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科幻 |
1.
我的童年时代是在文 革后期渡过的,那时的文化生活,特别是能够引发想像力的文化生活是很贫乏的,所以想象世界也很贫乏。少年时代正值文 革结束和新时期的开始,许许多多的新世界开始在眼前展现,但对于一个写科幻的人来说,毕竟是晚了点。时代的很烙印很难摆脱,不管以后自己怎样努力,在科幻的创作中总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
2.
那是八十年代初,是全民科技崇拜的时代,少年们的理想简单划一,就是当科学家,我也不例外。但进入大学后,面对着上研究生渺茫的机会(那时,即使普通高考也只有4%的录取率),同时也接触了一些科学家,发现这个职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回事,自己也就与其它同龄人一样,这个理想很快淡化了,接着就是处于迷茫中,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干什么,远大目标就更谈不上了。科幻,某种程度上是对已经变为泡影的理想的一种精神补偿。
3.
4 少年时期你主要看过哪些书籍?科幻类的书籍有哪几种?
上面说过,我的少年时代没多少书可看,所以也没什么选择可言,有什么看什么,大部分是现实主义文学和那些谁都不得不看的古典名著,也是就在那个时期,俄罗斯文学深刻地影响了我以后的生活,现在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那时只要用不长的时间就能把国内所有的科幻书都看完,然后就是等着新的出来。
5.看过的哪本书(或哪句话)对你少年时期的启迪最大?
《战争与和平》
6.怎样的机遇,使你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
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先是成为科幻迷,然后忍不住自己写,然后再发表。由于国内科幻的坎坷,也使自己的这个过程显得很长,其中有相当长的时间,将近十年吧,科幻似乎已经离自己远去,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偶尔想起她,但后来,上世纪未的一天,她又突然展现在自己面前。
7.你虽是业余时间创作,但可以说写出来的篇篇都是精品。一经发表,总会
其实我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能保持你所说的这种状态,每一篇小说的完成过程都是相当艰难的,后面都伴随着有一大堆血淋淋的构思废品。作品也不可能篇篇是精品,一篇文学作品的成功,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创作倾向与当时读者的欣赏取向取得了共振,但在这个变幻无穷的时代,这种共振是可遇不可求的。每一个作者,特别是科幻作者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命运:读者对你的小说渐渐审美疲劳,你面前的读者也渐渐陌生,你想摆脱这种状态,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但如上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镣铐,你能走多远其实从很早的时候就注定了,文学这东西也是三岁看老的。
8.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表作品的?处女作的名字?读者有什么样的反响?
1999年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发表《鲸歌》,读者反应平平。
9.在搞科幻创作之前,你有哪些方面的积累?
没有有意识地去积累什么,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涉猎,开始是文学方面看得多些,毕业后,发现现实社会本身就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永远在写的文学作品,遗憾的是它与其它写成书的文学小说一样,已经引不起自己太大的兴趣,一种新的感觉就是:宇宙那么大,如果把思想只纠缠在人类上,就太无趣了。以后就很少看文学,兴趣转向自己感觉比较有趣的自然科学类读物。
10.能把你的创作经验与我刊广大科幻爱好者分享吗?对刚尝试写作科幻小说
对于所谓的创作经验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比如:几乎所有的创作培训上都首先讲:文笔要精练,对于可有可无的东西,坚决删去!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很可笑,至少有一半的经典名著,基本上就是由可有可无的东西构成的,远些的巴尔扎克、雨果,近些的福克纳,试着把他们作品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看看还剩下些什么?所以我总觉得不要去教别人写小说,文学是一个极其自由的东西,文学的规则与科学规律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让我们去遵守,前者是让我们去打破。在一个文学教导者眼中的别人的缺陷,可能正是他(她)在创作上的优势,换句话说,在文学上,缺陷发扬到极致就是优势,只要能用有美感的方式把这种缺陷表现出来。
作为业余作者,我很难有较长期的具体的创作计划,因为这要由自己工作的情况而定,你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闲下来。只有许多构思放在脑子里,盼望着能在有生之年写出来。最近计划写一个系列共三部长篇,描述从文 革开始到五百年后人类的一段特姝的历程,现在只完成了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