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一)金台书院
2022-07-15 23:52:20
270006.6749
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一)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在原崇文区东晓市街203号,今天是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
这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前身系首善义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京兆尹钱晋锡在大兴、宛平两县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入学。大兴县义学设于崇文门外洪庄,后宛平义学与大兴义学合并为首善义学,学址仍在洪庄。
洪庄是明朝降臣洪承畴的赐园,两义学合并后欲扩大校舍,但洪承畴之孙奕沔执意不肯。京兆尹施世伦上奏康熙皇帝,声称洪氏后人欲献地办学,康熙对此举甚为嘉许,御书“广育群才”匾额给洪家,奕沔只得认头捐地办学,首善义学得以进行扩建,初具规模。乾隆十五年(1750),首善义学改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是官学化书院。学生是来京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顺天府的秀才、童生可选优入学,就是科举考试的培训班。书院设院长、学长、学副、上舍等教职。因地处京师,时常请一些大儒、名臣来讲学。逢朔、望之日进行命题考试,京兆尹常临书院监考,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如从中发现出众的人才,即上疏推荐,以成“金台招士”之名。
金台书院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和光绪五年(1879)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主体建筑三进四合院,布局井然有序,是书院建筑的传统格局与规制。有朱子堂七间、大堂三间、垂花厅一座、客厅六间、大厅一座、南罩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各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马棚共七间。陆润庠特书“状元”匾,悬于垂花门,所以,金台书院又有“状元府”之称。金台书院的主要建筑为朱子堂,系祀朱熹之所,由此可知,在金台书院的讲台之上除了帖括之学外还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之说。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正式宣布废科举,金台书院停办,其旧址改为顺直学堂,民国期间改为公立第十六小学。后虽几次易名,校舍总体格局变化不大。现为东城区金台小学,1985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文物保护法则进行了全面的维修。现存文物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镶嵌于大门东壁,院内尚存石碑两座。金台书院至今有三百多年,始终为读书育人之所。
书院是真正的高等学府,也是社会的舆论中心,在现代图书馆、出版社未形成之前,填补了二者的空白。以清代藏书而言,台湾鹿港的文开书院执全国之牛耳,藏书2万余部,30余万册,若以每册5卷来计算,藏书量可达150万卷。书院的藏书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开放性,特别是对“本籍士子”。以刻书即出版而言,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共刻印书籍178种,2096册,总计8157卷。
金台书院从无刻书,也“夙无藏书”,直至光绪年间重修金台书院时,顺天府尹周家楣奏请咨行南方各省督抚,各省书局刊印之书均拣备一部送金台书院。周家楣希冀“聚天下之书”,又知道各省大吏不会慷慨“赞助”,想请一道上谕来敲竹杠。以清末政治形势而言,欲以此道聚天下之书,亦恐难行。金台书院不但“夙无藏书”,“大儒讲学”也只是一纸空文,京中大儒即是高官的同义语,大儒来书院讲学也就是高官来书院宣讲圣道,均是大儒一时兴之所至,实难形成学统。
金台书院所教是帖括之学,重视八股时艺。师生所企盼的是金榜题名、金印入怀、金殿论道、金屋藏娇,实难发出时代强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舆论中心。
书院之兴均由地方人士倡导,其发展依托于地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北京地区一切均“中央化”,在京师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下,一切地方色彩都很淡化。所以北京地区的书院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兴办,算地方官的“一项政绩”,势必成为官学附庸,官学附牌。虽有书院之名,难在书院之林展现风采。
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金台书院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过程中,只能改成一所小学,虽至今犹存,其赞语只能是“一贯办学”了。
[转载]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一)金台书院
270006.6749
老北京的故事(六〇一)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在原崇文区东晓市街203号,今天是东城区金台书院小学。
这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书院,前身系首善义学。康熙三十九年(1700)京兆尹钱晋锡在大兴、宛平两县分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入学。大兴县义学设于崇文门外洪庄,后宛平义学与大兴义学合并为首善义学,学址仍在洪庄。
洪庄是明朝降臣洪承畴的赐园,两义学合并后欲扩大校舍,但洪承畴之孙奕沔执意不肯。京兆尹施世伦上奏康熙皇帝,声称洪氏后人欲献地办学,康熙对此举甚为嘉许,御书“广育群才”匾额给洪家,奕沔只得认头捐地办学,首善义学得以进行扩建,初具规模。乾隆十五年(1750),首善义学改为金台书院。
金台书院隶属顺天府,是官学化书院。学生是来京准备参加会试、殿试的举人,顺天府的秀才、童生可选优入学,就是科举考试的培训班。书院设院长、学长、学副、上舍等教职。因地处京师,时常请一些大儒、名臣来讲学。逢朔、望之日进行命题考试,京兆尹常临书院监考,对于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如从中发现出众的人才,即上疏推荐,以成“金台招士”之名。
金台书院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和光绪五年(1879)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修建,主体建筑三进四合院,布局井然有序,是书院建筑的传统格局与规制。有朱子堂七间、大堂三间、垂花厅一座、客厅六间、大厅一座、南罩房五间、东门一座、东西文场各十间、东西厢房十间、厨房马棚共七间。陆润庠特书“状元”匾,悬于垂花门,所以,金台书院又有“状元府”之称。金台书院的主要建筑为朱子堂,系祀朱熹之所,由此可知,在金台书院的讲台之上除了帖括之学外还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存天理去人欲”之说。
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正式宣布废科举,金台书院停办,其旧址改为顺直学堂,民国期间改为公立第十六小学。后虽几次易名,校舍总体格局变化不大。现为东城区金台小学,1985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并按照文物保护法则进行了全面的维修。现存文物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金台书院记》石刻一方,镶嵌于大门东壁,院内尚存石碑两座。金台书院至今有三百多年,始终为读书育人之所。
书院是真正的高等学府,也是社会的舆论中心,在现代图书馆、出版社未形成之前,填补了二者的空白。以清代藏书而言,台湾鹿港的文开书院执全国之牛耳,藏书2万余部,30余万册,若以每册5卷来计算,藏书量可达150万卷。书院的藏书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开放性,特别是对“本籍士子”。以刻书即出版而言,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共刻印书籍178种,2096册,总计8157卷。
金台书院从无刻书,也“夙无藏书”,直至光绪年间重修金台书院时,顺天府尹周家楣奏请咨行南方各省督抚,各省书局刊印之书均拣备一部送金台书院。周家楣希冀“聚天下之书”,又知道各省大吏不会慷慨“赞助”,想请一道上谕来敲竹杠。以清末政治形势而言,欲以此道聚天下之书,亦恐难行。金台书院不但“夙无藏书”,“大儒讲学”也只是一纸空文,京中大儒即是高官的同义语,大儒来书院讲学也就是高官来书院宣讲圣道,均是大儒一时兴之所至,实难形成学统。
金台书院所教是帖括之学,重视八股时艺。师生所企盼的是金榜题名、金印入怀、金殿论道、金屋藏娇,实难发出时代强音,更不可能成为社会舆论中心。
书院之兴均由地方人士倡导,其发展依托于地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北京地区一切均“中央化”,在京师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下,一切地方色彩都很淡化。所以北京地区的书院基本上是由地方官兴办,算地方官的“一项政绩”,势必成为官学附庸,官学附牌。虽有书院之名,难在书院之林展现风采。
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金台书院在“改书院为学堂”的过程中,只能改成一所小学,虽至今犹存,其赞语只能是“一贯办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