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当然不是读一遍两遍就可以的。我直到前几天才拿起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中金良年的《孟子译注》通读了一遍,大致把文字意思弄明白,而其中的义理,则是需要反复咀嚼的。翻了一下,我的书堆里还有一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的朱熹《孟子集注》影印本,于是拿出这本,趁热再打一下铁。
有很多段落需要仔细体味,《公孙丑上》中谈“浩然之气”一段就是。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从这段可以体味我们应该怎样“勿忘勿助”以养浩然之气。其中“必有事焉而勿正”一句,金良年的《孟子译注》引焦循《正义》“正之义通于止也”释“正”为“止”,并译为“去做一件事情必须不要中止”。而朱熹《孟子集注》则是这样解释的:“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是也。”可能“不要中止”,是切合于“勿忘”,而“不要预期”,则切合于“勿助长”。反复体味,终觉得以“预期”释“正”为好。然而终是“难言”!勉强言之——没有预期,大致就是“无心”,而无心中终有“心”在,所以“勿忘勿助”,比较圆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