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出版的前前后后及助读资料

(2005-12-25 22:10:46)
分类: 老编手记

  数年前,一位老编辑——我的朋友,打电话告诉我,她的一位在国外的老同学有几部书稿,托人捎回国来,很不错,问我感不感兴趣,说,你说好,就拿过来,我相信你。 
  这几部稿子中,就有中美婚恋纪实文学《哈罗,洋情场》(书稿原名《袖珍的天堂——与美国人谈情说爱》)和《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这两部。由于编辞书成了习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做图书,常被同事们认为是那种脑子里只知道词条的人,所以可以想象,当我看到这两部书稿名字后的反应是什么。没有看稿子之前,我曾经考虑过退稿,想过编这种有关性话题的书,别人会怎么看我,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但当认真读过了这两部稿子之后,我决心亲自编了。
  为什么?因为这两部书稿的内容给我的触动太大了,以至于在编这两部书稿的一年多时间,我的情绪都被书稿的内容控制着、传染着,低落到不能自拔,深深地陷在那一个个案里。这两部书稿让我真真实实地看到了一位在美国生活了20多年的旅美学者眼里在美华人的感情经历和生存状况,而这些,对比我们的媒体的报导出入之大(我们的媒体多以正面报导为主,这给读者带来很多认识上的误区),甚至让我对书稿里反映的情况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为此我上网,走访了很多海外华人常去的网站、聊天室,搞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网上暗访,证实了书稿内容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我很冲动,突然涌出一种使命感,就是想让那些急于出国的和千方百计想出国的人们能够了解他们出去之后,马上可能面临的问题,有备而无患。也想让那些正准备着要倾其所有送自己孩子们出国的父母亲们了解一下美国,看看你的孩子是不是适合美国,面对即将出现的现实问题,你的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个个体的能力是渺小的,他能为社会做的事也是有限的,而我,作为一名编辑,如果说能为社会做些什么,也就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编几本对社会有些用处的书,传播一种感悟、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罢了,那一刻,一种很崇高的使命感一下子包围了我。
  书稿在几次和作者商议修改和编辑加工后问世了(两部书首版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0年1月出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自认为很好,又因为使命感作怪,开始了首次试着在媒体上宣传。我写书评,也请人写书评,打电话给很多媒体,很幸运的是,那些素不相识的媒体编辑几乎都出乎意料地热情,要了书和相关材料后,书讯、书评、整版介绍、连载接踵而至。以至于这两本书出版几年后,还在有媒体和我联系连载或做整版话题。一些影视公司也因看了书而找上门来。甚至还发生了同一本书的两度侵权事件。(见《一本书牵出的两起侵权案》)我甚至还因此多了一张脸谱:一位有良知的中国娼妓问题专家
  宣传出去了,很多朋友和同事开始找我讨书,我就大手地送,送完了就开始祥林嫂一般一遍遍地问那些朋友看了书之后的感受,于是朋友或同事们在一起一议论起相关的话题,就笑呵呵地开玩笑,这事儿得请教专家。很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之后,就真的有很多研究这方面问题的不相识的朋友慕名投相关内容的书稿给我。这种现象,有点儿像刚出道的演员演戏,一旦演某个角色出了名,马上就被圈子里定了型。
  后来我到推荐给我书稿的那位老编辑那里,和她谈起此事,我笑着和她调侃,你害我了,编了这书,人家都把我当性学专家了!你设套让我钻啊。她就笑,然后很不好意思地说,一是我们不让搞,二是我很反感这些内容,其实我也怕。
  两部书出版了很多年,但相关话题似乎一直没断,而我也对于相关的东西方文化题材的选题感了兴趣,并且一搞而不可收拾。现在,中国人富了,出国的人越来越多,世界离我们也越来越近,我相信我搞的选题有意义,我也会进我所能,努力把这个工作搞下去。今天,这两本书都已再版,如果这两本书能像当年初版时那样,带给读者一些思考,一些警示,我就心满意足矣。 

相关评论:
 
一部富有创意的探究之作 
文/旅美学者:萧奇
 
  《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一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所谓性学研究,在五十多年前的美国是禁区,在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更是禁区。如今在学术圈中这个禁区可以说几乎消失了,但在人们观念中它仍顽固存在。 
  本书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性--爱--婚姻--家庭”是永恒的主题。在中国如此,在美国也是如此。圣人智者也罢,恶人罪犯也罢,在这二者之间的芸芸众生也罢,没有一个人最终能避开这个主题。只要是人,只要是有灵性、有情感、有欲求,还有着一息生命活力的人,就必定思考和探索这个主题。上至大总统,下至流浪汉,没有一个人不为它所困惑、所烦恼。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电脑网络以及其他各种媒体,天天都在炒作这个老旧而又常新的话题。政治家、思想家、工业家、金融家、商业家、教育家、宗教家、艺术家以及所有各行各业的权威们最终都以此为主线,展开他们的全部专业活动。涉及这个主题的所有理念和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或是正面,或是负面,或是正负面相杂。 
  性是什么?爱是什么?婚姻是什么?家庭是什么? 
  你在大街上随机问一千个人,可能会得到一千种不同的回答。有的人理性一点,有的人感性一点,有的人共性一点,有的人个性一点。你是人,我是人,他或她也是人。既然大家都是人,碰到一起,就会在构成某种特定的关系中,产生情感的碰撞、欲求的碰撞、价值的碰撞或利益的碰撞。这种碰撞的结果,或带来消融,或带来妥协,甚或带来更大的冲突。 
  随着中国大陆史无前例的社会大转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中美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全方位的,包揽事物万象的,不仅在宏观上,而且在微观上,也无论是总体的,还是个体的,可以说涉及了人类所应有的一切理念、情感、欲求、价值和行为。其中自然而然牵扯到性爱、婚恋与家庭。不少作为黄种人的中国人同其他种族的美国人,其中主要是白种人,产生了性爱、婚恋,以致组成了家庭。像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这种新组合的生活中有喜剧,有悲剧,有闹剧,然而,更多的还是悲、喜、闹一应俱全的正剧。 
  闯荡美国的中国男人女人们,尤其是女人们,已有不小的一群走上融入美国的“捷径”——与美国人通婚。还有一群人正以此为目标,展开一系列的搜寻,正好应了海外中文媒体的一句广告词:心动不如行动。通成婚的,马上就面临文化的差异甚至冲突,大多数的婚姻,处于成功与失败两个极端的广大中间地带;通不成婚,或根本无意通婚,却又亲身经历过实质性的亲密关系的,为数有多大,心里明白的人不少。在这块充满挑战的新大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机会改变命运,这得归功于中美通婚这条捷径。本书的探究,正是从这种已经极为平常的现象开始的。 
  作者丁子江博士在美国加州一所大学的哲学系任教,曾讲授过东西方性与爱的哲学及伦理学,并对异国婚恋问题进行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该书从性心理学、性生理学、性社会学、性政治学、性人类学、性历史学、性伦理学以及婚姻学和家庭学等综合理论角度,对中美通婚进行了剖析。作者根据自己在美国多年教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的经历,以及对祖国社会历史文化的熟知,力图从文化比较的角度,揭示出中美婚恋和性爱关系的外在现象中一些带内在规律性的东西。在他看来,任何社会现象从整体上看绝非是孤立的,而或多或少有着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宗教的、地缘的、甚或心理的原因。例如一个中国男人或女人到美国来,可能从纯粹个人意义上说,是由于各种偶然的因素,但从总体大环境来说,却是中美互相开放的结果。 
  本书尽量尝试用较客观、理性、全面和科学的态度来进行观察和总结,分析和综合。主要包括中美婚恋的历史缘由、中美性文化的差异、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性心理基础、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某些困惑与问题、中美婚恋关系中的一些实际案例分析、中美婚恋关系中的文学再现、中美婚恋关系的趋势展望等七个方面。 
  本书的前两章“仙蒂旋风与黄白角效应”和“娜塔莎和她的爱神社”,从生动的具象开始,为后来的理论升华铺垫。撮合黄白鸳鸯的行当,在华人聚居最多的加州,洋洋洒洒起来,发端于分别来自南加州和北加州的两位华人女子。在洛杉矶的现代“莺莺”和洋“张生”们,相会在以一个女老伴命名的“仙蒂角”…… 
  一个兼做婚介生意的小餐馆里,人们又给它一个俗称——“黄白角”。随着市场的看长,“黄白角”越经营越红火。到目前,宏观有形的黄白角生意比比皆是,微观或无形的黄白角效应更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层面,直至心灵的最深处。本书触及的,正是这两个层面。 
  在好莱坞的黄白两性模式中,只有白种男人把黄种女人弄上床的份儿,因为美国观众容不得黄种男人“风”白种女人的“流”。本书由此揭开美国文化中的性歧视。华人女性所想往的美式性爱浪漫,是真实还是神话?许多亲身经历过的华人女性,都不愿说破这种浪漫。本书所揭示的事实,涉及政治、社会、历史、经济、法律、道德、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将会给人一个透彻的结论。 
  本书下列十二章,如“好莱坞的黄白两性铁律”、“中美两种文化中的性歧视”、“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性偏化”、“对一般异族婚恋的性科学分析”、“对中美婚恋的性科学分析”、“美国的性爱浪漫神话”、“中美性关系的文学艺术化”、“中美婚恋中的经验与教训”、“走向世界化的两性关系”以及“东西方性文化的撞击与融合”等,对所涉及的论题进行了全方位、大格局、深层次、多方法以及跨学科的探究。尤其在“对中美通婚的性科学分析”一章中,作者根据长期调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概括分析了美国男人眼里的中国女人、中国女人眼里的美国男人、美国女人眼里的中国男人、中国男人眼里的美国女人,以及什么样的美国男人愿与中国女人结婚?什么样的华人女人愿与美国男人结婚?等等。 
  我们可以采取作者的建议,工作忙的读者可以跳过某些相对“过于理论”的章节,例如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那几页,而挑阅另外一些较具体、形象的篇幅。不过,假如能稍为耐着性子试着读完那些“抽象”,或许会觉得也不一定是全然乏味,因为它们代表西方思潮的某种走向。 
  本书还附有“访谈录”,记述了各类旅美华人及中国大陆人士对于中美通婚的不同看法。 
  本书虽远非鸿篇巨制,却是在参阅了大量有关专业书籍、收集了大批有关资料、访谈了众多有关人士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在中美婚恋这个领域,本书是第一部较系统、较翔实、也较有自己一定原创特点的专著。全书约三十万字,可谓是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既有学术性,又有文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文体挥洒自如,一些落点像是随意戏笔,但形散而神不散,被一股强大的内在逻辑力量所贯通;语言精炼机智,融合了中国兼美国式的两类幽默。作者本意不想把此作写成枯燥无味的纯学术论著,也不想无原则地追求“市场效应”。因此,他希望本书能“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雅者见雅俗者见俗”。但倘若“道者见道淫者见淫”,那也是无奈之事,并非其所愿。 
  读者若有兴趣,最好读一读作者丁子江的另一部中美婚恋纪实文学《哈罗,洋情场》(中国工人版)。该书经作者由调查访问上百人之后,精选而写,展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美国生活细节、洋情场的千姿百态及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读者从中也许可以对异国婚恋产生更多的具象认知。
 
解读跨国性爱关系的密码
文/旅美学者:米子
 
  没有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就无法写出《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这本书。但纵然有了这种了解,而没有个人所特有的睿智和洞察力,还是无从下笔。该书作者哲学博士丁子江,被他周遭的学友朋友视作智慧型的学者。一如他其他的著述,包括英文的,处处都透出他独创的见解,以及看似平淡的深邃的哲理。《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约三十万字,几乎是一挥而就。在每天超过十三四小时的繁忙琐细的教研教务以及教授必须从事的行政和公益活动的缝隙之中,他的思路可以在任何被打断的地方流畅地延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才华,一种功力。 
  几年前,丁子江在他任教的加州州立大学哲学系开设了“东西方性与爱的比较哲学”课程。选修这门课的学生挤满了教室。出于对选修这门课的学生的好奇,我百忙之中去听了几次。我周围的美国学生,走笔如飞地作笔记,还不时地举手提问。那场面和记者招待会倒有了几分相像。丁子江在论及东方爱的哲学时,抄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巨大的树。于是我周围的笔记本上,也都出现了一棵枝丫纵横的大树。古老而又错综复杂的人事天命以及婚姻性爱关系,坐落于这棵大树,显出一目了然的清晰。学期末,学生照例要给教授打分,就连惯于挑剔的学生,也毫不吝惜地给这位肤色与他们迥异的教授打了高分。 
  连丁子江本人也不曾料到,就在这棵消失于粉擦之下的树脚旁,悄悄落下一粒种子。多年以后,丁子江开始着手写《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行云流水般地在东西方文化中穿行,也该算作这粒种子的果实吧。这部书稿的主要篇章,曾被美国《当代中国研究》毫无删节地连载三期。我曾问过一位在大学任教授二十多年的美国社会学博士,对中美婚恋作完整而系统的理论分析,丁子江是否可算作始作俑者。他认真地思索了一会儿,说:至少到今天,我还没有发现另外一个人。 
  在《中美婚恋的性学分析》中,作者以其独具一格的观察方式、思维角度及简洁明快的表述,把读者从事实的表面推至深层,随他一同,从中美通婚通恋的社会现象中,解读人性的密码、文化的密码、伦理的密码、认知的密码、审美的密码。在全书的论述中,作者将中美婚恋的密码归结为这种婚恋的几个原型,即:性功能原型与性取向原型、性关系原型与性发展原型、性价值原型与性选择原型、性神秘原型与性理智原型、性吸引原型与性欣赏原型。 
  从这些原型发端,又揭示出中美婚恋的发展潮流,中美两种性文化的差异、歧视和偏见,中美异族两性交合中的问题,美国性浪漫神话,中美婚恋的未来发展等。更进一步的解释、推论和判定,则来自于作者累积的大量案例和事实。先是上升到社会高度,最终再还原于个人。这种还原使读者似乎进入了身临其境的实际观察。正面负面、平常异常、熟悉陌生、欢乐痛苦,林林总总,都握在作者手中。而他率直的笔触如同尖厉之风,更吹过登上北美新大陆的中国男人女人。生命中不可知的躁动,内里最隐秘的角落,被风掀起,裸露出来。于是,这种归结不言自明。在最精彩之一的章节中,作者将美国男人眼里的中国女人,美国女人眼里的中国男人,中国男人眼里的美国女人,中国女人眼里的美国男人更是做了极有趣的描述。 
  这本书构思的精博及原创的见解,处处透出作者浓浓的自信。这种自信,很可能引出一些争议,比如:谈及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性偏化和性偏化的进步所在,以及东西方性文化的撞击与融合那几章。但无论如何,每一位严肃而认真的读者,将会由此展开一种更宽阔的视野,开启自己的思考。 
  书后所附六十位中美代表人士访谈录,则各抒己见,相当引人入胜。 
  作者的另一本书,纪实报告文学《哈罗,洋情场》,可看作这本书的系列篇章,文笔精炼犀利又不失幽默。对于想要了解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以及中国人美国人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维特征差异的读者,该书更犹如一部小型的东西方性文化的百科全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