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2017-06-30 04:43:33)
标签:

转载

分类: 数据_资料_学术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林徽因(1904.06.10--1955.04.01),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句。林徽因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福建福州。林徽因是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不但是我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而且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三十年代初,她同梁思成一起首创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在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并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不仅是在建筑方面的卓越成就,林徽因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成果颇丰,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正是因为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对中国古建筑的钟爱和在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卓越建树,才使得这对古建筑专家曾经两次莅临耀州,和古城耀州才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二人足迹遍布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机缘,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夏天,林徽因梁思成夫妇等人在经山西汾阳等地前往敦煌(未成行)考察古建筑的途中,才有幸曾经住在今铜川市耀州区文营西路西仓巷的11号,专题对耀州的古建筑、耀州药王山的摩崖造像及药王山碑林进行了考察和研究。由于对耀州古建筑的良好印象,1937年春夏之交,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又一次应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将军邀请,为西安小雁塔做维修计划,顺道考察了西安、长安、临潼、户县和耀州的古建筑。

说起林徽因和梁思成这对夫妇对古建筑学的渊源和挚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

1924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因为建筑系要学习很晚,晚上回宿舍对女生不利),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1927年夏,林徽因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林徽因同梁思成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而后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林徽因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性及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才使他们一起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林徽因为北平大学设计了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林徽因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陕各省,实地考察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1937年夏,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林徽因全家被迫辗转逃难到昆明。次年,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1940年,林徽因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林徽因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而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这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就为清华大学设计了教师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许多设计任务。同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这时候,解放军包围古都北平,北平解放的战火一触即发。林徽因夫妇想到北平城内无数巍峨壮观、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也许将毁于战火,忧心如焚,寝食不安1949年初,突然两位解放军同志来到她家,摊开北平军用地图,要求他们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万一大军被迫攻城时尽可能予以保护,这使他们十分感动,消除了对共产党的疑虑。他们立即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北平和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从19499月到1950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计划委员会委员,对首都城建总体规划提出了很多富有远见卓识的意见。她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的错误主张,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在这一时期,她关心传统手工业的复兴,为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传统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式图案,亲自参加试制,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研究生。1952年,她参加中南海怀仁堂的内部装修设计。同年,林徽因还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翌年,她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同时还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6月,她当选为北京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徽因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旺盛精力,不但出色地完成了所担负的工作和教学任务,而且还与梁思成合作写了《城市规划大纲》、《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等学术论文。为《新观察》等刊物撰写了10几篇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读物。到了1954年,她的身体已极度衰弱,所承担的《中国建筑史》课程,几乎一大半是躺在床上讲授的。在五十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在明清古城墙拆毁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曾抚砖痛哭。在1953年文化部组织的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曾经冲动地指着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你们真把古董给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发展到拒绝吃药救治。195541日,病魔终于夺走了她51岁的鲜活生命,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著秀丽花圈的汉白玉。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

1934年夏天,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偕同费正清夫妇及古建筑学家汉莫等人一行到山西考察。在考察完汾阳、洪洞及文水等地的寺庙名胜等古建筑后,兴致勃勃地跨过黄河取道古耀州并前往敦煌(未成行)考察。当年,他们一踏上耀州这块历史悠久的土地,就选择住在了的县政府后的西仓巷11号。当年的西仓巷11号,环境典雅,古朴幽静。虽然时值夏天,却仍然凉风习习。一帮子对古建筑充满了痴爱的古建筑学家们,对这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幽雅环境十分满意。他们先是兴致勃勃地参观考察了耀州古城墙,就被耀州古城的大气巍峨所折服。当年的耀州古城,石城固本,四城连体;危楼栉比,石牌耸立;晨钟暮鼓,气势巍峨,折射出一种大州气息。这座城,古时建设得比较完整。不但有内城、女城、外城,而且城内有四门,四门有城,并分别建有城门楼。在城墙北段上边建有藏经阁,东城和西城下边还建有石城。耀州城四门皆有雅号,即丰、雍、远、寿。因其东门面对宝鉴山,人称宝鉴霞光,预兆丰年,东门便叫丰门;南门出耀州入关中(古为雍州),遂称南门为雍门;西门面向西北,耀州境域大部在西北,宽阔辽远,取其为远门;北门直对步寿塬,汉时有步寿宫,明代有大象阁,北门即寿门。至于耀州城内,更是建筑林立,精致典雅。东街建有父子御史石牌楼,飞檐斗拱,分三层,高十余米;北有藏经阁,东为文庙,以拜祭孔子。乔世宁《耀州志》载:耀州诸修建,惟此为壮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行在进行了周密细致的考察后,对耀州的古城墙叹为观止。林徽因也欣然在耸立在斜阳和罂粟花海里的耀州古城墙留影,成为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记忆。药王山石刻丰富多彩,隋至明摩崖造像一处,佛龛二十三个,造像四十五尊。分别属于隋、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一行,到药王山实地考察研究了药王山历史悠久的摩崖造像,对栩栩如生的每一尊摩崖造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勘测记录。古耀州城,碑石横街,石刻石雕或陈于脚下或闲置门旁,个中不乏上品,大多是北魏、西魏、北周、隋、唐遗像碑《魏文朗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像碑》《仇臣生造像碑》《青龙魏碑》 等为稀有之珍品。《张僧妙法师碑》《张六线刻图碑》等也属罕见,都是是研究民族、宗教。风俗、书法等珍贵的史料。每一通碑子,都是精雕细凿,匠心独运。对古耀州丰富多姿的各种石刻,林徽因梁思成夫妇更是爱不释手,精心勘测,认真记录。正是在他们的建议下,1936年10月,时任国民政府耀县保卫团副团长邑人雷天一才广泛搜集捐献北朝造像等碑石六十余通在县政府西边建立了耀州碑林,后来移居药王山,成为耀州文化的一块瑰宝。当年的西仓巷11号,记录了这些古建筑方面的泰斗关于中国古建传承和发展过程的思考和争论。古老耀州的特色雪花糖、窝窝面、咸汤面及耀州蒸碗等美味也在他们的味蕾上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西仓巷11号也曾经留下了这些古建筑学家爽朗的笑声和愉快的回忆-----

1937年春夏之交,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应国民政府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邀请,到西安做小雁塔的维修计划。利用这次机会,他们还抽时间到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州等处进行了古建筑考察,特别是旧地重游古城耀州,重点参观考察了根据他们建议建起的耀州碑林,古耀州文化的璀璨夺目,再一次给这对卓越的古建筑学家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两次来耀州,不但使古城耀州的古建筑为更多人所熟知,而且为外界认识耀州古城带来了机遇和契机,一直被当地百姓们津津乐道-----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以上为修葺一新的耀州区文营西路西仓巷11号
[转载]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古城耀州的不解之缘
林徽因当年在耀州古城墙及药王山摩崖造像处的照片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