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编手记 |
编辑部里一混,就是二十年。其中喜怒哀乐,无穷尽矣。与朋友聊天,常成为笑谈,至兴头上,朋友就说,写写吧,蛮幽默的,我则窃道,倒是幽默,黑色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多一些幽默,而当有一天,我们真正遭遇了今天文字中这些幽默的时候,恐怕又惟恐避之不及了。因为在这看似幽默的故事背后,无一不隐藏我们身处某种环境中,内心的苦涩与无奈。幽默原本是应该用来娱乐心灵,我今记录下来,却有另外一层含义:为了忘却的记忆,为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不再发生。
换个“八大家”
出版社开选题会,一编辑报选题《唐宋八大家书系》,讨论完毕,社长总结性发言:大家讨论得很好,不过,我提一个建议,你们看,这市面上八大家已经不少了,咱们能不能想想,换个八大家!
换个名儿吧
某编辑报得一选题,明末清初的字典《正字通》。理由是字典乃《康熙字典》之蓝本之一,三百余年间再没有复印过,现已基本上属孤本,重新整理出版此字典,乃抢救中华文化之遗产。总编听了频频点头称是,想了想说,这样吧,可以搞,但此字典名不好理解,你们想想,换个名儿吧。
去调查一下
顾城走了,消息传来,编辑部里一片嘘吁声。有人惊讶,有人感慨,有人惋惜,有人怀疑,有人悲痛……更有他的好友开始追忆往事,为诗人英年早逝,表示缅怀之情,并开始与他的家人联系,准备出版一本《顾城最后的日子》。顾的家人很支持,很快整理了书稿送到编辑部。书稿来了,报选题吧,于是报告送到了总编处。总编接过报告看了看,然后放下,摘去老花镜,慢条斯理地说,这样吧,选题报告先放在这里,你们去调查一下,顾城在新西兰为什么杀人!编辑听了,目瞪口呆。几天后,《顾城最后的十四天》一书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
色迷迷的眼睛
合上《色目人手记》书稿,编辑激动得不知所措。这是一部诗体小说,作者称自己是色目人——游牧人的后代。书中描述游牧人的后代从最荒凉的青藏高原、最原始的沼泽地带,徒步行走,直至繁荣的南海大城市,一路上的奇闻奇见,文笔充满了人文关怀,可谓一部文化和文学境界很高的作品。和编辑部的同志交换意见,大家一致同意出版。于是选题报到选题论证会,社长闻听“色目人”三字,大怒,竟拍案而起,吼道:这不是写的色迷迷眼睛的事吗?色迷迷的眼睛能写出什么好东西?黄色小说嘛!我们有些同志,就是喜欢搞这些污七八糟的东西,我们的原则哪里去了?!我们的主旋律哪里去了?!我们怎么能出这样的书?!……就这样,凭着一个书名,选题被枪毙了。编辑得知结果,哭笑不得,但面对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又不情愿释手,想起几部书稿类似的遭遇,他灵机一动,又以《祖国游记》为题,再报选题。这一次选题讨论会,社长的眼睛亮了,《祖国游记》,很好嘛,我们祖国的好山好水,就是要好好游游的嘛。同样是未看书稿一字,单凭一个题目,社长大笔一挥,选题通过!编辑闻之,颇为自己的“高招”而得意,但随之便是苦不堪言。怎么办?真的要以这样一个大而空的名字出版么?作者同意吗?对得起读者吗?但又改不回原名,他苦思冥想数日,最终定名为《生灵境界》,得以出版。时间很快过去,一晃到了年终,社里召开年终总结大会,社长的发言激昂高亢:过去这一年里,由于我们把关工作做得好,堵住了一大批像《色目人手记》这样内容不健康的图书问世,为净化我们的图书市场做出了贡献;也由于我们工作的努力,我们出版了一大批像《生灵境界》这样的优秀作品,为……台上的话音未落,台下爆发出一片叫好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