,称亮眼糊,而新昌的元宵节还是正月十五,也不吃糊辣沸。村中居民的户籍分别属天台和新昌,所以孩子读书也要到不同的学校,村中天台的学童到松关小学读书,而新昌的学童到治国坞小学读书,虽然书包里的书是相同的,他们背着书包,走进不同的学校。
村中的关岭铺是三间穿堂式路廊,南边的古道为一条峻岭,俗称百步岭,北边的古道现建有一石牌坊,横匾上刻“虎狼关”三字。关岭铺的门楣上,刻“唐关岭铺”四字,铺中立有一块石牌,这是天台和新昌两县的界碑石,上刻“天台新昌县界”,古碑上的字还清晰可认。岁月间,不同身份的行客都在铺中歇脚,喝一碗茶水,聊几句闲话,然后继续行程。那些仰慕天台山名声,来探幽访奇的游客急冲冲地走下山岭,那些香客们则整整衣衫,走向心中的圣地。游子心中,关岭铺意味着归来,每次走到关岭铺,就知道家到了,家中的母亲也望着关岭的方向,盼望着游子的到来。
在关岭铺的西边,有一座庙,称侯王庙。庙祀永嘉侯朱亮祖和靖宁侯叶琛。朱亮祖和叶琛为明朝将军,与方国珍一战中,朱亮祖攻破关岭头,后人念其功,建庙奉之。叶琛,字景渊,他是忠臣,百姓将他与朱亮祖供奉在同一座庙中。明《天台山方外志》称:“关岭在县西四十五里,十五都,与新昌分界,上有朱叶二侯王庙。有司新任,道经此者,必祀之。”朱叶二神非常灵异,《天台山方外志》称:“祠之显灵,莫如本邑祀下朱叶二神。”侯王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庙始称二侯庙,后改为侯王庙。庙为天台和新昌二县村民共建,立庙后,附近几村以县界分内外两柱,轮年值祀,并置有庙产,田约二亩,山约一亩,作为祭祀和烧茶之本。
侯王庙为四合院格局,坐西朝东,进庙门为戏台,戏台对面为正殿,两侧建有厢房。戏台有台柱联,曰:“古往今来千年文史;朝移代改咫尺沧桑。”正殿为三开间,门楣上挂“侯王庙”木匾,殿内塑朱叶二侯坐像,神态威武。殿内有抱柱联,曰:“朱亮祖骁勇多谋作两剡三台宝障;叶景渊精忠博学保一方四境黎民。”原殿内挂有二块木匾,清邑人齐召南感到庙神的威显,题写了“三台宝障”四字,意为此处是天台的保障,另一块为温州府台的赠匾,题“我有二天”四字,旧匾不存。后本地绅士王晐也赠有“千古一人”匾额,现匾均为新做。殿内还存有多块石碑,为历代修庙的碑记。侯王庙厢房内有二仙居,供奉谢灵运和李白二位诗人,内立二位诗人的坐像,一副书生的装扮,气质儒雅。
侯王庙的对面为地藏庙,二庙隔路相对,门楣上挂“地藏殿”木匾。地藏庙为三开间,原来是关岭铺的铺舍,后改为地藏庙,内供奉地藏王菩萨。侯王庙和地藏庙由天台和新昌二县村民共同管理,修庙和做戏也是一起来做。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是侯王庙庙会和地藏王的寿诞,村民请来戏班,以酬神,祈祷风调雨顺,生活安康。周围庙辖村民也都纷纷赶来。请来的戏班所演的第一场戏一定是《武松打武》,在虎狼关演武松打虎也的确合适。演完武松打虎,接下来的戏就随意了,庙戏一演就是四五天,这几天是候王庙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
新建的黄泥墙有着泥土芳香,这是人们所熟悉的味道,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居于黄泥墙的民居中,感到特别的亲切与踏实。黄灿灿的墙体立于山野间,显得格外得体。黄泥墙旁边是一片松树林,或有一丛青竹,那是山居的清幽。一条小溪从墙角流过,屋后又是一畦菜地,这也是山居的朴素生活。时间久了,黄泥墙表面的泥土被雨水淋去,露出了墙体中的一些小石子。起了皱纹的黄泥墙如同一位老人,显示出经年累月的沧桑。有些房屋的屋架塌了,只留一堵墙体立于院中,似乎还守着旧时宅院的记忆。
关岭头的古道没有以前那样的热闹了,行人的身影也消失在古道深处,只留下许多故事让后人回味无穷,黄泥墙旧宅中的岁月依然是朴实无华。
http://s9/mw690/001xqWZtzy7bQ2xmyFy38&690
http://s1/mw690/001xqWZtzy7bQ2CnqW460&690
http://s10/mw690/001xqWZtzy7bQ2ElM5r29&690
(县界碑石)
http://s5/mw690/001xqWZtzy7bQ2HdTg044&690
http://s10/mw690/001xqWZtzy7bQ2J6Mch99&690
http://s16/mw690/001xqWZtzy7bQ2On9z94f&690
http://s12/mw690/001xqWZtzy7bQ2Rd0uf7b&690
(黄泥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