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涂鸦摄影 |
风车,这旧时孩子们最爱玩的玩具,现在的孩子是少玩了。但每年春节庙会,她还是最受人们喜爱的,过大年,逛庙会,无论大人还是孩子,花俩钱买个风车举着,这庙会一路逛下来,就平添了不少乐趣。可不要看这小小风车,“与时俱进”在她身上一样体现。不是吗?
这民间“吹糖人”手艺,可是老没见了。庙会上遇见,还真亲切,让人想起小时候。瞧,这吹的和看的,眼神多专注。
还有这棉花糖。瞧照片里那小姑娘看着棉花糖,那叫一个高兴。还过,她身边的男孩子似乎另有好玩的东西吸引了他。
这叫蘸糖花吗?这可也是早年北京城大街小巷常见的小孩子们的最爱。做法是把熬好的糖稀在一个特别的铁板上淋出各种各样的造型,再把一根竹签沾在上面,等糖稀凉干了,用一薄铲起下,即算完成。可观赏,能食用,小孩子能不喜欢吗!
逛庙会,小吃是一定不可少的。瞧见了吧?差不多还是这些老样。灌肠、爆肚、羊杂依旧最受老北京欢迎。
说是老北京民俗庙会,但其实,这种外来的物件在庙会上也不少。所以这样,大概还是因为有市场。特别是逛庙会的女性。看到这小玩意儿,腿还能走得动吗?呵呵,反正我有点儿走不动了。尤其是看到上面那钱串子中国结。呵呵,知道大铜钱什么做的吗?不知道吧?那是云南的普洱茶呀。
我们赶到庙会的时候,已近午时饭点。于是找了家烧烤坐下。等饭的当儿,隔窗向外望,阳光暖暖的。窗外不时有行人走过,但没有哪家子像这家人这样让我们看得真切。瞧那红衣小姑娘,这个春节,这个大年初一,最忙也最快活者,莫过于她了。:)
春节时,朋友打电话过来,末了总忘不了问一句,吃什么好吃的了?呵呵,那当然是这烧烤啦。看,怎么样?馋吧?
瞧这大串糖葫芦,流口水吧?不知怎的,一见这糖葫芦,就想起老舍笔下的虎妞了。呵呵。
春节里,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那叫静啊,静得让人产生错觉,这是北京吗?这是在大年里吗?也只有在这庙会上,人们才又感慨,这北京的人还是多啊。所以呀,要想让这逛庙会的孩子们能看得真切,就只能可怜家长们了。
人群里有这样一个小姑娘,瞧那花头绳,多喜庆。却让我想起这样一句唱词:人家的闺女有花戴,你爹钱少不能买,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唉,其实要说,咱老百姓的年啊,不就图这么个喜庆劲儿吗?
这个不知卖什么的小摊子,周围围了一大圈儿人,好不热闹。不过,再热闹,也没有那叫卖的小伙子一身行头热闹不是?:)
庙会上可是应有尽有。想淘碟吗?这里便宜,只要你不是反盗版的勇士,呵呵。
庙会上,这个广告最逗了。看来这小摊主的逻辑学,学得是实在了得。
瞧这些“牛鬼蛇神”,也来凑热闹了。:)
瞧这摄影姿势拿的。不过,呵呵,和俺的姿势比起来,还差一点点儿哈!
京味民俗庙会,四川变脸也来捧场了。瞧,看的人那叫一个多!
猪年新宠——小猪宝宝。抱一个回家,还是很开心的。:)
过年在家没事儿,一家人坐一起玩玩儿牌吧。瞧这牌设计的,咋也得来两盒不是!
呵,大人物也来了,这是谁呢?
古街庙会,有味儿吧?从这里进去,就是北京古文化一条街琉璃厂。荣宝斋的总部,就在这街上。
这么热闹的庙会,在京的老外是最喜欢逛的。瞧那坐在爸爸肩上的小孩子,眼睛都不够用了。
路边,这个红衣男士一直在扯着噪门喊。他的南方口音这众多的叫卖声里显得很独特。走近了看,才知道是推销贴花的。他说这是他的专利。见我举起了相机,还赶忙摆了个造型,好像胜利状。
在这些庙会的照片里,这当是比较出彩的一张。看到这摊子上摆的物件了没?陀螺、空竹,这可是我们小时候的最爱。
几个戴这种彩发的人随人流而行,原以为也和我们一样是满载而归的游人,细观才发现,他们是在兜售。特别是上面那黑衣人,让人忍不住总想多看几眼。男士?女士?呵呵。
这个我喜欢。小时候过年,家人给几毛压岁钱,除了买糖果吃,就是跑街上买一两张红红绿绿的电光纸刻这些东西。说这事挺自豪的,我那时刻这剪纸的手艺还真不赖呢,嘿嘿。
瞧瞧小孩子喜欢什么?新衣服,新帽子,小糖人,这才是年啊。这张照片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本想再给这孩子照一张,但这孩子发现我拍他,就再也不回头了。
瞧这人家子!我想这该是女儿带着孩子、领着老爸老妈来逛庙会的,而那镜头外的拍摄者,不用说一定是女婿了。
是什么让这外国小伙子拍照不止?呵,原来是打大鼓的。别说,还真热闹。不过,相比之下,还是这这小伙子更吸引我。这小伙子个头不小,要在身后拍他,可以想见俺的手得举多高!
俺挤啊挤,终于挤进来了。瞧这鼓,大吧?
西式嘉年华,庙会上似乎并不怎么受欢迎。俺想主要一个原因,还是贵吧。
终于从街里挤出来了。瞧见这庙会的主题了吧?咱北京人就是有政治高度。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