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维码之“惑”

(2012-11-04 19:31:49)
标签:

王鹏飞

日本

二维码

移动互联网

it

O2O购物、电影票、优惠券、会议签到......忽如一夜春风来,二维码突然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二维码逐渐成为新的产业热点,变得越来越热。腾讯当家人马化腾喊出了,未来二维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北京灵动快拍CEO王鹏飞指出,二维码融入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四重概念

二次崛起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和3G网络日益普及,二维码和智能手机的结合,二维码在物流、交通、军事、医疗和商业领域得以广泛应用。”10月31日,北京灵动快拍首席营销官张何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

资料显示,灵动快拍成立于2010年3月,注册资金1322万。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快拍二维码已在超过200家应用商店上架,300多家合作伙伴,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截至2012年9月底,快拍二维码用户规模已突破3200万,每月扫码量超过1.6亿,支付宝、银联支付、腾讯皆是这家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让这家公司迅速成为关注点的关键词就是“二维码”。而所谓的二维码(dimensional barcode就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如今经常可以在一些平面媒体上以及一些公司的宣传广告上看到这些“小方框”。腾讯公关部助理总经理张军111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称,日本和韩国是手机二维码应用最早也是最为普及的国度。在日本市场基于二维码的识读应用上,手机二维码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份额。

据悉,灵动快拍的创始人王鹏飞就是在2008年去日本考察时,受到日本二维码应用的启发后,归国卖掉了自己当时所创公司——天下网的股份,并于2010年成立的灵动快拍。

其实在2006年中国就已出现二维码应用,但由于当时智能机的普及率低、上网资费贵、用户消费使用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二维码并未在中国得到大力的普及。张军称。

    早期识别二维码的工具成本较高,一个扫描枪大约需要数百元至上千元。一般用户没有条件识别,因此在用户端无法普及。”阿里系支付宝相关人员11月1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当初未普及的原因时称。

电商资深人士科通芯城营销总监刘宏蛟同天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二维码的发展取决于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个是3G网络的普及,另一个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日本、韩国3G网络的发展就领先了中国很多年,到2008年底,日本拥有一亿3G用户,3G的渗透率是96%,3.5G的渗透率是35%,移动用户中移动互联网用户所占比重达到了90%。

刘宏蛟进一步认为,“电商尤其是近一年来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商务结合模式)的发展,是二维码发展的很重要促进因素。”

对于时下国内的二维码,易观国际分析师刘鹏11月1日对《华夏时报》记者称,“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发展相对滞后,但是随着各种智能终端渗透率提高,移动电商生态体系逐渐成熟,用户支付习惯逐渐养成,人们发现了二维码这个O2O市场重要的平台、入口和工具,其商业价值逐渐凸显。

庞杂产业链

再次受到关注的二维码其商业价值究竟在哪里?产业链是什么?市场规模又是多大,相信这是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一个话题。

    二维码产业链涉及方面非常之广,基本包括商家,二维码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解码软件开发商(硬件制造商)、识读设备提供商、增值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移动终端提供商以及最终用户,应该说从商家到用户,不仅有二维码相关软、硬件提供商,也会包括很多的增值服务提供商。”刘宏蛟介绍称。

张何进一步分析认为,二维码在产业链上涉及商业信息化(物流管理、质量监控、产品防伪、身份验证)、移动营销(广告互动、广告监测、数据库营销)、移动商务(移动安全、移动支付、电子票务、移动社交、打折优惠)等。“二维码是未来热门行业,2015年二维码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人民币。”

二维码的产业链包括线下的大量的商户、智能终端厂商、软件开发商等。2011年,中国O2O市场规模达562.3亿元;2012年,该规模预计达986.8亿,增长率超75%;2015年该数字有望突破4000亿元。刘鹏分析认为。

不过刘宏蛟认为,二维码的“市场规模很难估算,因为怎么定义这个市场不好讲,目前有数据称整个市场只有5.9个亿,个人认为这是不包括行业应用的,而仅限于目前服务用户端的,如果算是行业应用,市场规模百亿甚至千亿(如果把移动终端设备算进来),因为每个特殊行业解决方案小则几百万,大则几千万。

有市场观点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将成为未来十年最有前景的四大领域,王鹏飞指出,二维码融入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四重概念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二维码作为物联网的一个核心应用。据悉作为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关键应用技术,二维码识别技术在整个物联网的发展中被认为就最好的实现手段。

“二维码本身不具备完全独立的产业,但它们是产业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未来二维码也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在10月份刚刚举行的移动开发者大会上,腾讯CEO马化腾如此表达自己对二维码的看法。

争相布局

虽然对于二维码目前各方认识并不完全统一,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各商业大佬已经在这块领域纷纷有所动作。

《华夏时报》记者从灵动快拍得到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第三季度快拍二维码扫码内容来源排行榜显示前三名依次为:淘宝·支付宝腾讯·微信百度。后面依次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谷歌、1号店、京东商城、乐百氏·脉动、阳澄股份。

支付宝在2011年推出了悦享拍,用户可以在支付宝客户端内看到和使用。”前述支付宝相关人员对本报记者介绍称,悦享拍基于二维码识别+支付技术完成。当用户使用悦享拍拍摄支持支付宝支付的二维码时,可以识别并且完成支付。当商家在互联网、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公交车站等发放含有支付的二维码时(例如麦当劳的优惠券),用户可以用支付宝客户端内悦享拍进行支付。相当于将广告展示与交易支付整合,广告就是收银台。

今年8月23日支付宝还与百货连锁品牌上品折扣达成战略合作,支持消费者以手机支付宝拍摄商品二维码的方式在商场购物。只要有一台安装支付宝客户端的手机,消费者就可以在上品折扣商场随时实现“一拍即付”的便捷购物消费体验。当时这被认为是传统零售商业首实现二维码O2O购物服务。

“搜索框是PC的互联网入口,二维码是移动互联网入口”。腾讯在移动互联领域目前最为成功的产品微信总负责人张小龙对外如此强调称。

而张军对本报记者介绍腾讯在二维码领域的具体动作时称,腾讯最初每个微信用户都拥有自己的二维码名片之后,推出了网页版微信,抛弃传统的pc输入框,无需输入账号密码,通过手机微信的“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完成网页端的登录和绑定浏览器实现传图功能。再到近期推出的微信公众平台,为商家、媒体、明星带来全新的沟通方式,每个公众账号都拥有二维码,用微信扫一扫即可订阅,并同明星互动、阅读最新资讯等。以及将O2O的商业模式和二维码的技术结合的“美食扫优惠”,进一步将二维码融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

今年2月18日,腾讯手机QQ浏览器(Android)3.0版上线,首创二维码扫描功能。让用户可以无需单独安装二维码扫描工具即可识别二维码,即拍即打开网页、即拍即搜索

同时腾讯也开始为二维码业务提供服务。今年7月16日,腾讯公司与灵动快拍公司达成合作,腾讯公司以其手机管家为灵动快拍旗下“快拍二维码”的二维码扫描功能提供安全防护服务,双方联手打造“最安全二维码”服务,成为国内首家为二维码提供安全检测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快拍二维码的用户扫码结果页将进行腾讯手机管家的安全认证

“近两年来,二维码在国内典型的应用场景是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全国实名制火车票。从目前的二维码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三大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都在积极推动二维码的应用普及。”张何对本报记者介绍称,“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百度、360,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二维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普及。”

他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快拍二维码、微信为代表的自动识别软件加速二维码在国内应用和大规模普及,大量企业、媒体、商户提供二维码打通线下到线上的关键入口,二维码应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爆发性增长。对于移动电子商务来说,灵动快拍推出基于二维码的扫码购物模式,已实现了从用户扫码下单、支付、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的整个环节。

二维码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平台化的特点最大的商机在于其典型的O2O模式,特别是二维码作为一个线上的入口,与手机支付相结合,通过手机就能完成支付过程,让O2O成为了一条完整产业链。二维码实际就是O2O中连接线下商家与线上信息的中间平台,随着主流的社交应用,如微信、微博等都附带了二维码扫描的功能,二维码逐渐也成为了线下商家的重要营销工具,线上的互联网厂商和二维码厂商通过帮助企业销售来收取交易佣金。刘鹏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不过他也表示,“总体来看,目前二维码产业的盈利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二维码的作用还仅仅体现在传播信息的工具阶段,预计未来随着O2O的进一步落地,电子商务、小额支付、缴纳水电费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完成,进一步突出其平台的特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