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北中轴——北京鼓楼外大街,始建于1990年,当时并没有路,因为亚运会,才从正中愣一分为二的。十余年来,路面曾几经修理,挖了填上,填了再挖开。大约半年前,两旁人行道因树根生长拱起而重新翻辅了一次。但时隔不过半年,又一次更彻底的修理又开始了。这是前十几天的事,这一次,不但人行道,整条路的路面都翻开了,甚至路边的水泥马路牙子、下水道的铁箅子都换了。如此浩大工程,当然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做为未来通往奥运村的主路,当然要整治了!对于如此市政,我不是官员,不敢妄加评论,但这件事,却引我找出了几年前写就的一篇小文:
离单位不远,有一条街,名旧鼓楼外大街。旧鼓楼外大街不宽也不长,在北京众多的街道里,充其量也不过小小小灰姑娘,但它的地理位置却特殊。因为在1990年北中轴路修好之前,它是北京城惟一一条向北的准中轴线,也正因此,在北京城八区的行政划分上,起了界的作用。也就是说,北京城自长安街向北,三环路以内,东西以此街为界,街东为东城,街西为西城。
近二十年,北京城的变化日欣月异,但这条街以及它的周边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保持着五六十年代的模样,惟有的,就是街边的小摊贩渐渐多了,乱哄哄的,于是管辖区的街道就动起了脑筋,建起了街面房,出租给小贩们。先是路东,齐齐地搭出一排铁皮摊位,稳稳地站在人行道上,没过多久,路西侧人行道上,一排临街门脸儿也急急地亮了相。于是,不大的小街喧嚣起来,小贩的吆喝声,车辆的鸣笛声,公共汽车的报站声,受阻人流的叫骂声,夹杂着放学路上孩子们的嘻笑声……
路行的人多了,损坏也快起来,于是,修路工人来了,填填补补,路面上打起了一块块补丁。平坦的路走不几天,再打这路上经过时,机动车马路偏西一侧围起来了,机器声隆隆,转眼,挖出了大沟,据说是拉线了,拉什么线?谁知道。这下好了,尘土飞扬,车流汇着人流,一古脑地涌向道路的东侧,急于上班下班的人们,心里憋着气,行起路来自然互不相让,于是车插车,人挤人,本就不宽的街上乱作一团。
终于修好了,在几个月施工单位一再表示歉意之后。路障撤走了,拥挤了几个月的路面一下子敞亮了许多。道路不再拥挤,路人的脸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笑,自然不在意脚下的路又多了长长一道补丁。
嗨,怎么又施工啦?!畅通的路没维持多久,这条街又开口子了,这回在路东侧,说是下什么管子,谁知道!于是又一次尘土飞扬,又一次人车相拥……
在这条街上经常往返近十年,这种“拉锁棺材”式的施工和改造,已记不起有多少次,但说到这街上的变化,这大概应数一景。
北京申奥成功了,举城高兴,好事啊!“新北京,新奥运”,既然是“新”,那就一定要突出出“新”来,怎么新?洗脸啊,说到给北京城洗脸!真是老外!小孩子都知道,你看你看,那不,蜘蛛人在洗大楼的脸呢。一时间,行走在街上,仰起头,一个个打工崽正吊在楼前的半空呢。先是路东的楼,搭起了架子,刷啊,刷啊,哈,还别说,虽然像驴粪蛋儿上下霜,也蛮喜兴呢,干干净净的,好!可再东张西望一下,怎么?脸洗半边呀!这样过了一阵子,洗出的脸儿蒙上了尘土,不再那么亮了,西边的架子却搭起来,另一边脸儿要修理啦!左右再看,又一次滑稽模样了……
前两日,从那街上经过,又在施工了,西边的违章建筑彻底拆除,修出漂亮的街道花园和花坛了。我不禁惊叹,哇,好漂亮,这回真的变样了,只是美中不足,东边怎么不搞啊?相伴而行的同事“哈哈”大笑,真不明白还是假不明白啊?!怎么可能一样呢?路东是东城,路西归西城啊!
一语道破天机,我竟突然地悲哀起来。市政,终归不是各扫门前雪啊,这样各司其政,这路,什么时候能修到头?这棺材的拉锁,又什么时候能拉上呢?
文后语:随着发展,在城市里,我们常会看到道路施工的场面。如果说,那是修一条新路,我们自然会双手拥护并支持,因为,路修好了,我们的出行就方便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却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刚修好的路,转眼又挖开了;刚补好补丁,一晃,又开了一刀。出行不便自不必说,看看那些施工内容,就不免摇头了,自来水公司,电力公司,消安,照明,煤气,污水,通讯……全像躺在棺材里不放心身后事的亡者,一会爬出来说,嗨,别了这个,一会又爬出来说,唉,怎么搞的,又忘了那个。不仅搞得未亡人一惊一诈,精神,怕也要毁垮了。市政建筑,各自为政,如此拉锁,不仅伤财,劳民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