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有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其中四祖寺、五祖寺是黄梅境内的一大圣景。特别是五祖寺,每年日本、南韩的友人都要派人来朝圣。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亨三年(672
年)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大陆旅游信息网有云:"...弘忍所倡导的新禅风影响深远,波及东南亚和日本,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的参谒者至今不衰,且有与日俱增之势。......"可见一斑。如果你没到四祖、五祖寺一游那可真是有点遗憾哦!哦!有被誉为中华古梅“寿星”的蔡山镇晋梅,有震惊中外,距今6000年“东方第一龙”之称的濯港镇焦墩卵石摆塑龙,甚称中华民族“龙”的摇蓝,还有那令游客心怡神移的避暑胜地挪步园等;黄梅是黄梅戏故乡,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形成明末清初,后从安微省宿松、华阳河流向安微和江西省等地,经当地艺人在剧目、声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创新,使黄梅戏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有“戏剧之乡”此称。还有“楹联之乡”之称,著名土特产有糯米堆花酒、黄梅挑花、紫云茶等。
西池望月
县志载:“西池在县治西街月桥的南面,相传池水有光,晚上明亮如月,朔望亦然”。西街月桥,即现教育委员会与商业大楼之间桥,如今是寸土寸金的月桥地段上已人见缝针地在桥上建起了商业门店。只有深入桥下,方能见到潺潺流水。很显然,现在的西池塘在月桥以北,而不是在月桥以南,这里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西池就是黄梅县十景之一的西池望月的彼西池呢?另一则资料中,对西池地理位置作如下记载:南宋参军鲍照墓,在县城西半里许,古西池西岸。今为县土肥站屋旁“。由此可见古西池在鲍照墓之东,亦即县人大、县科委所在地。由以上两个资料,不难看出,古西池不是今日人们称呼的西池塘。我们只能推测,当年那个能发光,明亮如月,不论初一、十五都是这样的古西池,由于泥沙的淤积,人为的建房填士已不复存在了。而当年自身能发光的物质,如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夜光表的指针,刻度等物质。今日的西池,已是三面房屋环绕,一面毗邻大街。池边,绿树成荫,花草丛生,为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临池搭建的商业小棚均已拆除,让人们在闲时,漫步西池边时,有一汪碧水,清静人们的耳目,有二三垂钓者,在池边静静地守候浮子的动静,给快节奏的城镇带来几分闲适。入夜,万家灯火,把西池照亮。池畔,三三两两的散步者欣赏着西池的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西池,曾于上个世纪被人为的填去了一半,那时从酒厂这边马路插过去,可从环城路踏小路而达水产公司院内。一二十年工夫,这一半西池就变成了陆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爱护我们的水面很有必要。
岳飞后代与杨梅岭
清朝黄梅诗人梅雨村有《竹枝词》一首云:“岳家军较撼山难,忠骨浔江倏已去。孤家杨柳向月上,石遥卧匡山”。这首诗咏叹的是爱国将领岳飞四子岳震、岳霆墓在黄梅县,其先世多葬于当阳之事(此墓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岳飞遭秦桧之害后,其亲属也受株连。岳氏兄弟在父亲岳飞奉命随张浚讨李成于黄梅,岳震曾随父驻黄梅大河铺。在岳震、岳霆选择避难地址时,他们很快形成了一个决定,到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并选择苦竹乡养马岭(杨梅岭)这块地方。岳震隐居杨梅岭,妻陈氏,生六子,即岳绾、岳瓒,岳比、岳琚、岳璇。孝宗皇帝给岳飞昭雪冤案后,命岳震为官朝奉大夫,提举江西东路常平盐茶公事,复赠缉忠侯。宁宗皇帝赠其武郎。岳霆妻氏,生三子,即岳璁、岳与、岳琨、岳霆死后,谕葬杨梅岭老树坡。又念八,其三子万山,由黄梅迁居广济,(现今武穴市)后裔居泰东乡六石里坂入卢家河一带。为什么岳震熟悉黄梅大河镇杨梅岭呢?其实那时的杨梅岭的名字叫“五郎关”,因岳飞后奉诏进军洪州,留岳震把守五郎关。有了这一段经历,岳震才对杨梅岭有了认识,杨梅岭又称“养马岭”,也许是岳震把守五郎关时,在此山上命人放马。黄梅县大河镇岳窑一带姓岳,县城岳湾岳姓均为岳飞后代,其根椐也在这里。岳家拳在黄梅流传,也源于此。因而黄梅成为“武术之乡”。
不同凡响的蔡山
在黄梅县城西南35公里处,有一座孤峰-蔡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蔡山之闻名,不在其高,亦不在其有仙,而在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舆地纪胜》称,蔡山,在黄梅县。《禹贡》称:九江纳锡大龟,孔氏云:龟山九江水中,蔡龟也。故以名其山。孔夫子对蔡山作了权威性的解释。这里的九江,仍指蔡山这一段长江。历史上,蔡山在长江之中,山上建有“江心寺”李白游江心寺,题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诗刻于蔡山山石之上。东晋支遁和尚在寺前植白梅一株,梅开二度,至今仍存。在全国,此梅为梅中寿星,居第二位。山的西北部,崖石壁立。过去有浪泊石洞、望江石狮、敲锣石、船缆石等古迹,文革中遭破坏。现仅存鲤鱼化石、义门齐国夫人墓。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浔阳这个名称,以前的浔阳,不在九江市,而在黄梅县,说具体一点,在蔡山。《辞海》称:秦置衡山郡,辖地在今河南信阳、湖北黄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黄梅属衡山郡,而衡山郡的驻地在邾城,(今湖北新州邾城)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邾城属南郡,秦未英布率骊山刑徒起义,在蔡山筑九江城(今蔡山镇聂福俊村梅城上墩)。汉初,黄梅县境属淮南国,在黄梅县境置浔阳县,此为黄梅县之始。《元和郡县志》:九江故城在黄梅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英布所筑,英布被封为九江王,东汉时、浔阳又划归庐江郡,后三国时期,浔阳归吴地,吴设荆、杨、交三州,浔阳属杨州蕲春郡。此地为都护要津,是东吴屯兵屯田的重地。吕蒙、黄盖、诸葛恪均先后在此驻领。晋武帝太康元年津阳改属武昌郡,惠帝永兴元年,分设浔阳郡,成帝又于浔阳侨立松滋郡。所谓侨立,借地为郡政府驻地,东帝元帝时,五湖乱晋,晋室南迁,此地汉族遗民纷纷南逃,河南新蔡郡人,流寓浔阳地,晋元帝于此置新蔡郡,晋孝太武元时,于九江英布旧城又立南新蔡郡。可见,蔡山在历史上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还是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市政府)所在地,南新蔡郡领县蕲阳、苞信意为新蔡郡下设两个县,一个叫蕲阳县,一个叫苞信县。后黄梅改永兴县。隋开皇初年改永新县为新蔡县,开皇十八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从公元204年到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期间长达近三百年的辉煌历史,于今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如今蔡山交通方便,京九铁路贯穿而过,孔-武省级公路亦贯穿全境,长江黄金水道亦为到蔡山提供水上方便。江心寺修复一新,由李白在蔡山泼墨形成的泼墨石的典玫而命名的蔡山诗社,其诗刊就以“泼墨”命名。发展蔡山镇的旅游文化事业,已是今日蔡山镇党委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工作之一。
汪静峰与挪步园
挪步园座落在县城北部,距县城北部30公里,海拨900米,最高处1200多米,与庐山隔江相望.常年气侯宜人,竹叶长青,水秀山奇,是一个避暑的极好去处。谈到挪步园,必提及明朝官员汪可受。汪可受(1559-1620)字以虚,号以峰,黄梅独山汪革人,万历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初任淅江金华令。旋升礼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山西提学副使,江西右参政,山东霸州兵备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大同巡抚,兵部侍郎等职。总督蓟、辽宁、保定等处,部署抵倭的侵略。已未年因病重辞职,承蒙皇上的恩准,他告老还乡养天年。汪可受执政40年,政绩显著,声誉很高,出守吉州,创建了白鹭书院,任霸州兵备道期间,与总河李化龙共同协作理事,历任4年,生活万分艰苦,手中无半点积蓄,在陕西任职期间,为修建关东书院,捐献傣禄,置办学田:任大同巡抚时,正当卜失兔向朝廷求婚和求册封,问题没有解决,而局势又非常紧张时,可受想尽了一切办法跟他搞好了关系,致使西方边疆因此而得到稳定。神宗为此旌其为“天下清廉第一”。公元1619年,他回原籍黄梅,到紫云山建步园,并垦有许多茶山茶地,以供休息,自号三罄居士。他还为挪步园题写了“灭我挪步园者亡,子孙亦亡:兴我挪步园昌,挪步园昌,子孙亦昌”的名联。公元1620年深冬,汪静峰在挪步园病逝,享年六十一年,诏赠兵部尚书,谕葬于张林镇茅栗山。山村村民为颂杨他功绩,在挪步园内建有可受祠,(后改巢云寺),内存有可受塑像,以为纪念。
闲话多云山
黄梅多云山是一个最好的旅游景点,多云山距黄梅县城北9公里,海拨421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山顶常有云气上升,天旱时,邑人则以多云山云气上升为天雨的象征,群众称它是自然的气象站。旧县志载:“樵子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邑人相传:多云山上,日夜歌声不断,只听歌声,不见人影,疑是樵仙在歌唱。“云中樵斧声,偶杂樵夫语。”“白云无定时,青山自千古!”吸引历代骚人墨客留连吟诵。正因为如此,过去历届县政府,每次组织人编纂黄梅县志时,不管是那个时期的版本,都把“多云山樵唱”列为黄梅十景之一。多云山自然风光美丽,可供游人欣赏。背靠紫云老祖寺,左有东山五祖寺,右有西山老祖寺,龙坪、小溪两面条河流盘绕其间,大有“玉带双瓢”之雄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壮丽历史的诗篇,足以启迪后人,教育后人。多云山,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禅师道场,梁武帝时,菩提流支同菩提达摩一道来中国讲学译经,到黄梅建菩提寺,(今黄梅县苦竹乡七里畈董城内)后又卓汤于多云山。时人为了纪念这位佛教祖师,在多云山修建多云庵和塔一座,多云庵毁于兵灾,塔尚存。后人又在多云庵旧址重新扩建,改名为广福寺。广福寺这边风景独好,你看:龙潭晴天雪,鹿苑钟鸣下界雷。黄梅历代学者,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广福寺设馆授徒,成为名符其实的“儒佛一家”。清未进士於甘侯致仕归来,就在广福寺执教多年,他的学生遍天下,成达德才,彬彬辈出,桃李争芳。唐未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之墓在多云山南麓。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多云山为大本营,起义军驻扎在横山大路一线。三月,黄梅一战,起义军牺牲五万多人,王仙芝率部向英山、宿松方向撤退,走到古角回施岭,不幸被俘。王仙芝被俘后,曾元裕为了向唐统治者邀功请偿,将王仙芝首级送往长安,其身埋在多云山南麓多云庵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黄梅东乡赤塘农民於天宝,集众三百人上多云山广福寺、竖起大旗(竖旗有旗石尚在)提出“劫富济贫、扫清灭倭”的口号。举行反压迫,求生存的斗争,於天宝在一次突围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后在站笼中被活活地折磨而死
多云山与菩提流支塔
多云山位于黄梅县城东北十五里,山顶常有云雾气,天干时,人们常以云天为天雨的的象征,故名。山上有一古刹名广福寺,三面群山怀抱,面对一山谷口,寺前约有一百余亩自东向西倾的开扩地,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旧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译经藏,建道场日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于此,菩提流支塔在广福寺东侧一百米处,圆顶石拱,两扇合关石门,关闭灵活自如,内空面积约有五个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据“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哉来阐教中土,卓汤于此,讲经说法,注经诸经,独传千年有余。菩提流支塔则证实了东汉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时从天竺来到中国的千岁宝掌、达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确曾卓锡黄梅,并最后圆周寂在多云山广福寺,遗体安葬在石塔中。
广福寺前一百米合谷处有一土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的葬身之墓地,寺背后的多云山上是清代末年於天宝起义的石砌要塞城,至今断垣残壁可见,夹旗石城门尚在。古称黄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则至今仍为村民摇指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