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寨行·路遥遥(2)

(2006-10-07 03:14:34)
分类: 涂鸦摄影
九寨行·路遥遥(2)
 
看,快看,一座古城!我兴奋地大叫。一车昏昏欲睡的人们一下子也兴奋了,但很快,数落声就响起,什么什么呀,瞧你激动的,看清楚了,那是山洞,又要钻山洞了!得,在山里转了大半天,原以为要进城了,结果还在山里钻。不过,这山洞横看竖看都像城,不是吗?当你钻过去,置身三面环山一面水的深山更深处时,无论如何,都让人感觉,那分明就是进了一座城,一座高山作墙的城!生活在这样的深山中,如果没有公路穿山而过,要想看到大山之外的世界,还真不容易。其实,此次九寨行,一进川,这样的山洞不知钻了多少,铁路的,公路的,还有桥梁无数,蜀道之艰险,着实领教了。
 
九寨行·路遥遥(2)
 
大山深处有人家。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沟地处四川阿坝藏羌自治洲。所以,越往大山里走,民居就越具有民族特色,这是阿坝地区比较典型的藏式民居,石木结构,一般为二层,门窗多雕有图案以装饰。结构设计十分大器,身居其中,喝着酥油茶,嚼着牦牛肉,品着青棵酒,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想来一定不错。是这样吗?房屋的主人。
 
九寨行·路遥遥(2)
 
进入阿坝,这种风格独特的民居也很多见,较之藏式民居,明显特征是碉楼和房顶上装饰的白石头。导游姑娘介绍,见到这样的民居,就是进了羌人集居地。关于羌寨房顶上的白石头,导游姑娘还讲了这样一段故事:相传很久以前,羌人与外族发生战争,结果惨败,于是求助于神,神对于羌人屡屡受袭深表同情,于是说,再有外族来袭时,以白石对抗,必胜。神又授意同样求助于他的外族(白马藏族?没记住)袭击者,用一种很软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忘了)作武器对抗羌人必胜。结果可想而知,以白石为武器的羌人终于取得胜利,有了和平的家园。为纪念胜利,羌人从此奉白石为神物,置于屋顶之上,以示敬仰。当然这是传说,历史是否真的如此不得而知,但这样一个听起来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让长途旅行疲惫不堪的人们多少还是能解解闷儿。
 
九寨行·路遥遥(2)
 
旅行车登记站。大概是出于安全考虑,几个小时的路程中,这样的登记站不少。这让人感觉,在四川,长途公路旅行,尽管是在大山里,还是蛮安全的,而事实也的确如此。这种情况,在我去过的其他一些旅游地,还着实不多见。
 
九寨行·路遥遥(2)
 
八个多小时的旅行,我们的车基本都是沿着一边靠山一边是水的盘山公路而行的。山的一边自不必说,水的一边则常见这样的吊桥、流水、人家。我走过类似的吊桥,桥下的水流并不急,但已足以让人心惊肉跳。走在这山中的吊桥上,桥下流水湍急,会是什么感觉?想到这些,一路上走过对于山里人家生活环境之美的羡慕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九寨行·路遥遥(2)
 
从北京一路走过来,我的一位喜欢摄影的同事一直嚷嚷着让我把我拍的一张构图很糟、画面也不清晰的大山深处一缕炊烟让给她。去九寨的路上,大山深处,烟雾缭绕,角度不错,忙透过车窗抓拍,并叫着给同事看,瞧,你不是要炊烟吗?这张给你。同事欣喜若狂,但待细观,不由得愣了,这哪是什么炊烟,分明是工厂烟囱里排出的废气!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夏季,电视的新闻里时见南方的什么什么地方发生泥石流导致人员伤亡的报道。此行九寨,我们的车一直在大山里转,泥石流的痕迹随处可见。这是公路靠山一侧的一处民居,房前是湍急的水流,老宅地基已塌陷不全,新宅又依山面水而建。但是,这新建的房子就一定能保证安全吗?
 
九寨行·路遥遥(2)
 
这是一处我们途中经过的公路,如果不是塌方,我们的车此刻应该是行驶其上的。由此想见,九寨行,走公路,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
 
九寨行·路遥遥(2)
 
车到此处停下,又一个洗车点(兼加油和休息)到了。去九寨旅游,车在山中行,或上山,或入沟,高原的强阳光照射下,又常强刹车制动,导游说,旅游部门规定,为安全起见,车行多少公里,一定要停下来冲洗一下,一为降温,二保持车体清洁。经点拨再观察,车体温度是否降下来不得而知,但去九寨的旅游车,还的确都很干净。这个洗车点前不远处有这样一个造型奇特的大门,从这里进去,就是阿坝地区著名的白马藏族乡了。关于白马藏族,导游姑娘说了不少,衣着怎么鲜艳啦,人长得比较矮小啦,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白马人怎么怎么自私又怎么怎么……一个民族,自然有他这样或那样的弱点,但让导游姑娘这样毫不留情地痛说一气,感觉还多少有些怪异。成见吗?还是……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洗车点前有很小一块闲地,几个显见是站点里的工作人员在除草。闲地里散种着几棵卷心菜,长得花朵一般,披霜挂露,着实惹人喜爱。生活在大山里,自给自足,也许是最方便和实惠的选择。
 
九寨行·路遥遥(2)
 
这个“歌厅”造型酷吧?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有游客的地方,就有生意。白马人明白这个。这几年,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常见一些着藏装的人就地摆个摊子,兜售一些藏饰,惹得爱美的女士打摊前经过,总忍不住要多看几眼或驻足选购。去九寨的路上,每到一个停车点,这种兜售藏饰的摊子都不少,与北京藏人兜售藏饰的摊子不同,这里的摊子货多,价格也便宜,少则一两元,多则十几元,只要你喜欢,只要你会杀价,一定满载而归。看到这些漂亮的小饰物,忍不住诱惑,我也卖了两串:红珠子要价八元,四元买的;皮手链要价八元,三元买的。戴在手腕上,还真挺好看的。同事们见了,都说买好了,也想要,但为时已晚,车开了,她们只能望珠兴叹。而我却多少感觉自责,瞧这红珠子一堆,得多少时间来穿啊,四元钱,真还不够工钱。唉,买家与卖家,也许就是这样。
 
九寨行·路遥遥(2)
 
这是位做小生意的藏族妇女。妈妈的背,孩子的摇篮。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车到门前却不入。我们就这样与原汁原味的白马藏族村寨擦肩而过。这多少让人遗憾。而其实依我的观点,要旅游,就要去这种原汁原味的地方才好,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旅游点,都多多少少带着些人造的痕迹。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依山傍水而行,路越来越难走,景儿却越来越美,进沟了吗?
 
九寨行·路遥遥(2)
 
蓝天白云青山,不染一丝尘埃。着实令人陶醉。细观之,林并不密,隐约可见砍伐的痕迹。同车一位替换下来休息的司机师傅(我们的车因是长途,一路由两位司机轮换着驾驶)和我同坐后排,见我拍照,好奇地凑过来。我叹林子被伐,他遂插话道:这山原来林可密了,五六十年代时练钢铁,伐光了。现在的树,都是封山育林新长起来的。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原以为进沟了,车却载着我们上了山。这该是九寨途中最美的一段山路吧?车在山中行,人在云中游,真有些神仙的感觉了。不知觉中,耳鼓开始不适,提示我这里有一定海拔了,但因为坐在车中,车在行进,心脏并没有感觉不适。相反,稍打开些车窗,吮吸着清爽的山风,眼观着一幅幅美景,人还多少有些醉呢。
九寨行·路遥遥(2)
 
翻过山继续向前,依然依山傍水。只不过水越来越清。这一处小桥该是通向山里人家的路。桥头一段影壁墙上两张大红的告示告诉过往的行人,这里正在进行村委会选举。尽管身在大山中,政治活动也是要如常地进行的。
 
九寨行·路遥遥(2)

原来我们走进了熊猫的故乡。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这一路段,人渐多了。从眼见的情景看,这里该是一个小镇。路边一群孩子,他们嬉笑着,三三两两从我们的车前走过,见我在拍照,投以好奇的目光。这让我突然记起一段往事:那是几年前去云南,游香格里拉,回来途中,过虎跳峡,一位感觉只有五六岁大的彝族小男孩儿突然拉住我,忽闪着一双大眼睛说,阿姨阿姨,能给我一支小铅笔吗?我想写字。我没有,摇摇头。给他钱,他不要。给他糖,他接了,但马上又问,阿姨,那你有小梳子吗?我想送给我妈妈……大山里的孩子们,你们都上学了吗?
 
九寨行·路遥遥(2)
 
深山中的水泥厂。一直是满眼的景儿,猛一见它,让人多少有些不适。
 
九寨行·路遥遥(2)
 
九寨行·路遥遥(2)
 
深山里的采矿厂。青山已不再绿,但愿水常清。下图是从上图中裁下的一小部分,我这样处理,只是想做个比较,如果……
 
九寨行·路遥遥(2)
 
车还在山里钻,路边的水却突然地急了,大了。水道旁山石上,还挂了不少污物,塑料袋、食品包装、碎布条之类,以及成堆的渣土。人影儿不见,一样让人猜想,往前不远,该有人了吧。
 
九寨行·路遥遥(2)
 
黄昏时分,我们的车终于从狭窄的山沟里钻出来,眼前开阔许多。河面见宽,河岸那边,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建筑一如所有城市里都能见到的那种,水泥高楼一排排。大山中的城市吗?呵,原来九寨沟县城到了!这就是九寨沟?八个多小时长途跋涉就是为它而来?倦意袭来,又感觉几分凉意,一路的好心情突然有些受伤。
 
九寨行·路遥遥(2)
 
到九寨沟了,山变秃了。沿河的路却平整宽敞得出奇,两旁还路灯闪烁。山脚下,两块大宣传牌格外引人视线。左一块上写:“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九寨。”右一块上写:“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只有一个九寨。关爱女孩,就是关注民族的未来。”路遥遥兮,终有止。我们的目的地九寨到了。下车入住,吃饭,休息。爱谁谁!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秋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