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文段子 |
这几天,我电脑的常用输入法——万能五笔字型又发脾气了,打一个字都像这几日瘫了的新浪博客,好像沾了什么胶一样,又粘又慢。想来又是和我装的不知什么程序冲突了,因为懒得一个软件一个软件地查,昨天晚上就又来了一次彻底的——把系统格了重装,看你还敢不听话。无独有偶,今天一上网,几个朋友就开始向我轮番轰炸,求救,我的电脑中招儿,病毒了;帮忙,我的电脑这么慢怎么回事?恰在这时,我的平日里不是很热闹的一个邮箱突然一下子冒出数封邮件,都莫明其妙的,就想会不会又闹病毒,一看果然,再查查网络安全网的病毒预告,这几日病毒还真是不少。看朋友一番折腾得头看,想想自己当年为病毒折腾得几乎疯掉,真表示同情,遂想起当年为电脑病毒抓狂时写下的两篇旧段子。贴于此,望正为电脑病毒也在抓狂中的朋友读了这篇文能开开心心,并且因为这一次抓狂的经历而一跃成为电脑高手。
病毒,电脑的蛔虫
记得小时候,每隔一段时候,家长就会分给我们姊妹几个一些塔形的“糖果”,这种糖有一股很奇特的味道,孩子们很爱吃,因为它的形状,人们称它为“宝塔糖”。“宝塔糖”其实不是糖,是一种在当时很流行的打虫药。打什么虫?就是人体内的寄生虫——蛔虫。或许是因为卫生原因,那时的孩子们肚子里总是有许多蛔虫,没有几个孩子没有的。我记得那时候,孩子们高高兴兴地要来“糖”,三下二下就吃完了,因为没有甜够,于是会想着法子从大人那里再磨二粒来。吃了“糖”的结果自然可以想象,孩子们一个个开始肚子疼,然后就是跑到大人们指定的地方去大便。好家伙,粪便里哪一次都会带出几根尺余长的粗粗亮亮的白色的蛔虫。常会把蹲在那里的孩子吓得哇哇乱叫,吓得冒出一身冷汗。那个时候,给人的印象是,蛔虫像顽疾,无论你怎么打,总打总有,好像杀不尽,斩不绝。
今天我写这段文字纪念我电脑里的病毒,用这样一个题目,我觉得再合适不过。这算什么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带毒的邮件,就像蛔虫一样,任你怎么杀,却总杀总有。这种反复,虽然有些恐怖,见得多了,竟让人有一种吃“塔糖”的快感。这快感,引你时刻惦记着去启开信箱,去用防毒软件监视,到最后,人竟不知是想防毒还是盼毒。开启了信箱,没有收到邮件,你竟会有一种失落。呵呵,失落?对,失落!非常准确的用词!
现在,我的电脑啊,你那亲爱的杀不尽、斩不去的“蛔虫”,你哪儿去了?你快来吧!有“塔糖”在等候你呢。
现在,我的电脑啊,你那亲爱的杀不尽、斩不去的“蛔虫”,你哪儿去了?你快来吧!有“塔糖”在等候你呢。
当年为虫话题画的一幅小画
注:这个段子写于2002年4月,即我为电脑病毒抓狂的时候,那时正玩论坛上瘾中,就即兴写了一小段放在论坛上,想放放这抓狂的恶气。谁曾想这却逗乐了一帮朋友,更有朋友换了个“蛔虫”的马夹跑上来逗趣,并引出一系列好玩的对话,我说蛔虫是害虫,要打倒它。蛔虫却说,他从来就是爬着的,打不倒。这让我越发感觉好玩儿思维也跑偏,于是又即兴写了篇小文《我的爱虫,我的害虫》,却不料,闷子逗起来,一发而不可收拾,一位叫北海战士的朋友竟不依不饶,非说是我的一篇对蛔虫表达爱意的另类情书,现在想想也够逗的。并且若干年过去,这位朋友还尾随到我的这个园子里提当年事。既然这篇小文这么让人念念不忘,就再翻出来晾晾,让现在正像我当初一样抓狂得于电脑病毒的朋友逗逗乐、开开心、喷喷饭,然后赶紧捉虫,早日排除烦恼。
附:
《我的爱虫,我的害虫》
因为电脑病毒,我想起了蛔虫,这种比喻很有趣,让人禁不住有文字欲望,于是我歪批,《病毒,电脑的蛔虫》。这是有感而发的,当人被一种东西折磨得神经质的时候,会产生很多异端的想象,异端的思维。我想,我之对付电脑“蛔虫”,大概就是这样。现在回头看过来,我的这种感受,其实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很合理的心态反应。对一个事物,从不知到知,从知到熟悉,进而由熟悉转为恐惧,再由恐惧到无奈、由无奈到好奇,最后是一种悟出来后因玩味的过程而生的快感。然后再在更深的一种意义上循环。
蛔虫是寄生虫,因为是寄生,他与寄主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依附的爱之不及、弃之不去的关系。人们很多时候,说起寄生虫,多会联想到吸血虫之类,因为这类寄生虫寄生在其他动植物体内,靠吸取寄主身体的养分为生。“寄生虫”一词,也转而成了人类社会不劳而获者的代名词,在极左的年代,他的威力更是达到极盛,“寄生虫”加到哪一个头上,哪一个的命运就定了。但是很有趣,这样一个由生物习性演义出的能折射出人性的但却极贬义的词汇,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极富戏剧性。
人与人交往,人们总是渴望着朋友,渴望着知音。交流过后,甚感投缘,于是常发出感慨,真是相见恨晚。甚至,人们在心领神会之后还会感叹:知我者,仁兄也!知我者,虫也!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虫,一条大蛔虫!言外之意,你了解我,莫过于体内的虫,体内的虫和我共生,那我们当然就是知己。以如此的思维推断,这样的大蛔虫谁会拒绝?你拒绝吗?你呢?还有你。问一圈儿下来,大概没有谁会!不仅如此,人们甚至还会渴盼,还会欲求,渴求着生命中能有这样一条“虫”。
渴盼、欲求一条大蛔虫,你不觉得毛病么?现在笑侃,好像是有些毛病,但身处其境的人们,那样一种特殊的心情,那样一个特殊的氛围,怕是没有哪一位会如此思想,惟有的,定像酒至七成后的极憨的爱意。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景,酒者一副憨态,微笑着,面对他肚子里的“虫”,他兴奋,他激动,他高叫,呵,寄生虫,蛔虫,我的爱虫!他甚至会热泪盈眶,欲冲动地扑过去与可爱的“虫”相拥。这个时候,一定没有谁会怀疑,这一声高叫中含有什么虚假。身在其境的人们,也定会为眼前的场景所感动。然而,事物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爱之极而生恨,利之极而生害,这是太过普遍的规律。一次和朋友调侃,朋友说,男人,被女人爱,他会想自杀。当时我不解,甚至惊愕,笑道,哪一个人不希望被爱呢?如果有人爱我至极,我幸福还来不及呢,哪能想到会自杀?!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插曲。现在想来,真是太过哲理。
寄生虫之所以能很好地与寄主共生,就是他太熟悉了他的寄主,他无孔不入,见隙而钻,他洞悉寄主的一切,他的优,他的劣。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存在得游刃有余,他左右寄主就变得轻而易举,对于他,寄主真成了他的一个太过完美的“天堂”。他只需动一动,不费任何力气,在寄主毫无觉察中就尽享了这一“天堂”带给他的丰厚的资源。他因此也爱你至极,而你却在他的行为表象下迷得如痴如醉。用计算机语言形容,这是多大的一个“后门”啊。“后门”,不明白么?那就换个词儿,武功中说的“命门”合适吗?或者,就干脆直白说成漏洞吧。这种例子太多,最典型的大概应数“文革”,看吧,运动就像一个虫的繁殖期,一个运动下来,“虫”们就一个个蠕动着冒出来,为了自己的生,极动物习性地残杀性地汲取“养分”于寄主,瞬间被踏上了亿万之脚的刚才还如痴如醉于“爱意”之中的寄主们,这时候才恍而惊叹:知我者,“虫”也?害我者,“虫”也。
虫儿啊,我的“爱虫”,我的“害虫”!虽然你蠕动着,从来没有站起过,你习惯于躺倒着,不怕被打倒,但是,我说,当寄主醒来,你可要小心喽。
蛔虫是寄生虫,因为是寄生,他与寄主就形成了一种互相依附的爱之不及、弃之不去的关系。人们很多时候,说起寄生虫,多会联想到吸血虫之类,因为这类寄生虫寄生在其他动植物体内,靠吸取寄主身体的养分为生。“寄生虫”一词,也转而成了人类社会不劳而获者的代名词,在极左的年代,他的威力更是达到极盛,“寄生虫”加到哪一个头上,哪一个的命运就定了。但是很有趣,这样一个由生物习性演义出的能折射出人性的但却极贬义的词汇,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极富戏剧性。
人与人交往,人们总是渴望着朋友,渴望着知音。交流过后,甚感投缘,于是常发出感慨,真是相见恨晚。甚至,人们在心领神会之后还会感叹:知我者,仁兄也!知我者,虫也!你就像我肚子里的虫,一条大蛔虫!言外之意,你了解我,莫过于体内的虫,体内的虫和我共生,那我们当然就是知己。以如此的思维推断,这样的大蛔虫谁会拒绝?你拒绝吗?你呢?还有你。问一圈儿下来,大概没有谁会!不仅如此,人们甚至还会渴盼,还会欲求,渴求着生命中能有这样一条“虫”。
渴盼、欲求一条大蛔虫,你不觉得毛病么?现在笑侃,好像是有些毛病,但身处其境的人们,那样一种特殊的心情,那样一个特殊的氛围,怕是没有哪一位会如此思想,惟有的,定像酒至七成后的极憨的爱意。我们不妨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景,酒者一副憨态,微笑着,面对他肚子里的“虫”,他兴奋,他激动,他高叫,呵,寄生虫,蛔虫,我的爱虫!他甚至会热泪盈眶,欲冲动地扑过去与可爱的“虫”相拥。这个时候,一定没有谁会怀疑,这一声高叫中含有什么虚假。身在其境的人们,也定会为眼前的场景所感动。然而,事物就是这样,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爱之极而生恨,利之极而生害,这是太过普遍的规律。一次和朋友调侃,朋友说,男人,被女人爱,他会想自杀。当时我不解,甚至惊愕,笑道,哪一个人不希望被爱呢?如果有人爱我至极,我幸福还来不及呢,哪能想到会自杀?!这是一个很有寓意的插曲。现在想来,真是太过哲理。
寄生虫之所以能很好地与寄主共生,就是他太熟悉了他的寄主,他无孔不入,见隙而钻,他洞悉寄主的一切,他的优,他的劣。在这样一个前提下,他存在得游刃有余,他左右寄主就变得轻而易举,对于他,寄主真成了他的一个太过完美的“天堂”。他只需动一动,不费任何力气,在寄主毫无觉察中就尽享了这一“天堂”带给他的丰厚的资源。他因此也爱你至极,而你却在他的行为表象下迷得如痴如醉。用计算机语言形容,这是多大的一个“后门”啊。“后门”,不明白么?那就换个词儿,武功中说的“命门”合适吗?或者,就干脆直白说成漏洞吧。这种例子太多,最典型的大概应数“文革”,看吧,运动就像一个虫的繁殖期,一个运动下来,“虫”们就一个个蠕动着冒出来,为了自己的生,极动物习性地残杀性地汲取“养分”于寄主,瞬间被踏上了亿万之脚的刚才还如痴如醉于“爱意”之中的寄主们,这时候才恍而惊叹:知我者,“虫”也?害我者,“虫”也。
虫儿啊,我的“爱虫”,我的“害虫”!虽然你蠕动着,从来没有站起过,你习惯于躺倒着,不怕被打倒,但是,我说,当寄主醒来,你可要小心喽。
文后语:这段文字写于2002年月4月,即兴于当时苦丁茶文化工作室论坛上一段有趣的故事,没有这个背景,读者可能会疑问,写人不好么?为什么要写虫儿?其实,做人并不难,难的是做虫儿。虫,多重含义。网虫儿,毒虫儿,人虫儿,还有什么?呵呵,好像很多。不过,虫可不是好做的。有些时候,我们做事,要精益求精,做到虫儿的程度,甚至精化;但有的时候,做事情成了虫儿,离遭殃可就不远了。

前一篇:终于瘫了
后一篇:老编手记:学生用书,马虎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