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关系渐入文化认同阶段

(2009-11-17 07:55:31)
标签:

政治

中美关系

中国青年

国际关系

奥巴马

文化

分类: 中美关系

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很有深意,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也对中美关系的未来提出了新的期望,也即加强民众的交往,加深文化的认同,从而在民意和文化基础上夯实中美关系,使之步入一个长期的“牛市”状态。

 

梳理一下奥巴马的演讲,我们会发现,其思路的渐进,也正吻合了中美关系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政治关系的舒解,其关键点在1972年和1979年。这一时期,中美之间主要是寻求政治上的突破。奥巴马的第一站落在了上海,也颇有些历史感。

 

第二个阶段,则是经贸关系的深化,其关键点是2001年中国入世,以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确立。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已趋于稳定,双方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合作上,随之出现的则是越来越多的经贸摩擦。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正如奥巴马所对比的那样:1979年美中贸易只有50亿美元,现在已经超过了4000亿美元。但麻烦也不少,这也是奥巴马有必要拿出4天时间访华的部分原因。

 

应该说,布什时期的中美关系有了突破性进展,也成为布什外交的最大成果之一,但奥巴马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在自己的任内,中美关系可以更上一层楼,进入到文化认同的阶段。

 

细细品味,人们也许会意识到,其实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即便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存在着这样三个阶段,也即相识,相助,相知。而那些稳定的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大多存在着文化认同,存在着根深蒂固的信任感。

 

对奥巴马此行,许多人都很关心战略再保障的问题,事实上,奥巴马的演讲已经提供了一个思路,如果两个国家能够在战略上互信,在利益上互助,在文化上互敬,就很可能建立起长久而深刻的友好关系来。这也是对未来最好的保障。

 

如果说,奥巴马选择落地上海有着历史和经济的考虑,那么面向中国青年的演讲,则是植根于文化,着眼于未来。从美国经济发展角度看,奥巴马希望今日的中国青年——未来的富有者——能够更乐得向美国投资,与美国合作;从美国的安全及全球事务出发,他希望中国青年——未来的领导者——能够对美国抱有善意,相互推动。

 

奥巴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敬意,并非溢美之辞,毕竟,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足够的底气,也确实值得欣赏和尊敬。就像充满活力的美国文化一样,中国文化也有很多为奥巴马所津津乐道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提出的,“我们的合作应该是超越政府间的合作,应该是以人民为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奥巴马会十分兴奋地宣布“我们到中国学习的留学生人数要增加到10万人”,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交流更能体现出中美两国致力于加强两国人民联系的愿望,也表现出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信心。

 

得科技者得天下,得青年者得未来。在美国崛起和强大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和青年(活力)是关键性的因素,而今,我们也希望,在中美关系不断走稳、走强的过程中,科技和青年也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对话青年之后,奥巴马接下来似乎有必要在中美科技合作上表现出更多善意来,不仅在绿色科技上寻求双赢的结果,也不妨在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方面诉诸更积极的行动,从而全面夯实中美关系基础,使之最终进入文化认同的战略性保障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