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横上宅:五线菩提出东横

分类: 古村 |
天台古城东边有一座山,如一张黄榜横在前面,此山就称东横山,民间也称黄榜山。东横山出名茶,唐诗僧皎然有诗句:“丹丘仙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诗中的丹丘就是东横山。南宋初年的一个夏日,东横山上来了两位游访者,他们是徐进和徐暹兄弟俩,他们游访东横山,不仅是为了品尝仙人所饮的仙茶,也是为了观赏菩提树。东横山自古就出菩提,山坡上,屋角旁都种有菩提树。当年佛祖释加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当他从树下站起时,他已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佛教的教义从此传播开来,或许是菩提给了佛祖一些启悟,从此菩提也被称为佛树。天台徐氏与佛门早就有结缘,徐氏三世祖徐凌,曾舍山建广严寺,伍柏岙的广严寺内还建有徐氏宗祠。
初夏时节,一根新枝从菩提树的绿叶下抽出,至一指长,抽出数朵小花,黄色的花瓣,包裹着花蕊。不久菩提子就结于绿叶之下,白天树叶覆盖着菩提子以避免蔽秽,到了晚间,树叶则在菩提子之下以接受晨露。到了中秋,采摘下来的菩提子去皮后,光洁温润,中间天生一孔,绳线串过一百零八颗菩提子,就成了一串佛珠。菩提佛珠极具佛性,为僧人和善男信女所喜爱。站在山坡的菩提树下,看着新结的菩提子,兄弟俩就想着若居在菩提树下,那又是一份佛缘。那年秋天,兄弟俩一起从山庵迁居东横,兄徐进居山的东头,之后就有了下抱园和享堂村,弟徐暹居山的西头,之后就有了东横上宅和东横下宅村,兄弟俩一东一西,成为了东横山这几个村庄徐氏始迁祖,从此徐氏家族在菩提树开花结子的时光中,繁衍着一代又一代。
旧时有一条古道出古城东门,过东横山的鸡笼石,就是东横上宅村,这条古道通临海和三门。溪石铺就的石子路自西向东横穿东横上宅村,过了宝福桥,就是东横下宅村,出了村庄,通往东乡。途径村庄的古道设有数个路廊,为行人歇脚的地方。干溪自东北向西南将东横上宅与东横下宅分开,干溪源自石井坑,最后汇入始丰溪。干溪之上的宝福桥为石拱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侧各设仰覆望柱六支,望柱之间镶素面石栏板。东横上宅村有上东横和石井坑两个自然村,为徐氏居民。东横下宅由下东横、塘楼、蔡家山、坟庵、刘宅街、楼下六个自然村组成,居民以徐姓为多,另有蔡姓、范姓、朱姓、陈姓、王姓和刘姓居民。
东横上宅始迁祖徐暹的家庙就建在古道的北侧。徐暹,字彦,为天台徐氏十三世祖,任宋高宗朝大理寺评事。家庙坐东北朝西南,建筑由门楼和正堂构成。门楼石板门框,两侧设石抱柱,门楣有石匾,上刻“宋评事徐公家庙”七字,徐公就是徐暹,评事是他的官职,前款为“大理左评事徐暹”,下款为“万历戊午岁重建”。石匾上方还有“父子进士”四字,背面为“忠孝节义”古训。徐氏家族在迁居东横后,依然遵循耕读传家的古训,到第三代,徐暹的孙徐质夫得中进士,那是宋庆元二年(1196),距徐氏迁居东横已有五十多年。得知这一喜迅,徐暹十分高兴,这是迁居东横后,徐家的第一位进士,徐家的文脉在此得以延续。徐质夫,字季藻,任刑科都给事中。徐质夫生有三子,长子与次子先后得中进士,三子也为太学生,父子进士实为父子三进士,一门出三位进士,是徐氏家族的荣耀。徐质夫的长子徐叔用,字衡甫,宋嘉定元年(1208)中进士,任工部员外郎。次子徐叔元,字魁南,宋嘉定四年(1211)中进士,兄弟俩人得中进士只相隔三年,可惜的是他未仕而卒。三子徐叔交,字明甫,太学生。家庙正堂面阔三间,硬山顶,原建筑为清代重建,近年正堂得以重建,门楼也得以修缮。
菩提有草本和木本两种,木本菩提国内只产天台山,故称天台菩提,因所结的菩提子有五条暗线,又称五线菩提。由菩提子穿成的佛珠,自然多了一份佛性,菩提佛珠是僧人和善男信女念经时的用品,一串佛珠会随时相伴,佛珠就在僧人的诵经声中慢慢变成暗红色。一串佛珠也会伴随许多吃素念经老太婆一生,手指轻轻地捻着每一颗佛珠,念了一辈子的这串菩提佛珠,时时都留着老人温润的手泽。
国清寺和智者塔院种有菩提树,唐诗人皮日休有描述国清寺菩提树的诗句:“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东横上宅村自古就种有菩提树,村中还流传着有关菩提树的故事,说是在宋朝,村中的一位老太婆信佛,常念经到五更,有一天早晨,一只鸟停在她的窗前,嘴里含着一颗果子,鸟将果子送到她的手上。老太婆将它埋在屋后的菜园地中,来年种子就冒芽了,长出来树就是菩提树。之后,村中就种满了菩提树。
将采摘下来的菩提子搓成念珠,串成佛珠是东横上宅村的传统工艺和产业。清末明初,佛珠产业最为兴旺,所产的佛珠主要销往各大寺院,上海的一些寺院,杭州的灵隐寺和普陀山的各大寺院都有天台菩提佛珠出售。
徐善耀就是民国初年村中菩提佛珠的生产商,他从村民中收购来菩提子,然后加工成佛珠,并销往全省各大寺院,因为经营有方,操家勤俭,积累了一定财富,在村中建造了一幢新楼,人称新屋里。徐善耀(1873—1944),字景辉,号有春。新屋里坐东北朝西南,与徐暹家庙只有一墙之隔,位于家庙西边,大门面对古道。新屋里共有三进建筑,中间是一幢完正的四合院,前有门楼,后有后堂,除了大门,两侧有边门,并有二条通道。整幢建筑虽然传统,但能看到许多民国建筑原素。
门楼门楣上有石匾,刻“黄榜南屏”四字,意为黄榜山在宅前南边。门楼两侧围墙上有砖瓦构成的漏墙,左右各有两座石龛,分别放置石雕白象和石猴。太平有象,白象有太平的寓意,封侯挂印,猴子寓意着高官厚禄,家门有这两件吉祥物守着,定会是平安有福。门楼与正院之间是一个小天井,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新屋里在门楼与正院之间建了一个过廊,这样,下雨也不用落天下了。正院是一幢四合院,共二层,四面均为三开间,方方正正,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二楼四面都是走廊,并设有木栏杆。围廊是民国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这幢民居中已应用得非常自如,不知徐善耀当年怎么会采用这种新颖的建筑风格,或许是销售佛珠时,在杭城看到过这种形式,暗中喜欢,就用在了自己的新屋中了。
最后一进建筑是用来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称“三间头”,为祭祖的场所,所以建筑要比前面的院子高出许多,这是对祖先的尊重。有七级石阶通往正门,两侧各有五级石阶。正门的木门为拱形,拱形的木门也是民国的建筑风格,木门上雕有仙鹿含草图案,房内设祭台。三间头前的小天井左右各有一口水井,一幢宅院拥有二口水井,的确是方便了日常生活,不用出院就能打水,其实,这二口井也为其他村民提供方便,左邻右舍也时常来院中打水。建于民国初年的新屋里,已将新旧二种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每一个时期,都有它新建筑风格,它总是不动声色地将它融入旧的风格中。
从宝福桥往东就是东横下宅,东横下宅村存有二座徐氏小祠堂。古道也是穿村而过,宝福桥往东这段古道人称刘宅街,共有三百多米,在街的尽头有一路廊,出路廊往南一折就是刘氏宗祠,刘氏宗祠为三开间,为清代建筑。刘月翁最初自东阳迁居东横下宅是在宋代,那年他才十六岁,见此处水绿山青,便借栖于此。徐家见他年轻有为,便将女儿许配与他,从此他置田建宅,自号乾溪居士,这就有了刘宅街这个地名。刘宅街具体因哪幢宅院而得名,村里人已说不清楚了。刘宅街上的那幢民国风格的宅院的确非常精美,拱形的大门门楣上写有“瑞霭南薰”四字,并有仙鹿和寿星的灰雕图案,只是部分屋子已倒塌。
五线菩提出东横,望着村前屋后的那些菩提树,看着念经老太婆手中那串菩提佛珠,人们不禁会感叹,这座古老的村庄其实是颇有佛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