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分类: 美国观察 |
美国的中期选举过去有一年了。在去年的此时,美国媒体曾宣称,“布什总统过去六年里所生活的那个政治世界已于11月7日(选举日)结束,他曾主导那个政治世界。”而这之后发生的许多事情,也确实都或多或少都与这场选举有关。
总统与国会关系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还是在选举后,前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布鲁便切中要害地指出:“这是新的一天。如果总统想实现一些目标,他将不得不让民主党人参与其中。”国会山的力量变化意味着布什必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政治平衡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几年间,布什总统习惯性地认为,动用共和党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地位压制民主党人要容易的多,但这也引发了民主党人的敌意,而这种敌意不可避免地使布什在中期选举之后遇到麻烦。
耐人寻味的是,11月6日,也即中期选举一周年之际,众议院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了布什总统对经费达230亿美元的水资源开发法案的否决,强行通过该法案。这是布什就任总统七年以来的第一次。此前,布什曾4次动用否决权成功封杀相关法案。
而更为吸引眼球的,则是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的拉锯战。民主党在赢得众议院的控制权后,充分利用拨款权和监督权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施加压力,也使得伊战不仅成为新一届国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国会与白宫讨价还价乃至民主党人备战2008年大选的重要砝码。不仅如此,国会与白宫的较量,还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了布什政府的权力和行动空间,民主党占多数议席的国会对总统“贸易促进权”(也称贸易“快速道”)的否决就是一个例证。
在注意力被过多地分散在国会提出的种种议案之上后,布什政府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集中精力抓住重要矛盾,布什不得不进行对外政策的战略调整。表现在防扩散问题上,就是改变对朝的强硬政策,开始与朝鲜进行积极对话,以避免在朝鲜和伊朗两大核问题上“两线作战”。
调整与盟国的关系也势在必行。借助德国与法国的“换届”,布什政府不失时机地对施罗德和希拉克的“接班人”默克尔和萨科齐伸出了橄榄枝,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华盛顿精心准备了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的美国之行,希望能尽可能地弥合美法两国之间的关系裂痕。
诸多重量级人物的离去也促进了布什政府对外政策以及外交姿态的转变。一方面,由于任期将满,布什自然而然地失去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官员,并加剧了“跛脚”程度,另一方面,为伊战、丑闻乃至中期选举失败的“买单”也使得一些鹰派人物黯然离去。
与此同时,更多务实的、主张平衡外交的人进入了华盛顿的决策核心。拉姆斯菲尔德与盖茨在五角大楼的一出一进,就很说明问题。有意思的是,也是在中期选举一周年之际,新任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不但与中方共同落实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国国防部间建立直线电话的问题,而且还表示在合适的时机双方海军可开展较目前合作层次更复杂的联合军演,从而将中美关系中以往比较滞后的军事关系提升了一个层面,而盖茨表现出的强烈的务实精神,也与前任拉姆斯菲尔德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伊拉克、伊朗等热点问题上。在经历中期选举的“六年之痒”后,如今的布什,将不得不承受任期倒计时阶段的“七年之痒”,无论是时间,还是人气,抑或是政治能量,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布什在外交上的活动空间。一些战略家已经意识到,尽管伊朗是美国的眼中钉,但在失去了发动第三场战争的政治资源后,布什政府只能采取拖延的战术,将烫手的山芋留给后来人。
而作为对总统宝座的“爱的代价”,明年此时赢得总统选举的他或她,将不得不从上任伊始就要忍受布什传下来的“难言之痒”,体会到“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容易合上难的简单而又沉重的人生道理。
总统与国会关系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还是在选举后,前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布鲁便切中要害地指出:“这是新的一天。如果总统想实现一些目标,他将不得不让民主党人参与其中。”国会山的力量变化意味着布什必须重新适应一种新的政治平衡关系。而在此之前的几年间,布什总统习惯性地认为,动用共和党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地位压制民主党人要容易的多,但这也引发了民主党人的敌意,而这种敌意不可避免地使布什在中期选举之后遇到麻烦。
耐人寻味的是,11月6日,也即中期选举一周年之际,众议院以超过三分之二的多数推翻了布什总统对经费达230亿美元的水资源开发法案的否决,强行通过该法案。这是布什就任总统七年以来的第一次。此前,布什曾4次动用否决权成功封杀相关法案。
而更为吸引眼球的,则是围绕伊拉克问题展开的拉锯战。民主党在赢得众议院的控制权后,充分利用拨款权和监督权对布什政府的伊拉克政策施加压力,也使得伊战不仅成为新一届国会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成为国会与白宫讨价还价乃至民主党人备战2008年大选的重要砝码。不仅如此,国会与白宫的较量,还在相当程度上压缩了布什政府的权力和行动空间,民主党占多数议席的国会对总统“贸易促进权”(也称贸易“快速道”)的否决就是一个例证。
在注意力被过多地分散在国会提出的种种议案之上后,布什政府已经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集中精力抓住重要矛盾,布什不得不进行对外政策的战略调整。表现在防扩散问题上,就是改变对朝的强硬政策,开始与朝鲜进行积极对话,以避免在朝鲜和伊朗两大核问题上“两线作战”。
调整与盟国的关系也势在必行。借助德国与法国的“换届”,布什政府不失时机地对施罗德和希拉克的“接班人”默克尔和萨科齐伸出了橄榄枝,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下,华盛顿精心准备了法国总统萨科齐日前的美国之行,希望能尽可能地弥合美法两国之间的关系裂痕。
诸多重量级人物的离去也促进了布什政府对外政策以及外交姿态的转变。一方面,由于任期将满,布什自然而然地失去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官员,并加剧了“跛脚”程度,另一方面,为伊战、丑闻乃至中期选举失败的“买单”也使得一些鹰派人物黯然离去。
与此同时,更多务实的、主张平衡外交的人进入了华盛顿的决策核心。拉姆斯菲尔德与盖茨在五角大楼的一出一进,就很说明问题。有意思的是,也是在中期选举一周年之际,新任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不但与中方共同落实了人们期待已久的两国国防部间建立直线电话的问题,而且还表示在合适的时机双方海军可开展较目前合作层次更复杂的联合军演,从而将中美关系中以往比较滞后的军事关系提升了一个层面,而盖茨表现出的强烈的务实精神,也与前任拉姆斯菲尔德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务实态度也体现在伊拉克、伊朗等热点问题上。在经历中期选举的“六年之痒”后,如今的布什,将不得不承受任期倒计时阶段的“七年之痒”,无论是时间,还是人气,抑或是政治能量,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布什在外交上的活动空间。一些战略家已经意识到,尽管伊朗是美国的眼中钉,但在失去了发动第三场战争的政治资源后,布什政府只能采取拖延的战术,将烫手的山芋留给后来人。
而作为对总统宝座的“爱的代价”,明年此时赢得总统选举的他或她,将不得不从上任伊始就要忍受布什传下来的“难言之痒”,体会到“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容易合上难的简单而又沉重的人生道理。
前一篇:节日里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