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编手记 |
主管宣传的同事见到我,说,你那本《禁之影:世界经典禁片档案》被一媒体宣传了。我心喜,好事儿啊,他这一宣传,没准儿咱这书能火一把。
同事听罢,一下子不语了,让我这急性子,好生着急:怎么了?
同事犹豫了一下,道,这事儿有几天了,本想和你说,他们的版面就这么大,还登了书的封面。说着话,同事的手比了比,的确不大,像个巴掌。
我笑了,也行啊。同事却说,他配了文,也没让我看,《毛片的昨天和今天》!
啊?!正在吃饭的我差一点儿噎着!
发生如此哭笑不得的事,一听那《毛片的昨天和今天》,我便立刻明白了几分:该书作者金晓非,前些时在我的鼓动下也积极博客了,他是搞电影研究的,博客自然多围绕电影主题。《禁之影:世界经典禁片档案》出版时,恰值他博客上贴了篇新博文《毛片的昨天和今天》,如此题目,新浪博客的编辑自然一眼看中,挂在了新浪博客首页上,点击率一下子近两万,好不热闹。而那位媒体编辑大概恰在此时,准备做这本书,正苦于没有文字稿而又懒得费劲自己来写,突然看到这篇点击率颇高的博文,便想当然地扒去,为自己所用了。只是只是,这禁片即毛片,是不是太搞了?!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我编的关于高官携款外逃、隐居美国生活的纪实文学《经济大逃亡》出版,寄书给一媒体,数日后,这本书出版的消息上了报,介绍文字大意却成了:“本书讲述了一批又一批穷苦的中国人追随他们的先人,不断地来到这里求生存 、求发展。这些华人修铁路、做苦工,为美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让我好一阵尴尬,不知该怎么对作者说。为什么媒体介绍和书的内容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看看这部书的“引子”,或许就一目了然了。
《经济大逃亡》之“引子”
至少一个半世纪以前,一大帮穷得活不下去的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利坚——这块新大陆淘金。
从那时起,一批又一批穷苦的中国人追随他们的先人,不断地来到这里求生存 、求发展。这些华人修铁路、做苦工,为美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美国两位专家的 考证,他们中间至少有47人参加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
动乱和社会变革,也使另一类中国人,一拨儿又一拨儿逃亡到这里。所不同的是,他们不用“淘金”,相反,他们从故土携带来大量的“金”,他们是昔日有权有钱的高等中国人。在异国他乡,他们或销声匿迹当起寓公,或继续轰轰烈烈投资当大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大洋彼岸的人民共和国更有大批的人来到这里,这可分两类人:一类是留学生和普通移民,另一类就是新兴的富豪们。
前者凭着自己的智力、能力和奋斗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了脚跟;而仅占少数的后者,却靠着横财,甚至不义之财,在这块新土地上得志猖狂。
这帮新富豪们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逃亡。
本来属于中国全民的财产,一部分一部分地流失,转移到国外,成了私产。
2000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2006年第二版第一次印刷。
媒体是面向大众的,消息一旦刊发出去,即会在大众中传播开来。文章如此刊发,着实滑稽,好在相关图书的消息受众面不大,否则,真成了类似“丫从良了”和“丫没从良”的大笑话,也是保不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