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平乐》的“乐”字读音(作者:高昌)

(2020-06-02 19:57:00)
分类: 我说
      近日读了一些学人关于清平乐中乐字读音的论述,很受教益。我也献上一篇小文就教于方家。今天看,倒数第二段有几句硬话略有唐突,有误伤友人之处,在此谨致歉意。高昌
                                   (原载《中国文化报》2020-06-02)
《清平乐》的“乐”字读音
高  


电视剧《清平乐》播出之后,关于《清平乐》中“乐”字的读音,也引起学人们在《光明日报》等媒体上的一番争议。认为应该读“lè”的有沈文凡、早川太基等先生,认为读“yuè”的有王兆鹏、徐晋如、彭国忠等先生。
此前,我个人所了解到的关于《清平乐》词牌的一些常识是,“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后用作词牌。又名《清平乐令》《最春风》《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还有一说李白曾作《清平乐》,并创制为词牌。《尊前集》载有李白《清平乐》词五首,但有学者认为恐后人伪托,不可信。注意‘乐’字有五种读音,《清平乐》中的‘乐’是乐调名,据意应读‘yuè’。不能读成‘lè’‘yào’‘luò’和‘liáo’。”坦白讲,“乐”字这一读音问题,我此前没有专门研究过,基本是依据前人论断而断。记得《咬文嚼字》杂志一位金编辑曾经考证过《永遇乐》的“乐”字读音。他举出清初万树所编《词律》为例,该书韵目索引是根据词调末字的读音来排序的。最后一个字同为“乐”字的词牌,如果读音不同,则排列的顺序也不一样,《清平乐》的“乐”读“yuè”,《永遇乐》的“乐”读“lè”,各排在不同地方。金编辑提到的例证,这次争议中也有学人提到,作为《清平乐》的“乐”字读音为“yuè”的一条论据。
连续读了各位学人关于这一问题的考证文章,洋洋洒洒,各有妙论,确实大开眼界。读“lè”,则“乐”字本义理解为美满、和乐;读“yuè”,则“乐”字代表曲调体制。诸位先生各以严谨态度和扎实功底来进行学术辨析,并以文献和典籍资料作为读音的立论依据,但双方也没有特别硬的证据否定对方的资料依据,因而也无法令人完全信服地否定对方,无法断言绝对不能读“lè”,或者绝对不能读“yuè”。就现有考证结果来看,“乐”字读音无论是“yuè”还是“lè”,都有典籍资料作为支撑凭证。这些凭证资料有的来自唐代和宋代、有的来自明代和清代,有的来自我国中原地区、有的来自海外,但差别也仅仅是资料来源存在着的年代差异和地域差异而已,时过境迁,我们不能依据唐宋读音,就判定明清不对,也不能依据海外读音,就反证中原读音不对。二者双轨并行,求同存异即可。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字音就经常修订,各版有很大变动。比如“呆板”的“呆”字,过去词典读音是“ai”,现在读音是“dai”,时间相隔仅仅十几年,变化已经如此巨大,何况历史演变中的字音变化了。现在我们找到的资料,多是说唐代读音如何、宋代读音如何、明代和清代读音如何,这当然都可作为文献依据,但也都不是具备排他性的依据。我们怎能说唐代读音就正确,明代和清代读音就错误呢?某字读音会有地域差异,也会有年代变异,发生任何演变都是正常的语言现象。《清平乐》的“乐”字语义完全可以兼二者而一之,可以理解为表示美满、和乐,同时也表示曲调体制。这二者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可以并存的。至于到底应该怎么读,还是按照约定俗成和个人习惯而定。花开花落两由之,可也。
伯乐曾经推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千里马。九方皋三月而返,说在沙丘找到千里马了。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说:“牝而黄。”派人找来这匹马却是“牡而骊”。也就是说,九方皋把马的毛色和性别都说错了。伯乐因此评价说:“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要真正能够认识一件事物,是需要透过现象来发现本质的。关于《清平乐》的“乐”字读音问题,就类似千里马的“色物牝牡”。另外,近来关于古诗词的读音,经常听到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比如“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应该读一声调还是读四声调,就有不同见解。我认为,现代学者据古籍推断出一些字句的古音,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成果,但不可作为当代的审音标准。今天读者读古诗,还是宜以普通话为依据、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语文教学中遇到古今读音不同的韵脚字,可以特别注明押的是古韵即可,而现代阅读,尤其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还是要按照普通话读音为正音。倘若各行其是,各读各音,并坚持以我为据、以我为尺,这就不是在推广传统文化,而是添乱了。
现在关于《清平乐》中“乐”字读音的争辩中,有一种考证思路是明显值得商榷的:即寻找前代读音资料为论据,以其中的年代远近作为正误的标准和取舍的依据。然而汉字的读音是伴随年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正如河水是在不断流动的一样。即使找到一个前代读音的资料,哪怕考证完全靠谱、证据铁板钉钉,也不能断定后代就必须以此读音为准,否则不就是在重复刻舟求剑的老套路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