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涂鸦摄影 |
火车于12日下午启程。旁晚时分,一轮红日挂在窗外天边,让睡醒了、吃足了无事可做的人们立马兴奋起来。
26个小时车程可谓长途,头天下午两点多启程,刚第二天早上五六点钟,车厢里就断水了。这自然引来刚刚睡醒了起来、准备洗漱早餐的乘客一阵阵不满。与我们紧挨着的车厢是供乘务人员休息的。不满声中,漂亮的女列车长一出现,立刻便招至怨声载道的乘客们的质疑,这么多人,又是长途,车厢里怎么连一滴水都没有?你们的准备工作怎么做的?……这列车长还真厉害,嘴巴辩论起来机关枪似的,什么早班晚班啊,什么规定什么站上水啊……总之,不一会儿,乘客们就都蔫了。等吧,不等,又怎么办呢?不过,一位随行的同事还是忍不住吓唬说,再不上水,这等服务,我们可媒体曝光了,那个谁谁谁写吧,登什么什么报怎么样?许是媒体的力量?回程时,还是这趟车,水箱里的水始终足足的,不仅如此,乘务员打扫卫生那叫勤快,都赶闹心了。想一想,有点儿意思。
旅途中,常有会车情况,或客车或货车。这列货车让人好生好奇,啥货啊,用竹栏围着,定睛而观,郁闷了,原来整整一列车拉的都是焦炭!这得多少煤啊?我心一阵嘀咕。
13日晨,有雾。途经陕西一座城市。景其实并不美,水也浑黄,让人怀疑该不会是污染了吧?闲得无聊抓拍一张,静静的水面映出倒影,竟也别有意境。
对于火车、铁轨,时至今日,我依然不能忘却一种情结。这情结,源自小时候,我们在呼和浩特时的那个家。因为离火车站不远,每天清晨,很早很早,蒸汽机车“呜呜”的笛声都会把我们唤醒。为了省几步路,每每到城里逛商店,家人都拉着我们抄近穿越铁道、钻火车。这当然危险,因为过铁路出事的我们也都亲眼见过,但那时家住道北的,有几个不这样明知故犯呢?不但如此,孩子们打过铁道的时候,还快活得很呢,不是吗?长长的,闪着亮光的笔直的铁轨,多像一根没有尽头的平衡木。望着铁轨,勾起儿时回忆,我把镜头对过去,火车、铁轨,我的同行的摄影爱好者同事就纳闷了,这有什么可拍的?又不美。嘿嘿,她哪里知道,我内心深处,有着这样一个结呢?
中途停车,火车上圈得发慌的乘客忙不迭地跳到站台上“放风”。外面的空气真新鲜。站台上的工作人员乐了,她们的商机又来了。报纸,报纸,四块五一份。
方便面上一顿下一顿,哪如这小吃看着香。
现在的乘务员较之她们的老前辈工作装着实是漂亮多了。列车到站,乘务员规范地立于车门前,她们的年龄都不大,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胸前都配戴着团徽,这让人感觉新鲜。团徽,这可是好多好多年没见过的东西了。这趟列车,这个乘务组,该不会是什么什么号吧?
虽然雾朦朦的,但青山、绿水、小镇、田野、蜿蜒的公路这样组织起来,还是让人心怡。
铁路沿线,这样的厂房很多。典型的老国有企业形象。他们现在运转还好吗?当年在呼和浩特,铁路沿线的房产几乎都是归铁路所有的。此处位于西铁局管辖段,这让我不由得想,他们属西铁局吗?1998年,我编过一本书,《敢问路在何方》,是记录郑铁局贯彻当时铁道部为扭亏增赢而改革之精神,减员增效,大批下岗铁路职工如何面临再就业问题的。当年,西铁局还隶属于郑铁局,书里也讲了他们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故事,这一片厂房里,留下过那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再创业的足迹吗?他们现在都过得好吗?
又一次会车。列车上的草绿色让人忍不住感慨,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防吗?
过火车咯,快看啊。小时候,虽然家住铁道旁,但火车隆隆响着飞奔而过时,人们还是会驻足而观。瞧,此时情景再现,真是久违的感觉。
列车因密封,空气极不好,就有力气大的人打开了窗。偶然凑至窗前向外望,铁道笔直,相对静止的车厢,和飞速掠过的景物,动静结合,别有味道。忍水住小心探手窗外,抓拍一张,再观时,竟惊呆了。这位红衣女子为什么走在铁轨上,她要去哪儿?
从北京到成都,经石家庄、郑州、宝鸡、秦岭……不知翻了多少山、钻了多少洞、过了多少桥,只一句话:瞧这路修的!列车越往前行,山越青,水越秀,心中越生感慨,这污染和不污染到底不一样啊。
污染和发展,一定矛盾吗?
注:这组照片多是在行进的火车上隔窗拍摄的,取景构图都受到限制,但绝对真实。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