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手公司内刊主编到现在转眼间就快一年了,从《风雨中,让我们并肩同行!》、《风云激荡碧波起,扬帆远航看今朝》到《激情燃奥运,明月寄相思》我们一直努力地坚守在公司文化的这块阵地上,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一企业文化形式的思考。让我倍感困惑的是内刊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总是和企业的实际脱节。总感觉不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后,我认为原因在于:
第一,模式上的束缚
我是在仓促中接手内刊主编一职的,之前内刊已经初具雏形,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模式。每个板块都有其固有的内容和形式,自己可以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很小,但形式上的问题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在现有的这一模式的基础上如何能将内容做的更好,更能体现公司的气息。例如,高端聚焦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但是近几期我们从它里面看不出什么来,除了股份以外没有其他公司或部门关心的任何事情。管理论坛没有有关我们企业自身管理的任何文字,最先几期还有一些原创文字,但现在基本上也找不见了……坦率得讲,说我们疲于应付一点不为过!所以,现在很多版块的文字让人读过味同嚼蜡,并不是栏目的错,而是我们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去想办法做好它。
第二,缺乏献计谏言的勇气
集团公司共有3家公司,企业文化原本是立足集团公司的,但不知何故参与的公司越来越少,随着华阳产品介绍的结束,基本上从刊物上读不出任何有关华阳的信息,新世纪就更不用说了,在此之前就已“鸣锣手收兵”了。仅有的股份公司也因可写的资源有限,内容寥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公司大部分员工还是希望参与到内刊中来的,之所以感觉无话可说或者有话不说,主要在于缺乏勇气,勇气在于责任,可能我们中有些人会认为公司好坏与我何干?我只是一个过客而已!再说了,稿子的事情是编辑部的事情,干嘛出力不讨好呢?我想说的是内刊不仅仅是一个公司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展现个人能力的舞台。只要是发自内心,文章虽然很平实,但是思想却难能可贵!我们随时欢迎集团公司全体员工的来稿。当然,公司内刊不能只限于讲述公司的好的方面,一些有价值的建议、谏言也是很重要的。至少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集体是上进的,充满着朝气!
第三,稿件来源几近枯竭
眼下,其实对于编辑部来讲最大的难题是稿件的来源,以前由于主管领导有一定的权限,稿件的来源从数量上还可以满足,但现如今,稿件往往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多编委的成员竟然也以工作忙或者无内容可写为由婉拒投稿。源头枯竭何谈汪洋,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刺激一下,保证稿件的来源。
第四,重外轻内
从《风雨中,让我们并肩同行!》、《风云激荡碧波起,扬帆远航看今朝》到《激情燃奥运,明月寄相思》一共3期,每期的主题都摆脱不了之前形成的模式或者叫习惯,似乎更注重外部的大环境胜于公司的小环境,主题如此,内容更不例外,似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讲述和公司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事情,写外边事情的太多了,切合公司实际的内容太少了,企业文化应该是表达员工对公司的心声,管理论坛当然也是切合公司实际的管理,外部的引用虽然文章华丽,辞藻精美,但终究和公司的实际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管理论坛一定要原创,让大家能够通过管理论坛看到公司人性化的方面和真正管理者所具有的素质!引用可以有,但不能成为主唱,推崇原创是最能体现公司文化气息的途径。
第六,重视不够
内刊编辑部作为一个虚拟部门,虽然事情并不少,但是人员大多是兼职,工作任务并不轻松,目前公司在编辑部管理上基本没有赋予任何的权利,至少可以说没有明确,所以,导致集团文化基本沦落成企业文化,参与的人越来越少,而正因如此,编辑部很难与其他公司或部门进行协调,以至于工作开展起来难度非常大。因此,出于长远发展需要,还是要赋予编辑部一定的权利,至少参与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编委都将其能作为自己的一份工作,不至每次面对这一“业余工作”时总是消极抵触!
以上是我对近期内刊相关问题的总结,不管怎么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总体质量还是有了一定的长进,但是真正要做好它需要所有编委同心协力,集思广益,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不期待将来的内刊有多么华丽,我真心期望它能够真正代表公司的文化,能够嗅到保赛的气息,能够让人读到保赛人蓬勃的朝气和进取的精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