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江区第六批学年课题:小学中段“趣味小古文”阅读与积累实践研究

(2016-05-04 08:46:49)
分类: 研究方案(第六批)

课题设计(约1500字,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姓名。)

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本课题中“趣味小古文”和“阅读与积累”是两个核心概念,“小学中段”和“实践”是反映本课题特点的两个重要术语,将贯彻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现界定如下:

趣味小古文:趣味小古文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短小、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文言文。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白话文以文言文为语言根基: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的宝库,学好文言文对形成小学生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课题即在趣味小古文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教学模式,为学生积累趣味小古文寻求好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上实现由接受式、被动记忆式学习模式向自主独立创新学习发展,使教师的教学模式向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发展。

阅读与积累:让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通过小学阶段寓教于乐的教学,打消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感,并拥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一定的文言功底,是文言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趣味小古文的教学在实践中研究如何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小古文学习空间,确保学生小古文学习时间,相应增加学生小古文学习数量,探究提高学生小古文学习效益的小古文教学策略,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合趣味小古文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同时构建激励性评价机制,并将研究成果放到教学实践中检验。

本课题研

究的价值

《新课程标准》(修订版)对文言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在具体的教学建议中明显增加背诵篇目,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语言的习惯,并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中段学生学习阅读“趣味小古文”条件成熟,中年级已积累背诵古诗40首以上,具有一定古文熟悉度;就学习意识与习惯而言,大部分学生具有主动背诵和探究古诗文的意识和兴趣。文言文语言精炼简洁,一字传神,寥寥几字便能将意思传达清楚。文言文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学生对一定的文言文的诵读,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篇目,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能训练学生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文言,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多更完整和更原生态地保留在文言之中,要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从小学开始就学一点文言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研究内容与重点

研究学生:

古诗文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历代名篇,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小古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能够吸引小孩子,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古文教学要有趣味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遵循“读是关键”,保护孩子的兴趣是第一位,尽量做到“好玩”。教学目标降低,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方式多样,尽量简单易行。达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学起来轻轻松松,笑起来开开心心。

研究教材:

1. 依托《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精选趣味小古文,为中年级的孩子精心选择材料,力争内容趣味化。

2. 历史类文章、寓言故事类等,这些现代白话文都有相应的文言文,文白对照,相映生辉。

3.结合成语,拓展趣味小古文。绝大部分成语都有文言背景。在指导学生积累成语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寻成语之“源”,学习文言文。

研究重点:

1.激发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有效展示小古文的魅力,彰显小古文学习的意义。

2.构建立体化、多层面、高效益的学习小古文的教学策略。

3.丰富教师的古诗文积淀,丰富教师的学科底蕴和人文涵养。

研究

方法

行动研究法:

以研究促行动,用研究来提高行动的效率,使研究和行动融为一体。对教师行动、学生学习“趣味小古文”情况进行跟踪研究,找出适合课题研究的新途径并及时调整。

文献研究法:

查找文献,了解同一领域研究现状,借助多元链接,构建拓展学生小古文学习空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借鉴。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搜集、分析、整理与撰写,总结、提炼出“小古文”教学实践方面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案例,从教学实践案例中寻觅并形成规律,使之形成系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