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安塔

标签:
吉林农安塔辽金 |
在吉林省农安省农安西城西垣外100米处的高台上,耸立着一座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塔,现塔由塔座、塔身、密檐、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座、塔身、塔刹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进行过维修,已失去了历史原貌),通高44米,现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3/middle/540c6848tb09a876fc98c&690
(维修后的农安塔)
现存塔呈不规则八角形,塔身基部东西直径8米,南北直径8.3米,高13米。由四正面四个券龛门和四隅面四个哑门装饰塔身。券门宽1.4米,高2.1米,进深1.6米。现券龛门和哑门均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维修时,根据残存状况以及上世纪初的老照片,进行合理推断所做的复原。从上世纪初日本人拍摄的老照片来看,四正面有四券龛的推断是合理的。但四隅面现为四哑门,是否合理,似乎值得商榷。在塔身上装饰四券龛门和四哑门的题材,不论是在辽塔,还是在金塔上,都极少发现。在传统辽地,辽代大部分装饰题材为四券龛门和四碑,而在燕云地区,则大部分装饰成四券门和破子棂窗相间。从上世纪早期拍摄的照片看,没有任何哑门装饰的残存痕迹,似乎四隅面装饰碑铭或破子棂窗更能令人接受,或者说符合历史原貌。
http://s1/middle/540c6848tb09a8de9cf00&690
http://s9/middle/540c6848tb09a8f2e73e8&690
http://s15/middle/540c6848tb09a8f3de8de&690
http://s7/middle/540c6848tb09a8f4e2bf6&690
(解放前的农安塔旧照片,来自网络,具体拍摄年代不详,应该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一层大檐及各层密檐均砖雕铺作,补间铺作二朵,双抄五铺作。塔刹,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维修时按照其他辽塔的样式复原之物,这里不再详述。
http://s1/middle/540c6848tb09a9763e570&690
(一层大檐及各层密檐铺作)
该塔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残破不堪,塔座和塔身收根,残损严重,塔顶和塔刹不存,只有二至七层密檐保存还相对完整。195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农安塔进行了第一次修缮,当时修缮了塔座、塔身,并修到十层密檐,没有恢复塔顶及塔刹;1982年,又在1953年维修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维修,恢复了塔顶和塔刹。
在1953年维修过程中,在塔身十层中部以下发现塔天宫。天宫深462厘米米,底面呈方形,边长235厘米,天宫西北角置一砖砌小台,台上放一硬山式木制小房,房内供有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银牌、瓷香炉、木盒、银盒、绞釉瓷盒、布包等装藏。
http://s16/middle/540c6848tb09ab7a9178f&690
(维修后的塔身)
http://s11/middle/540c6848tb09aa21e9a2a&690
http://s9/middle/540c6848tb09aa241aeb8&690
http://s7/middle/540c6848tb09aa2518c86&690
http://s5/middle/540c6848tb09aa25fe3e4&690
(农安塔天宫中出土的文物)
关于此塔的建筑年代,大部分资料载述为辽圣宗时期所建,《农安县文物志》更是明确地说,“经多方查寻资料和考证,认定其建筑年代应为辽圣宗太平三年至太平十年间,即始建于公元1023年,至1030年落成。”不知其依据为何。笔者认为,此塔的年代应建于辽金之际。认定此塔为辽塔的依据大体上是根据《辽史.地理志》关于黄龙府年代来推断的。《辽史.地理志》载:“龙州,黄龙府。本渤海扶馀府。太祖平渤海还,至此崩,有黄龙见,更名。保宁七年(975),军将燕颇叛,府废。开泰九年(1020),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统州五、县三”。
我认为,判断此塔的年代只能依据维修之前的建筑式样,此塔各层密檐上都有双抄五铺作斗拱,与辽宁的黄花滩塔、山西的觉山寺塔在密檐的处理上,有相似之处。而作为断代辽代最主要的依据塔身的装饰风格,尽管早年塔身各面损坏均极为严重,无法完全了解当初之原貌(现在复原的现状,没有任何历史依据),但从其残存的迹象上看,仍能找到蛛丝马迹。从老照片上看,该塔四正面装饰券门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四隅面具体装饰什么却不得而知。在传统辽地的辽塔中,八角形塔身装饰风格大多装饰成八面券龛,以八佛居其中,两旁砖雕菩萨。如沈阳无垢净光舍利塔、沈阳崇寿寺塔、辽滨塔、辽阳白塔、北镇崇兴寺双塔、义县广胜寺塔、锦州广济寺塔等,还有一部分八角形塔,将四正面装饰成四方佛,四隅面装饰成碑铭或梵文之类,如兴城白塔峪塔和磨石沟塔等,但四隅面装饰成四碑铭的只限于辽宁兴城地区的白塔峪塔和磨石沟塔,并不具有北方地域代表性。而在燕云地区,一些辽塔塔身大部分装饰成券门和破子棂窗。到了金代,燕云地区塔身装饰特点有向北发展的趋势。辽代大规模建塔,是在辽兴宗之后,而黄龙府则是在“开泰九年(1020),迁城于东北,以宗州、檀州汉户一千复置。”这里地处边境,人口稀少,其重点是防御女直,缺乏能力去营建如此规模大塔。因此,笔者更倾向于此塔为金代所建。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或多或少地都有一些厚古薄今的意识,总是想将其年代向前提一些。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有意的,有时是潜意识里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受某些领导的观点所左右,很多领导会以当地历史悠久来对外宣传,为了迎合领导的口味,顺应领导的意志,一些人便放弃了立场。二是受标新立异,独创一说的目的驱使,此点,大家都明白,不必细说。陈寅恪曾说过,文人最重要的是“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希望作为爱好者、学习者,能正视历史,尽量还原它历史真实的面目,不要被各种欲望所驱使,这也算是对我自己的自勉吧。
兼谈一下塔边上的农安古城。在塔的东侧,是农安古城。农安古城位于松辽平原中西部,伊通河在城东1公里处,自西南向东北蜿蜒,古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傍水筑垣,雄距高地,是古代交通和军事要地。古城平面呈方形,偏西10度,墙周长3840米,四垣有城门各一,四角有角楼,城墙系夯土结构,墙基宽30米左右,现乐北角楼残高约7米,东南角楼残高约3米。农安古城始建公元四世纪,是古夫余国的王城,高句丽和渤海时期称夫余府,辽灭渤海后,改称黄龙府。辽景宗保宁七年(975)七月,黄龙府卫将燕颇杀都监张琚反辽,辽平定叛乱后,将黄龙府治所迁至今四平市一面城。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为加强对东北部女真的统治,又将黄龙府治所迁回农安古城,将南迁的新城改名通州。金灭辽后,于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将黄龙府改称济州。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与山东济州重名,又改称隆州。金宣宗贞佑案卷年,成吉思汗逐渐南下,金为加强其东北地区的防御,将隆州升为府,称隆安府。元灭金后,又恢复原名,称黄龙府。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将黄龙府升为开元路治所,元惠宗至正二年,将开元路治所迁至咸平(今开原老城),黄龙府古城遂被废弃。
http://s13/middle/540c6848tb09ab1a3878c&690
(古城墙东南角楼)
http://s9/middle/540c6848tb09ab26088b8&690
(农安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