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阳新民辽滨塔

(2011-12-05 11:34:17)
标签:

沈阳

新民

辽滨塔

辽代

密宗

舍利塔

文化

沈阳新民辽滨塔位于新民市西北29公里公主屯镇辽滨塔村内,在塔的东侧,有辽滨城址,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南北长320米,东西宽315米,城址方向南偏西30度。塔所处位置地势稍高于四周,东面为辽河,西为秀水河,地理位置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http://s6/middle/540c6848hb350097ae2e5&690(辽滨塔全景,塔边的寺院为近年新建,后面还有一些未完工,看着不舒服)
http://s4/middle/540c6848hb350731615e3&690

http://s10/middle/540c6848hb35073e40a99&690 (辽代辽州辽滨县城旧址)

辽滨塔为八角形密檐十三层砖塔,塔高31.4米。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1993年,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配合辽滨塔抢救维修工程,对辽滨塔进行勘察及抢救性清理[1],并在测绘的基础上,对该塔进行了维修。根据天宫中出土石碑记载,弄清了该塔始建于辽乾统十年正月(1110),建成于辽天庆四(1114)年八月,整个塔的修建历时四年半时间完工。http://s5/middle/540c6848hb35012a2cf24&690(上世纪末,维修前辽滨塔残损情况)

塔由塔台、塔座、塔身、密檐、塔刹等五部分构成。塔座落在约一米五高的塔台上,塔台高于其东侧的辽滨县城,应为修塔时夯土夯筑。塔座为双层须弥座。在双层束腰内饰以壶门砖雕装饰,这些装饰均为1993年至1997年间维修时仿照其他辽塔式样新修所致,原塔座残损严重,除二层束腰转角处残存原始力士一个及旁边乐舞供养人外,其余部分基本全部无存,历史原貌不清,这里就不再赘述新修的部分。壶门之上为砖仿木结构砖雕铺作,铺作华拱出双杪,不用令拱,耍头从替木上伸出,每面补间铺作三朵,转角铺作出角华拱、列拱。铺作上承栏板,栏板纹饰图为分两层,下层为“”字纹,上层为花卉纹,栏板上为高大的双层仰莲上承塔身。(须弥座铺作只在塔座西侧残存一朵原始铺作,其余均据此恢复)。

http://s8/middle/540c6848hb3500ff42ea7&690(维修后的塔座)

http://s12/middle/540c6848hb350180b233b&690(残存的转角力士、供养人、及补间铺作)

塔身八面,每面砖雕造型基本一致,即在塔身下面中间部位开辟券龛,龛中饰一坐佛,券龛两侧各立一胁侍菩萨,一佛二菩萨上方饰以流苏宝盖,在塔身上部两侧饰二飞天,整体构成了一佛二菩萨二飞天的传统辽塔装饰格局。八面坐佛在维修前大部分残损,佛及菩萨头部在维修前均已残损缺失,残存部分也风化严重。飞天呈“一”字型,两两相对,身系飘带,一手托供盘置于身后,一手前伸,八面造型雷同,没有变化。

http://s11/middle/540c6848hb3501be7825a&690(辽滨塔塔身南面,菩萨身体为原貌,头部早年缺失。佛像为后恢复)
http://s16/middle/540c6848hb350215458bf&690(辽滨塔西南面塔身)
http://s7/middle/540c6848h7854d076dc96&690(辽滨塔飞天)

塔身各转角处饰圆形倚柱,倚柱上承普柏枋,普柏枋之上为一层大檐的铺作,维修前原铺作均已缺失,现为参照其他辽塔铺作风格恢复所致。铺作之上为椽飞,挑出一层大檐。一层大檐之上为十三层密檐,密檐由五行叠涩砖挑出,每层间束腰为三行,中间饰以铜镜。塔顶之上为塔刹,各层檐及塔顶塔刹均为上世纪末维修时恢复,不再赘述。

http://s5/middle/540c6848hb3505f62eb34&690(辽滨塔密檐及塔刹。上世纪末维修时,塔顶设计坡度太缓,造成塔顶低矮,比例不协调,当地百姓均称,此塔修矮了。)

根据《新民辽滨塔与塔宫清理简报》,可知该塔由下至上有三处存藏佛教舍利等文物的塔宫,分别为下宫、中宫和天宫。

下宫位于塔须弥座内的中部,出土有舍利函、铜薰炉、瓷盘、瓷碗、木塔式罐、铜箸、铜匕、铜钱、珍珠幡等文物,下宫北壁正中内嵌砌有一尊砖雕造像及砖雕华盖,《报告》中将其解读为菩萨像。

中宫位于一层塔身内中下部,其宫室甬道位于塔身正南面的佛龛壁后面,出土木供桌、舍利函、铜熏炉、铜净瓶、瓷盆、铁丝编盏托及瓷盏、平金绣锦袋等文物。

天宫位于第十二层塔身内中部,仅出土一通碑记,碑呈菱形,碑阳刻有:“大邑长始平军节度使金吾卫大将军开国公耶律贞,魏孝冲、史椎民、刘口、口口哥口口口口口、李孝贞、侯辅君、张惟志、刘庆福、侯卡、郭寺家、郝水哥、汪兴哥”等内容。碑阴楷书阴刻“都维那大国舅相公箫口、寺承张堆、大校高辅郭名伦、地主李颛、裕仙、郭如仁、法师了中。塔主运贞乾统十年正月一日初起,塔米到四百五寸。天庆四年八月一日了毕”。

《报告》在结语中写到“在舍利瘗藏方式上,下宫为木函、银函、木塔三重瘗,中宫为木函、铜函、银函、金函四重,或是下宫与中宫在等级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铜、银、金三重罐式相套置的舍利函形式,为辽代晚期在舍利装藏形式与制度增添了新的例证……http://s4/middle/540c6848hb350688cb153&690(塔下宫出土的大日如来砖雕)

笔者根据《报告》的内容以及现场观察提出以下观点:

一、下宫北壁正中内嵌砌砖雕造像《报告》中将其解读为菩萨像,属于解读错误。此造像乃为密宗主尊大日如来。

该尊造像结跏趺坐于须弥莲花座上,头戴五佛冠,身披袈裟,颈系璎珞,结智拳印,为菩萨装。与此尊相同的造像还见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银制舍利宝函的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雕刻[2]、重庆合州城山濮岩寺长庆三年(823)石窟造像[3]、陕西宋金石窟寺、大足北宋石篆山、宋大理国张胜温画《梵像卷》与大理国千寻塔藏雕像中的毗卢佛尊[4]。在辽宁朝阳北塔辽代天宫出土的瑬金银塔、经塔中,瑬金银塔第一节塔身线刻大日如来,经塔塔身第1重金套錾刻大日如来,均为菩萨装结智拳印造型[5]。建于道宗清宁二年(1056)的应县佛宫寺木塔第五层内大日如来像以及木塔内第四层释迦佛像腹内的《大法炬陀罗尼经》卷13木刻佛画[6]之主尊大日如来均与此尊造型一致。此尊造像与唐代不空(705774)译《金刚顶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处念诵成佛仪轨》记载的毗卢遮那佛完全一致,“遍照如来身,形服如素月。以一切相好,周庄严法身。戴金刚宝冠,轮髻为首饰。众保庄严具,种种拔饰身。持智拳大印,处于师子座。日轮白莲台,智拳印所谓:中小名掘梅,头指(即食指)拄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心,是名智拳印”[7]。因此,根据其所处位置、服饰、手印,可以断定,此尊佛为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大日如来造像在辽塔中经常出现,如宁城大明塔塔身正南面、锦州广济寺塔塔身正南面、北镇崇兴寺双塔西塔正南面、义县广胜寺塔正南面,均为头戴华冠,身披袈裟,手结智拳印的大日如来形象。大日如来居于佛塔下宫之中,其四周由塔身上八佛十六菩萨及飞天围绕,构成了密宗曼陀罗,是符合密宗经典的仪轨的。

由此可以断定,《报告》在结语中根据中宫和下宫舍利瘗藏物品质地和重数,而推断“或是下宫与中宫在等级上存在一定的差别”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二、辽滨塔宗教流派及塔的性质

根据出土文物,可以明确辽滨塔当为以密宗为主的舍利塔。在该塔下宫的木质舍利小塔中藏舍利25粒,在中宫舍利函金函中藏舍利5颗,总计30颗。为什么这两份舍利不放在一处供养,却分于下宫和中宫分别供养呢?只有一种合理解释,那就是这两份舍利当属不同佛舍利。这种现象在辽塔里经常出现。如建于辽重熙十五年(1046年)的朝阳定光佛和释迦佛舍利塔,根据《塔子沟纪略·艺文志》载:“坼至十檐,获锭光佛舍利六百余颗。至地宫内,获释迦佛舍利一千三百余颗。”[8]此外还有于1956年拆除的沈阳旧城小北门外建于辽乾统七年(1107)的崇寿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就分别在地宫中和中宫中分别瘗藏三百余颗舍利[9]。辽滨塔在下宫中供养大日如来以及舍利,说明此塔当以密宗信仰为主;在中宫中又供养舍利,尽管没有明确记载中宫舍利的名号,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即中宫舍利应与下宫舍利有所区别。参照与辽滨塔地理位置相近、建造时代相近的沈阳崇寿寺释迦佛生天舍利塔,中宫舍利极有可能是释迦佛舍利或者是定光佛舍利。释迦佛和定光佛的信仰均属显宗,辽代显密融通的佛教信仰是其时代特点,辽滨塔也是这一宗教信仰特点的具体体现。

三、辽滨塔的残损程度体现了其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辽滨塔在维修前残损十分严重,不仅是塔顶和各层塔檐缺失严重,塔身上砖雕也风化严重。体现了辽滨塔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辽滨塔所用砖有几种规格,常见的有380*200*70460*230*80430*215*80等几种规格,以上青砖均为沟纹砖,沟纹以7道为多,也有少量为5道沟纹的。辽滨塔建于辽乾统十年正月(1110),建成于辽天庆四(1114)年八月,此时已处于辽朝末期,经济趋于萧条,国力日益衰败,在建筑上也同样有所反映,建筑材料的质量已远不如前期,施工工艺没有前期精细。与辽代中期用砖相比,质地疏松,抗折力及防风化力较差,因此辽滨塔风化比辽代中期塔更为严重。除时代特征外,辽滨塔的建筑用材还有其地域特征。辽滨塔塔砖含砂量较大,与辽西地区辽塔用砖相比,含砂量有显大于辽西地区辽塔,究其原因,辽滨塔修塔用砖均就近烧造,辽滨塔地处辽河和秀水河边,当地黄土含砂量大于辽西地区。



[1] 《新民辽滨塔与塔宫清理简报》发表于《文物》2006年第4

[2] 《法门寺唐代金刚界大曼荼罗成身会造像宝函考释》 《文物》1997年第8期,P41-45

[3] 菩萨装施降魔印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陈明光,《敦煌研究》2004年第5

[4] 《菩萨装施降魔印造像的流变——兼谈密教大日如来尊像的演变》陈明光,《敦煌研究》2004年第5

[5]《朝阳北塔考古发掘与维修工程报告》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2007

[6]《山西应县佛宫释迦塔发现的契丹藏和辽代刻经》阎文儒等,《文物》1982年第6

[7] 《大正藏》第19册,密教部2 《金刚顶一字轮王瑜伽一切处念诵成佛仪轨》

[8] 《塔子沟纪略.艺文志》《舍利塔遗碑》,《辽海丛书》

[9] 《沈阳白塔地宫发掘工作》,《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8期;《沈阳崇寿寺白塔的文物》,《考古通讯》1957年第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