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老编手记 |
在开雅书世界看到一篇文章《图书分类法与书店经营的冲突》 ,忍不住想发表一点儿议论:
图书分类是有严格规范的,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相对严密的学科。但现在确实很乱,最源头的原因我想还是由于这些年书业盲目发展,出版社疏于管理和人员的业务培训,分发书号的时候乱分类。一般书店的图书分类都是按统一书号的分类号归类的,如果出版社搞错了,书店难免错上加错。书店管销售,出版社管内容,不是吗?不过,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我编的《喜马拉雅山那边——走进尼泊尔》,是一本图文书,一般人更倾向于分在旅游类,好卖一些,但我要求把它归在人文地理类,因为我了解这本书的内容,相信放在人文地理类更合适、更有价值。再比如,一些个人文集,有些即可以分在散文类、也可以分在随笔类,我就看到由于这两年随笔类的东西市场更好一些,分在随笔里的情况也就更多一些。比如徐晓的《半生为人》,就是一部典型的散文集,但分类时还是把它归在了随笔类,因为放在随笔类也同样合适。而其实,分类学所说的任何分类法,都是以某一点为参照物的,比如,书店的以内容分、以文体分、以读者群分等,虽然图书书号分类发放时主要还是以内容分。因此,像这样分类界限不是很分明的情况实际是很多的,出版社根据市场情况和图书的具体情况分类很正常(这里面不包括外行瞎分类的情况),也正是这类书,到了书店容易在上架时引起混乱,因此,我认为,或者如果我做书店,书进店该上哪一类图书的架,除了看其书号的分类外,我想恐怕还要根据书店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计算机管理也能够解决,但使用软件时恐怕要进行一些小的改造,比如店内子分类系统,毕竟这类书的情况不是很多,做起来并没有太大的工作量),认为放在人文地理类架上好卖,那就放在人文地理类,而如果放在旅游类好卖,即使书号分类为人文地理类,那也应该进行一下调整。当然这就要求书店的营销人员对所进图书的内容要了解,对自己书店的读者群要了解,对读者的读书取向要了解。
后一篇:老编手记:恶俗生奇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