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第一句话说了上中下的三种土壤:烂石、砾壤、黄土。还是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老问题——概念模糊!现在无法用土壤学的词语去准确地说明这三种土壤究竟是什么样的。那么,这句话的意义我们可以这么来说:一、唐人已经注意到种茶的土壤问题并且能够分辨土壤的优劣;二、我们现在即使搞不清这三种土壤是什么样的也没关系,我们可以按照现代的农业科技去处理种茶的土壤问题。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是这样来理解这几种土壤的:“从字面上看,‘烂石’显然是指风化比较完全的土壤,也可以说是现在茶区群众所谓的生土,这种土壤,适于茶树生长发育;‘砾壤’是指含砂粒多、黏性小的砂质土壤;至于‘黄土’,可以认为是一种质地黏重、结构差的土壤。”
“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这几个字都认识,但究竟是什么意思,学界居然到现在都没能搞明白!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解,但我看来都不完美,所以读这句话,心中实在是添堵!
“艺”是“种”的意思,这里是指种茶,这没什么异议;植,一般认为是“移植”,问题也不大;关键在这一个“实”字,目前的两种理解完全是两码事,吴觉农《<茶经>述评》、宋一明《<茶经>译注》认为是土壤“紧实”,张芳赐等《<茶经>浅释》、程启坤等《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则认为是“果实”也就是茶籽。
后半句“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较好理解,没什么异议,虽然同样是,不知道怎样种瓜的人也不会明白“法如种瓜”究竟是怎么种法。这里先大概说一下种瓜的方法(我自己是种过瓜的):把土地弄平整,然后挖个小坑,坑里先铺点拌了肥料的松土,然后放几颗瓜的种子,再盖上薄薄一层松土,浇点水,就行了。那么,按《茶经》这里的说法,种茶也象种瓜一样,把瓜籽换为茶籽就是了。
我们再来细说上述两派对这句话的理解。
《<茶经>述评》这样说:“凡是栽种时,不使土壤松实兼备,或是栽种后很少能生长茂盛的,都应按照种瓜法去种茶。一般种植三年,就可采摘。”这样理解,其实问题很多。原文只说到“实”,这里强加为“松实兼备”;原文的“艺”和“植”似有区别,这里都理解为“栽种”;把“法如种瓜”与前面的“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处理为假设关系,这是原文所没有的,照这种假设关系,则种茶不定要“法如种瓜”,只有出现前面两种情况之一时才需要“法如种瓜”,那么,不出现这两种情况的“正常”种法是怎么样,《茶经》反而没有说,这也不合理。按照这种理解,则原文应该是这样:“凡艺而不(松)实(兼备)或植而罕茂(者),(则)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茶经>译注》这样说:“如果用种子播植后不压实土壤,或采用移植的种植方法,很少有生长得茂盛的。应该按照种瓜的方法去种植茶树,三年以后就可以采摘。”这里则把“艺”理解为“用种子播植”,把“植”理解为“移植”,并且把“植而罕茂”断开,让句子的关系更为复杂!照这种理解,则原文应该是这样:“凡艺而不实,(或)植,(则)罕茂,(则)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茶经>浅释》这样说:“大凡种植茶树,若不播子实生,移栽的很少生长得繁茂,如同种瓜。种茶经过三年就可以采摘。”这里也增添了一些混乱,把“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这件事情直接说为“如种瓜”,把“法”字给省掉了。这就是说,种瓜也同样会出现“艺而不实,植而罕茂”的情况。照这种理解,则原文应该是这样:“凡艺而不实,(则)植而罕茂,如种瓜。三岁可采。”这书对“不实”的注解还再添混乱,让人抓狂!它说:“此处‘不实’是指如果不用实生培育,移植的茶树不能结实。”怎么又多出个“不能结实”来了?!
《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这样说:“种茶不用种子而是移栽茶苗,通常长得不太茂盛。种茶的方法象种瓜一样。种后三年即可采茶。”这个是比较通顺了,但同样与原文不合,照这种理解,则原文应该是:“凡艺,不实(而)植,则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附:子澄茶业精品乔木砖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