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2006-09-04 21:03:23)
分类: 老编手记

  这次书博会与往年相比并不热闹,但国外参展商却多了不少,与国内参展商展位的极尽奢华相比,他们似乎更朴实一些,但带来参展的书却并不少。这中间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要属主宾国俄罗斯了。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一上二楼,这块大牌子就直入眼帘。书博会,俄罗斯,图书,求知。红、蓝、白,飞鸟。简洁,却内涵丰富、主题突出。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作为参展主宾国,俄罗斯的展位占了二楼北展厅约三分之一面积。其展位设计具有很强的俄罗斯风格。庄重而大器。那内含一只飞鸟的会徽和展位边饰统一的红蓝白设计,虽然朴实无华,却强烈突出了国家这个主题。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楼梯口,大红宣传牌前,几个以图书主人公图案为宣传内容的展示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看个究竟,牌子上的人物或动物图案面部都被掏空了,参观者只需把头伸过去,秀一下,就能过把书内角色的瘾了。这种宣传方法,给人印象深刻,拍照留念者日后重温,定是回味无穷。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如果你想做一把忠实的人,把头伸过去就行了。看到这个展示牌,不知怎的,竟突然想起:“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在俄罗斯的展厅里,有这样一个展位,所展示的,是中国所出版相关俄罗斯的图书。这应该不是版权交易的内容,由此想见他们设这样一个展位的用心。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为这次书博会,主宾国俄罗斯专设了讲座区。行走匆匆中,听了几耳朵,和所有出版界的会议内容都差不多,讨论选题、出版、发行,以及网络对出版的冲击等。国家不同,业内关注的话题是相同的。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展位前,咨询和领取资料的人很多,这个像油画儿一个的女孩儿应接不暇了。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这些书让人想起前苏联。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军事类图书。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这样的设计图案,在俄罗斯的图书封面上很普遍,很具民族特色。但不知有什么讲究。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艺术类图书。吸引我拍照的是下面这本书封面上印着的著名油画“女歌唱家”。它让我想起父亲当年收藏的前苏联画册。每当父亲有闲的时候,画册里的画,就成了父亲讲给我们几个孩子们的故事。那其中,就有这副画。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我家有本前苏联时期的广告画册,里面很多广告,就是这种风格。这几个封面让人想起一个时代,一种激情。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这是本人物摄影册。我所以注意到它,是因为一对中国老夫妇对这本册子的关注。两位老人在那里很认真地想翻拍这几张照片,但昏暗的光线和相机镜头本身的问题,他们怎么拍,都感觉有些变形。他们见我在拍,便请我帮忙,这张效果是不是好一点呢?本次书博会,不少展位是禁止拍照的,估计是怕盗版吧,但俄罗斯没有。想想也是,都公开出版了,要盗怎么不能盗。所以以小见大,这大概也是一种自信吧。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统一设计的展位边饰,红蓝条衬以白色展板,体现出俄罗斯人的国旗情结。其间一位着红裙的工作人员着实让我偷窥了一阵子。怎么这么面熟?噢,几个月前美术馆里不是就展出了这样一个红衣女人的肖像吗?真像,太像了。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封面用色的凝重,体现出与我们的出版社截然不同的风格。图案有着强烈的现代感,显见是设计师根据书的内容特意创作的。我们的图书封面设计,图案多取自图库(有没有版权问题另说),再在电脑上修修改改。而如果要求设计师原创,又有多少设计师能胜任呢?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照片的右上角,这本书是关于“911”的吗?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我们的祖国多么辽阔广大。俄罗斯,从欧洲到亚洲。这同我们的标语感觉异曲同工。俄罗斯人专门劈出这样一个展位来介绍自己的祖国,让人感受到祖国在俄罗斯人心中的地位。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和其他所有参展商一样,俄罗斯带来的给孩子们看的书也不少。相对其他图书,他们的这类图书都不厚,设计也都简单,想来是考虑了孩子们的阅读特点吧?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洽谈。这个白发女郎真像个巴比娃娃。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静静的角落,静静的阅读者。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书架上,小工艺术品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同时也反映出一种俄罗斯文化。书博会,不单单是一个展示图书的平台,同样也是展示文化的平台。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走马观花经过一个展位,在一个小小的玻璃圆桌上,意外看到一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俄罗斯主宾国暨第二届龙潭湖公园消夏电影晚会”门票。书博会与文化交流并举。地点:北京龙潭湖公园。时间这周,具体没照清,遗憾。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儿童图书和小玩偶。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多媒体展示区。在众多参展国中,我的印象里好像设多媒体展示区的只有俄罗斯一家。多媒体,信息时代重要的图书检索工具,在这个展区体现出来了。见我走过来,工作人员立刻很热情地走上前说,请这边阅读。这整得我很不好意思。俄文,哪读得懂啊。所以,眼见着着急,感叹语言之重要。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主宾国就是主宾国。为了介绍俄罗斯的图书与出版,他们的主管部长亲自上台演讲了。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展台上的国旗。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在众多观者中,有这样一位老太太,七十多岁了,说一口流利的俄文。当行至一个展台前,看到两个与图书一起展示的俄罗斯套娃时,竟孩子般激动起来。一位大概五六十岁的俄罗斯老人接待了她。两位老人用俄文聊着,好像两个久不见面的邻居。后来,俄罗斯老人笑了,爽快地把套娃让给了这位老太太。中国老太太给钱,俄罗斯老人找钱。呵,中俄友谊的力量,两个小套娃以每个40元人民币成交了。老太太见我走过来,举举手里的套娃说,这是真正的俄罗斯套娃,漆就是好!俄罗斯老人以为我们是一起的,兴奋地举举手里的钱又和我说开了。我站着发愣,忙请老太太作翻译,我不懂俄文,我的父母能听懂。老太太翻译过去,俄罗斯老人很惊讶地叫起来,走过来友好地说,欢迎你有机会到俄罗斯看看。离开那个小小的展位,我和老太太聊开了,原来,老太太是社科院的。因聊得投机,我遂道,阿姨,合张影吧。老太太高兴得点点头,当即找人帮忙,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此次书博会,在俄罗斯展厅里,中国的老年观者不少,他们所以大老远地跑来看,也许亦如王蒙之写《苏联祭》一样,缘于一种情结吧?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书博会上,遇到这位戴白帽子的老人很戏剧性。这是一个展示儿童书的展位,老人坐在那里,举着书介绍着,旁边还有人咨询。我以为是工作人员,就凑过去。但老人一开口,让人乐了。原来老人编了本新俄罗斯歌曲集,在某出版社出版了。但出版社有条件,老人出资2万元,自己包销1500本。于是,老人拿着自己的作品,就推销到这儿来了。儿子对俄罗斯文化感兴趣,又喜欢听俄罗斯歌曲,看书不贵,就买了本。也算帮老人一个小忙。老人见我拍照,立刻高兴起来,那把我的书也照一照吧。呵,又一种情结。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俄罗斯图书中的中国。在这些介绍中国的图书前,几个老外饶有兴趣地交流着。这些,大概就是俄罗斯人眼里的中国吧?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俄罗斯微型图书吸引了不少观者的目光。这种书多指甲盖大小,得用数倍的放大镜来看,所以,应该更是以图书为内涵的工艺品。下面这张图片,应该中国读者熟悉的契柯夫之《变色龙》的微缩版。

老编手记·书博会系列·俄罗斯印象

在这次展会上,有这样一本书,书而已发黄,应该是展会上展出的年代最久远的一本书吧?内用两种文字书写,中文和俄文。这像是什么配方。中医书吗?或者最期中俄文对照的化学辞书?没注意看说明,汗。俄罗斯人把这本书展示出来,显然不是用来交流,而是要表明中俄两国睦邻友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