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迎风向前

(2023-10-26 23:27:39)
分类: 人在旅途--且行且吟!

迎风向前


不高的个子,微弯的脊背,上尖下方的“瘪”脑袋,加上略显臃肿的身材,远远看去,他像一颗摇晃的小土豆,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辨认出来。他叫迎风,一位年过四十的“中年大叔”。

       迎风说,迎风这两个字并非他的真名,只是在千里之外的湖北老家,才有人这样称呼他。要追溯这个名字的来源,还得翻出30多年前的老黄历。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夕阳下,大树像被笼上了一层金纱。两个身披霞光的男孩,在长满茅草的田埂上追逐。村里的老支书贺爹,看见这俩泥蛋似的小孩迎面跑来,随口说道:“俩小子,太阳都落西了,还不赶紧回呀!”小个子男孩随口吟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哟!”老书记吃了一惊,“满堂不愧是当老师的,儿子这么小就会背诗呢!你俩叫啥名?”“峻峰!”“岩峰!”老书记听后,呵呵一乐:“一个见风长,一个迎风长,满堂老师还真是会起名字哩!”这是一个偏远乡村,人们的普通话都不标准,当这件事传出去后,周围的人也就习惯地叫他俩“见风”、“迎风”。

       迎风小时候,正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分单干”。作为贫农成份且子女众多的家庭的第三代,迎风家境异常窘迫。小小年纪的他,已早早地学会了放牛、插秧和种菜。在迎风的记忆中,他经常念叨的尴尬事,是每年开学时家里总交不起区区35块的学费。迎风记得,他读一年级时的作业本竟然是拿一个鸡蛋换来的。这些艰苦的岁月,在我听来恍如隔世,但迎风说,他当时并未觉得苦,而是非常珍惜这难得的上学机会,他说无论有多难,他都能坚持下去。

迎风12岁的时候,上了初中,而他的父母都“下海”去南方打工,因此迎风成了村里的第一批“留守儿童”。中学离迎风家有10多公里,于是迎风在初一就开始了住校生活。老师邀请迎风在新生开学典礼上作为新生代表发言,迎风非常重视,写了一份精彩的演讲稿,老师看了也相当满意。在上台前一天,老师要他到办公室试讲,迎风满怀信心地将稿件读了一遍,不想得到老师的评价却是:“方言太浓、吐字不清”、“嘴里像含了一个萝卜!”后来,稿件被镇上一位普通话标准的女生代读了。迎风受了打击,有些自卑,不过他很快就调整了自己,咬咬牙说:“我写作文还是不错的,我要好好练习普通话,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学好!”

上高中时,课业繁重。迎风每天5点半就起床,一直学习到晚上10点。当别的同学都睡着了的时候,他还会打开录音机听一段英语。楼道里,蛐蛐的声音清晰的传来,迎风出去洗了把脸,趁机把蛐蛐都赶走了,回到宿舍继续学习。

19999月,迎风如愿地考上了一所“211”重点大学。顿时,迎风成了村中十里八乡的新闻人物,村民们拉着自家孩子到迎风家,要他传授一下学习经验。迎风很谦虚,他重复地说着:“学习,就是要不怕苦,只要坚持,一定能学好!”

毕业后,迎风的第一份工作并不如意。在60多名校招生中,他的矜持与内向,让他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他先后被派驻内蒙、河北、天津等地工作。迎风说,工作的前十年,他像一棵浮萍,在北方的各个角落里四处漂泊。我问他,在陌生的城市与陌生的人打交道,难吗?他说,难,也不难!其实这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你自己足够努力、足够真诚,不断从工作中提升能力,困难就不会一直是困难。“生活像一场马拉松,即使是逆风起跑,即使是半程落后,但只要你坚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胜利到达终点。”

我觉得迎风这些年真的挺不容易的,也对迎风充满了敬意。从迎风身上,我总是能找到学习的动力与生活的信心。

对了,忘了介绍,迎风是我爸爸。他现在在上海,是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经理。我们在一起,是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人共同努力,迎风向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日常生活偶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