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奥运会开幕式里约体育巴西 |
分类: 我爱奥运会 |
千呼万唤始出来,里约奥运会终于开幕了。
消停了4年,我的奥运笔记也要恢复了,因为我爱奥运会,再忙再懒,我也想要抽出时间记录接下来每一天关于里约奥运会的所看所思所想。
4年前,当我坐在伦敦碗观看完伦敦奥运会闭幕式时,我自觉那是自己人生的巅峰时刻。从那时候起,我的终极梦想变成了在现场观看一次奥运会开幕式和一场世界杯决赛。很遗憾,4年过去了,这两个梦想都没有实现,巧合的是,最近一次奥运会开幕式和世界杯决赛,都发生在里约的马拉卡纳体育场,看来我这辈子注定和巴西无缘了。
更“气人”的是,今天一早,当我早早起床守候在电视机前时,习惯性地刷了刷微信朋友圈,不出意外,被开幕式刷屏了,几乎每个人都发来了在现场的照片,有那么一瞬间,我有一种错觉,感觉所有人都在开幕式现场。
4年前,虽然我也在伦敦,但我没有申请到开幕式的票,在我租住的房子里,可以看到伦敦碗,我和几位志愿者室友边看着BBC的直播,边看着窗外绚烂的烟火,那个时刻很美妙,当然,在现场的感觉一定更美妙,能够作为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的现场见证者,真的是一份荣耀,可以吹一辈子。
开幕式是奥运会的第一个高潮。从1992年开始,每一届奥运会的开幕式,我都会观看。开幕式看多了,就会发现其实是有套路的,就像节目菜单一样,哪道菜先上,哪道菜后上,是很讲究的。开幕式的表演固然重要,因为这能够展现东道主的文化,以及他们想向世界传递的信息,但我更喜欢看的还是运动员入场仪式、升旗仪式、宣誓仪式和点火仪式。
仔细想来,开幕式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仪式组成的。随便一想,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仪式从不冷场;足球比赛前奏国歌仪式总是让人群情激昂;奥斯卡颁奖仪式总是万众瞩目。加冕、婚礼、颁奖、成人礼,甚至连“上课”“起立”“坐下”都算是仪式,从古至今,对于人类活动来说,仪式总是很重要的。
人类为什么需要仪式?这个问题太宏大了,我无法回答,我的理解的是人需要仪式来获得认同感、归属感,人需要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界世界建立联系。当然,仪式也可以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暗示自己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还是4年前,当时我还不跑步,更不跑马拉松,当我看到乌干达马拉松运动员基普罗蒂奇在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接受颁奖时,不禁感慨马拉松金牌才是奥运会分量最终的金牌,但我还是无法体会他的喜悦。4年过去了,我家的墙上早已挂满了各种跑步赛事活动的奖牌,但没有几块是给别人给我挂到脖子上的,大多是我自己拆了包装给自己挂上的。所以,不仅是我,还有很多跑步爱好者,一直渴望有人能在终点给我们挂上奖牌。
你也可以说我矫情,挂奖牌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很费事,给组委会增加很大负担,还给工作人员加大了不小的工作量,但对于提升参赛体验来说,却非常重要,这就是一个小小的仪式啊,别人给我挂奖牌和我自己给自己挂奖牌,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在寻求一种认同感,不是吗?
如果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式是一场演唱会,那巴西奥运会的开幕式就是一场狂欢节,这倒也符合两国的性格特征。据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的预算被一砍再砍,但这不影响他们举办一次成功的开幕式,至少从现在看来,好评如潮,主打环保的理念也符合当今地球的发展趋势。
说两句运动员入场式吧。206个国家奥运代表团先后入场,比伦敦奥运会多了南苏丹和科索沃,还有一支难民代表队。也就只有在奥运会这样的舞台上,你才能凑齐生活在地球各个角落的人,你才能让全世界人们融合在一起。不厚道地想到了里约奥运会发放的45万只避孕套数量比伦敦奥运会多了三倍还多。
运动员入场式一般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各国旗手是谁,还有一个就是各国服装怎么样?中国打破了男篮运动员连续8届奥运会开幕式担任旗手的传统,由击剑运动员雷声担任旗手。打破传统不是什么坏事,旗手的人选往往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和价值观。雷声,高大帅气成绩好,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人选。既然传统已经打破,或许到了下届奥运会,我们可以期待中国的第一位女运动员开幕式旗手。
其他大国,德国是波尔、阿根廷是斯科拉、西班牙是纳达尔、美国是菲尔普斯、英国是穆雷,这些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名将,最广泛的知名度和良好的形象,他们的当选似乎都没什么争议。而备受争议的俄罗斯则选择了排球名将谢尔盖·特尤金担任旗手,东道主巴西的旗手是现代五项运动员亚尼·马奎斯。
包括难民代表队,一共207个旗手,男运动员127人,女运动员80人,男女平等不是一句空话,而58名田径运动员和21名游泳运动员担任旗手,可见这两个基础大项对于奥运会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最后出场的是难民代表队和东道主巴西。不要小看难民代表队,他们是真正的奥林匹克运动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达到了奥运参赛标准的,而不是来打酱油走过场的。巴西的入场太欢乐了,从旗手开始就又唱又跳的,仿佛他们不是来参赛的,而是为大家开启一场桑巴舞狂欢节的,巴西人天性热情奔放在这一刻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至于各国服装呢,我就不吐槽咱们的“番茄炒蛋”了,设计虽然差点,但也得看穿在什么人身上,说真的,雷声、易建联、宁泽涛穿上那一身,其实还是很好看的。美国、英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的都不错,但我最喜欢巴西的,而德国似乎设计感十足,但恕我欣赏无能,感觉女运动员穿着一件雨衣就进来了,哈哈。
升旗仪式、宣誓仪式都是常规动作,巴西代总统宣布开幕,也没有让人激动,只有点火仪式是开幕式的最高潮。每届奥运会开幕式前,大家都会猜,谁会是点燃主火炬台的那个人。大家都能猜到的那个人,往往无法获得此项殊荣,之前几天的消息都说是球王贝利,但他因为身体原因干脆没出现在开幕式上,早上醒来,最新消息还是网球名将库尔滕,但他只是负责把火炬从场外带到场内。
最后点燃圣火的是巴西马拉松运动员德·利马,这显然是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利马不是奥运冠军,他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马拉松的铜牌得主,他凭什么担此重任?
如果你关注过当年的奥运会,或许会有印象,男子马拉松项目出现过一个意外,领跑的运动员在接近35公里处,被一名突然闯入赛道的观众抓住。领跑的运动员受此惊扰,节奏大乱,陆续被另外两名运动员超越,最终只得到铜牌,那名领跑的运动员就是利马。
现在回看当年的比赛视频,利马居然是微笑着冲过终点线的,真是让人敬佩。虽然没有拿到金牌,但国际奥委会给他颁发了一枚顾拜旦奖章,以表彰他在面对意外及其后果时所展现出杰出的公平精神。12年过去了,巴西用这样一个荣耀弥补了利马当年的遗憾,为里约奥组委点赞。
最后夸一句,里约奥运会的主火炬台也是创意满满,用美轮美奂形容应该不为过吧。
一个开幕式,让全世界人们看到了自由、平等、包容的精神。接下去16天,让运动荣耀,让人性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