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段子 |
张步画展开幕式,应邀到场祝贺者和媒体数百人,场面相当热闹。
开幕式上张步先生讲话。
张步在画展现场。
张步巨幅作品(其中2幅)
张步作品局部(其中8幅)。极近距离手执相机在巨幅作品前移动,看相机显示屏中画面效果,构图,调整,对焦,按下快门。环视四周,展厅里好像没有我这样拍一幅画作的。
张步写生画(其中3幅)。看画中题字,该是张步上世纪70年代的写生作品。
美术馆同时举办着一个人物摄影展,或许是因为现代摄影,有很多融入了数码技术或电脑后期处理,该展中多数作品严格意义上讲因为过多的后期处理,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概念,多了摄影之后再创作的痕迹,而少了摄影意义上的光和影的自然元素,从而显得轻浮。当然,这都是我一个外行人之见,也许摄影已进入“后”时代?呵,还是那句话,一切,皆归于个人好恶。大概因为张步画展开幕式去了不少人,这些人又多是搞艺术的,既然来了美术馆,就都转一转,所以,摄影展厅里人也不少,一位白发长者看得相当关注,还不停地拍照,让我好生好奇。
摄影展大厅里。同事催说走,拍照便只能在行进中,前一张虚了,后一张凑合。
三位同去的同事。左,一位老编辑;中,领导,一位画家;右,一位摄影家。
美术馆里的书店,里面有很多美术类专业书籍,不少还是进口的,可惜这类书籍都很贵,不然一定要选几本带回去。虽然外行,摆着都好看。
这是我美术馆之行拍的惟一一幅与展览无关的照片,所以拍它,是它很具有戏剧性:我们一行人看完展览下楼,这电梯就是关不上,让人好一阵着急,与我们同电梯的一个人着急了按钮乱按,手指触“开”,电梯门竟神奇般地关上了。呵,电梯也有搭错神经的时候!
美术馆五楼展出有俄罗斯油画,很多古典派代表作,都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在父亲当年上学时购买的前苏联画册里看到过,记得当年,一到晚上,父亲下班回家了,就会和我们这些孩子一起坐在炕头上或躺在被窝里看那些画册,还一边读着上面的俄文给我们翻译,讲画中的故事。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列宾的画,虽然是古典的,但却有很强的叙述性,表现了很多现实内容,父亲讲得生动,我们听得入神,很多个夜晚,我们都是这样在父亲的讲述中渡过的。这些作品能在北京看到原作,挺激动的,但展览有要求,不让拍照,比较遗憾。上面这个红衣女,放在现代作品里,没有拍照限制,但谁画的,没记住。
外行,上面几幅啥派,说不出,不过画得结实,色彩运用老道,利索,有风格。
这幅油画用色干净,下笔帅气,见画如见人,我喜欢。作者没研究。这里说明一下,这也是我的坏毛病,对画面敏感,但对人名却极不敏感,无论外国人还是中国人,感觉很不礼貌,但真的记不住,除非与什么特别事情联在一起。:(
这幅作品很大,或许因为色彩的缘故,总感觉眼熟,父亲的那些画册里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