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文摘类 |
专家看广州零售:“沦陷”的广州商业
发布时间:2006-8-29 作者: 黄华军
(作者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助理、华南商业网总裁。)
(作者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广东省连锁经营协会会长助理、华南商业网总裁。)
2000年,新旧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深圳连锁商业整体超越老大哥广州的一年。从这一年到2005年,广州商家再无法品尝”广东零售王”的甜蜜,其中2003、2004两年,穗商甚至跌出广东零售企业龙虎榜前五位。最新公布的2006年上半年全国前30强连锁企业排名,广州仅一家企业入选,深圳有4家……
反观华南零售业门户的广州,拔剑四顾心茫然,哪里去寻广州本地商家的影子?
有呀,去北京路看看我们龙头老大“广百”的风采,去环市东瞧瞧上市公司“广州友谊”的英姿。是的,值得广州商业自豪的恐怕就剩下大百货这点老本了。
然而,真能让我们自豪起来吗?
且不说论销售业绩,在全国穗商已连续10年无缘前十名,连续5年前二十名的边都沾不上,就连我们身边的邻居深圳天虹百货,这几年都把省内百货业冠军的宝座给抢了过去。而且,人均创利/营业额、单位面积销售额/利润额等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指标,拿下这些单项冠军的不是曾经高扬的旗帜——南方大厦,也并非红火一时的东山百货大楼,而是广东天河城集团旗下的天河城百货。
南方大厦逝去的悲歌,与其说吟唱了一曲广州城市商圈的历史变奏,毋宁更确切地诉说了本地大百货业态的守旧和机制的僵化。
作为1992年12月就被入广州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首批百货企业,南方大厦歇了;广州友谊历经8年,才于2000年敲开股市的大门;广州东山百货大楼迟至2001年2月才走出她的“破冰之旅”;到2002年2月开春的时候,告别国有单一产权,广州百货大厦才搭建起股份公司的框架,走上冲刺上市的漫漫征途。
再说业态创新。相比于深圳同行,广州商家在业态创新上总是一而再地重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1981年友谊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超级商场、1987年南大开办24小时便利店、1993年南大首创“广客隆”货仓商店,在当时都堪称国内先驱,可惜先行一步后未能再行一步,最终未成大器。
当各路专业店、大卖场破城而入的时候,本地百货业者才终于肯放下“不熟不做”的架子,试水新业态:
到了今天,除了以现代百货姿态,从明确定位、扩展外延、扩充规模、依托购物中心等方面入手,迎来2005年销售、利润双丰收的聊以自慰堪称主导的大百货业态外,举目所见,在新业态领域广州本地商企几乎全线边缘化。
友谊参股的家谊超市最终被深圳民润收编,广百另起炉灶的世纪超市改换门庭,合作开设的家乐福仅是小股东身份,目下仅余宏城超市独撑大局;偌大的大卖场舞台,全部拱手相让给外籍兵团,本地商企甘当配角或看客。
OK、7-11、喜士多、快客、可的,便利店唱主角的是清一色的外来户;上海永乐吞掉了本地家电连锁大户“东泽电器”,国内家电三巨头占据了广州家电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百安居、金海马双足鼎立,本地同行惟剩靓家居、美居中心招架;也许绝处逢生的中华广场和登场一年有余的正佳广场,这两个广州购物中心的亮点,可以为广州本土商业挽回一些面子。不过,两家购物中心的超市主力店依然逃离不了外资的怀抱,反证了广州本地超市业的孱弱无力。更何况华南购物中心主战场——天河路上还伺伏着一支“太古汇”的雄兵,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6年前已露端倪的边缘化危机,到今天愈演愈烈,一个市场容量鼎足于沪、京,位列全国三甲的城市,慷慨好客的东道主,难道将来只落得个捧着大百货的金饭碗讨饭吃的地步?
反观华南零售业门户的广州,拔剑四顾心茫然,哪里去寻广州本地商家的影子?
有呀,去北京路看看我们龙头老大“广百”的风采,去环市东瞧瞧上市公司“广州友谊”的英姿。是的,值得广州商业自豪的恐怕就剩下大百货这点老本了。
然而,真能让我们自豪起来吗?
且不说论销售业绩,在全国穗商已连续10年无缘前十名,连续5年前二十名的边都沾不上,就连我们身边的邻居深圳天虹百货,这几年都把省内百货业冠军的宝座给抢了过去。而且,人均创利/营业额、单位面积销售额/利润额等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指标,拿下这些单项冠军的不是曾经高扬的旗帜——南方大厦,也并非红火一时的东山百货大楼,而是广东天河城集团旗下的天河城百货。
南方大厦逝去的悲歌,与其说吟唱了一曲广州城市商圈的历史变奏,毋宁更确切地诉说了本地大百货业态的守旧和机制的僵化。
作为1992年12月就被入广州国有商业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的首批百货企业,南方大厦歇了;广州友谊历经8年,才于2000年敲开股市的大门;广州东山百货大楼迟至2001年2月才走出她的“破冰之旅”;到2002年2月开春的时候,告别国有单一产权,广州百货大厦才搭建起股份公司的框架,走上冲刺上市的漫漫征途。
再说业态创新。相比于深圳同行,广州商家在业态创新上总是一而再地重复“起大早,赶晚集”的遗憾。1981年友谊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超级商场、1987年南大开办24小时便利店、1993年南大首创“广客隆”货仓商店,在当时都堪称国内先驱,可惜先行一步后未能再行一步,最终未成大器。
当各路专业店、大卖场破城而入的时候,本地百货业者才终于肯放下“不熟不做”的架子,试水新业态:
到了今天,除了以现代百货姿态,从明确定位、扩展外延、扩充规模、依托购物中心等方面入手,迎来2005年销售、利润双丰收的聊以自慰堪称主导的大百货业态外,举目所见,在新业态领域广州本地商企几乎全线边缘化。
友谊参股的家谊超市最终被深圳民润收编,广百另起炉灶的世纪超市改换门庭,合作开设的家乐福仅是小股东身份,目下仅余宏城超市独撑大局;偌大的大卖场舞台,全部拱手相让给外籍兵团,本地商企甘当配角或看客。
OK、7-11、喜士多、快客、可的,便利店唱主角的是清一色的外来户;上海永乐吞掉了本地家电连锁大户“东泽电器”,国内家电三巨头占据了广州家电零售市场半壁江山;百安居、金海马双足鼎立,本地同行惟剩靓家居、美居中心招架;也许绝处逢生的中华广场和登场一年有余的正佳广场,这两个广州购物中心的亮点,可以为广州本土商业挽回一些面子。不过,两家购物中心的超市主力店依然逃离不了外资的怀抱,反证了广州本地超市业的孱弱无力。更何况华南购物中心主战场——天河路上还伺伏着一支“太古汇”的雄兵,鹿死谁手殊难预料。
6年前已露端倪的边缘化危机,到今天愈演愈烈,一个市场容量鼎足于沪、京,位列全国三甲的城市,慷慨好客的东道主,难道将来只落得个捧着大百货的金饭碗讨饭吃的地步?
后一篇:广东媒体人话广州零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