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强国梦 |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看到一家电视台的一段广告,是一个城市的人文和风光的宣传片,也是迄今为止最让我感到优雅和陶醉的广告之一。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做广告的是澳大利亚的悉尼市政府,并且很巧妙的,广告通篇都没有邀请人们投资和旅游的字样,但看过的人却往往会产生去那里看一看的冲动。作为一个普通人,至少在那一刻,我被深深吸引住了,甚至于,我都想,将来度蜜月时,不妨就去那里。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心是世界上最难以把握的,但也是最值得争取的柔软所在。在他看来,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想最大化和长期化它的“效益”,就必须有一种持久、深入和温暖的人文关怀,减少外界对自身的不确定性忧虑,释放因缺乏沟通而产生的压力和阻力,培植真实而自然的信任感。而最高明的说服,则常常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在谈到“21世纪的公众外交”时,约瑟夫·奈特别提到吸引公众注意力和好感的重要性,并相信这将是一场关于可信度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在解释美国在阿拉伯和穆斯林世界的公共外交以失败告终的原因时,美国学者提到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信誉和文化。信誉问题的根源是,中东的许多人认为,美国公众外交的论调与美国在外交上采取的实际行动存在着强烈的反差,美国言行不一的做法造成了信誉问题,即便是出发点良好的行动也会引起怀疑。
而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思则更为耐人寻味。在美国,交流上的问题主要通过提供信息来解决,但以信息为中心的做法也同时造成了“信息超负荷”综合症。从文化的角度看,阿拉伯世界对交流的看法更多地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阿拉伯文化关注的不是以单向信 息传递方式向人们传达信息,而往往是通过双向,也就是加强人际关系的方式来与 别人交流。美国以信息为中心的目标造成了大量信息的涌入,这些信息虽表达得很巧妙,但无法与阿拉伯人民进行交流。
对此,一位传播学教授提醒说,协调美国对国内和国外公众交流的方式将是一大挑战,美国需要对目标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少一点国内人觉得不错的行动,多一些在国外发挥作用的行动”。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能够触摸心灵的最佳方式。
在这方面,“音叉效应”值得一提。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更通俗的表达“音叉效应”的词是“共鸣”,也即当互相作用的双方产生共鸣的时候,就可以激发出特别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能是破坏性的。由于这种效应的存在,有时轻微的扰动就可能带来巨大影响的情况,比如雪崩;有时看上去无关主题的作为却可能产生最大的效应,比如一些恰到好处的文化交流常常会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其实“音叉效应”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对于有的事物,重要的不是你对它的作用力的大小,而关键在于找准了它的脉搏。而这也正是公众外交最难把握同时也是最具意义的所在。相对于那些花费不小、收获不大的压迫式、灌输式的宣传方式,能够深入人心,触动人心的宣传和文化互动似乎更为见效,并且影响深远。而这也是彰显文化底蕴的“用武之地”。
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力主和平发展的国家来说,向世界传达善意,激起和谐发展的共鸣,引发人们对中国文化、风景和社会发展的浓厚兴趣,展现中国发展对地区繁荣和安全的积极意义,着实是一件需要耐心,需要智慧,更需要人文关怀的事情。
也许,钟敲七下,门就会打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