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2015-03-18 07:39:08)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组活动
    

洞头县洞头职教中心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学校:洞头职教中心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林必文

活动时间

2015.3.12

活动地点

数学组办公室

活动主题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培训者(资质)

 

 http://s7/mw690/001xpvDEgy6QY1zGWsSa6&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参加对象(人数)及参与率

全体教师(7人)

申请学时

1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发放《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纸质文稿然后每个老师对该教学设计先做细读;感受该设计方案的亮点,找出自己认为设计不足的地方;
二、林必文老师对每个环节的设计提出自己设计的想法;
三、大家根据林老师的阐述以及自己对设计文稿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收集大家意见,并商议达成共识.

签到栏

 

 

 http://s5/mw690/001xpvDEgy6QY1wgkqo14&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过程确认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陈丽贞

                                  时间:2015.3.20

 
附件1:

4.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借助几何图形,通过直观感知,能自觉获得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再次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

2.理解公式,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公式运用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加深对等差数列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启发式教学。从三角形图案入手,以高斯算法引入,设计了很多“想一想”、“试一试”、“探究”,就是为了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得到公式推导的思路,并能自觉地得到解决办法;指导学生合情推理,加深认识,正确运用。

    2.探究式学习。从高斯算法到倒序相加法,从特殊数列到一般数列求和,从公式的认识到运用,都是以学生探究为主,老师适当指导,总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创造的激情,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为科学勇于创新、不懈努力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并获得思路;掌握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体会等差数列的性质、公式与方程的联系。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解决办法:以三角图案入手,得自高斯算法的启发,设计一个“试一试”,借助几何图形的变化得到“倒”的思路。

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播放媒体资料)印度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http://s12/mw690/001xpvDEgy6QY2dFJADdb&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1+2+3+······+100=

少年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了结论的呢?

  高斯用的是首尾配对的方法。

特点:    首项与末项的和:           1100101

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    299 101

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    398 101

· · · · · ·

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  5051101

于是所求的和是: 101×505050

S100 = 1+2+3+ ······ +100

= 101×50 = 5050

 

2、试一试:假如给你同样多的珠宝,在原图的基础上你能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

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构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101个,共100行。有什么启发

http://s15/mw690/001xpvDEgy6QY2jkx8Gee&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1        +   2  +  3  +  ……+98  +99  +100

   100+  99  +  98 + …… + 3  +2   +1

1+2+3++100=100+1)×100÷2=5050

想一想:1.你能用一个字说出高斯算法的巧妙之处吗?  (配)

        2.你能用一个字说出第二种算法的巧妙之处吗?(倒)

点出方法:倒序相加

二、新课教学

1.探究11n的正整数之和    即:sn =123+……+n

 

2.看谁算得快某职业学校美容班上课需要眉笔,到商场购买时,发现商场将眉笔堆放在特殊的透明容器中,其截面如图所示,共5层,最底层5支,每层都比下一层多1支,试求出这批眉笔的总数?     

 

 

 http://s11/bmiddle/001xpvDEgy6QY2pOorgba&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56789= =35

3.探究2:那么,对于一般的等差数列,又该如何去求它的前n项和?

即: =a1+a2+a3+……+an

证法1利用定义可得:

两式相加可得:      

证法2 

1+2)可得:2

公式变形: 代入可得:

综上所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

 

4.认识公式:

1)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两个公式。

http://s3/mw690/001xpvDEgy6QY2wCHzYf2&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2)公式特点:1)相同点:都需知道a1n.

                  2)不同点:第一个还需知道an ,第二个还需知道d

 5.公式应用:

1 在小于100的正整数的集合中,有多少个数是9的倍数,求出它们的和。

解:(略)

 

练习一  求等差数列-10-6-22,…前10项的和。

变式题:等差数列-10-6-22,…前多少项和是54

解:设题中的等差数列为 ,前n项为

由公式可得

解之得: (舍去)

∴等差数列-10-6-22…前9项的和是54

思考:其实,在求和公式、通项公式中共有首项a1、公差d、项数n、末项an、前n项和sn五个元素,如果已知其中(三个),联列方程(组),就可求其余(两个)。(知三求二)

练习二

  P125 34题;

2 某电影院的一个影厅中,共有20排座位,第一排有16个座位,往后每一排都比前一排多2个座位,请问这个影厅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练习二: 1.已知一等差数列中a5=10,则s9=  C   

            A45     B60     C 90     D120

         2.已知一等差数列中a3+a6+a9=6,则s11=  B  

             A、-11   B22      C0    D22

想一想:

1.等差数列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 (首末两项的和  

2.等差数列有奇数项,那么前n项和等于 (中间项乘以项数

 公式的变式:  

三、课堂小结:

1.回顾公式的推导,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倒序相加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

3.掌握等差数列的两个求和公式并能灵活运用。

四、作业分层布置:1.必做题:P125 1258题;

                  2.选做题:P125 7题。

【板书设计】

课题: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

公式:an=a1+n-1d    推导过程

 

 

 

屏幕

1

 

 

2

 

 

 

 

 

 

 

 

 

 

 

 

 教学设计说明

一、情景引入:1.以三角形图案开始,高斯算法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因为高斯算法与倒序相加法有一段距离,设计了一个“试一试”:假如给你同样多的珠宝,在原图的基础上你能设计出一个什么样的图案呢?目的是想让同学们从图形变化入手,从感性上体会“倒”的巧妙,启发同学的思维,为自然过渡到“倒序相加法”作准备。我认为这个设计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二、两个探究

1.探究1,从特殊数列入手,让学生更好地体会 “倒序相加法”的优点。

2.“看谁算得快”是为了联系“梯形”图形,启发同学的思维,也是加深倒序法的感性认识。

3.探究2:公式的推导,要求学生自觉地应用“倒序相加法”。

从情景引入到探究12,到公式的认识,无不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例题及习题的选择

   1及变式题到例2有一定梯度,例2有点活,都反映了公式的特点,达到理解公式、自如地运用公式的目的。

   练习一是基本运用,体现了一定的梯度,要鼓励学生用多种解法。

   练习二体现了公式的灵活运用,更要突出解选择题的方法技巧。

练习题包含了三种题型,训练全面;能很好地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附件2:活动照片

http://s11/mw690/001xpvDEgy6QY1OAtIu1a&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http://s5/mw690/001xpvDEgy6QY1OUHOs24&690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TITLE="数学组集体备课(四)——《 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