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热爱黄梅戏
热爱黄梅戏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3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北黄梅旅游胜地

(2008-10-13 08:21:33)
标签:

杂谈

                  湖北黄梅旅游胜地

 黄梅县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有闻名中外的佛教圣地,其中四祖寺、五祖寺是黄梅境内的一大圣景。特别是五祖寺,每年日本、南韩的友人都要派人来朝圣。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亨三年(672 年)创建,位于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大陆旅游信息网有云:"...弘忍所倡导的新禅风影响深远,波及东南亚和日本,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的参谒者至今不衰,且有与日俱增之势。......"可见一斑。如果你没到四祖、五祖寺一游那可真是有点遗憾哦!哦!有被誉为中华古梅“寿星”的蔡山镇晋梅,有震惊中外,距今6000年“东方第一龙”之称的濯港镇焦墩卵石摆塑龙,甚称中华民族“龙”的摇蓝,还有那令游客心怡神移的避暑胜地挪步园等;黄梅是黄梅戏故乡,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形成明末清初,后从安微省宿松、华阳河流向安微和江西省等地,经当地艺人在剧目、声腔、表演、舞台美术等方面的创新,使黄梅戏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有“戏剧之乡”此称。还有“楹联之乡”之称,著名土特产有糯米堆花酒、黄梅挑花、紫云茶等。
   
                                               西池望月
  县志载:“西池在县治西街月桥的南面,相传池水有光,晚上明亮如月,朔望亦然”。西街月桥,即现教育委员会与商业大楼之间桥,如今是寸土寸金的月桥地段上已人见缝针地在桥上建起了商业门店。只有深入桥下,方能见到潺潺流水。很显然,现在的西池塘在月桥以北,而不是在月桥以南,这里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此西池就是黄梅县十景之一的西池望月的彼西池呢?另一则资料中,对西池地理位置作如下记载:南宋参军鲍照墓,在县城西半里许,古西池西岸。今为县土肥站屋旁“。由此可见古西池在鲍照墓之东,亦即县人大、县科委所在地。由以上两个资料,不难看出,古西池不是今日人们称呼的西池塘。我们只能推测,当年那个能发光,明亮如月,不论初一、十五都是这样的古西池,由于泥沙的淤积,人为的建房填士已不复存在了。而当年自身能发光的物质,如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夜光表的指针,刻度等物质。今日的西池,已是三面房屋环绕,一面毗邻大街。池边,绿树成荫,花草丛生,为了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临池搭建的商业小棚均已拆除,让人们在闲时,漫步西池边时,有一汪碧水,清静人们的耳目,有二三垂钓者,在池边静静地守候浮子的动静,给快节奏的城镇带来几分闲适。入夜,万家灯火,把西池照亮。池畔,三三两两的散步者欣赏着西池的夜色,别有一番情趣。现在的西池,曾于上个世纪被人为的填去了一半,那时从酒厂这边马路插过去,可从环城路踏小路而达水产公司院内。一二十年工夫,这一半西池就变成了陆地。在城市化进程中,爱护我们的水面很有必要。

                                     岳飞后代与杨梅岭
  清朝黄梅诗人梅雨村有《竹枝词》一首云:“岳家军较撼山难,忠骨浔江倏已去。孤家杨柳向月上,石遥卧匡山”。这首诗咏叹的是爱国将领岳飞四子岳震、岳霆墓在黄梅县,其先世多葬于当阳之事(此墓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岳飞遭秦桧之害后,其亲属也受株连。岳氏兄弟在父亲岳飞奉命随张浚讨李成于黄梅,岳震曾随父驻黄梅大河铺。在岳震、岳霆选择避难地址时,他们很快形成了一个决定,到鄂皖赣三省交界的黄梅县,并选择苦竹乡养马岭(杨梅岭)这块地方。岳震隐居杨梅岭,妻陈氏,生六子,即岳绾、岳瓒,岳比、岳琚、岳璇。孝宗皇帝给岳飞昭雪冤案后,命岳震为官朝奉大夫,提举江西东路常平盐茶公事,复赠缉忠侯。宁宗皇帝赠其武郎。岳霆妻氏,生三子,即岳璁、岳与、岳琨、岳霆死后,谕葬杨梅岭老树坡。又念八,其三子万山,由黄梅迁居广济,(现今武穴市)后裔居泰东乡六石里坂入卢家河一带。为什么岳震熟悉黄梅大河镇杨梅岭呢?其实那时的杨梅岭的名字叫“五郎关”,因岳飞后奉诏进军洪州,留岳震把守五郎关。有了这一段经历,岳震才对杨梅岭有了认识,杨梅岭又称“养马岭”,也许是岳震把守五郎关时,在此山上命人放马。黄梅县大河镇岳窑一带姓岳,县城岳湾岳姓均为岳飞后代,其根椐也在这里。岳家拳在黄梅流传,也源于此。因而黄梅成为“武术之乡”。 

                                          不同凡响的蔡山
   在黄梅县城西南35公里处,有一座孤峰-蔡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蔡山之闻名,不在其高,亦不在其有仙,而在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舆地纪胜》称,蔡山,在黄梅县。《禹贡》称:九江纳锡大龟,孔氏云:龟山九江水中,蔡龟也。故以名其山。孔夫子对蔡山作了权威性的解释。这里的九江,仍指蔡山这一段长江。历史上,蔡山在长江之中,山上建有“江心寺”李白游江心寺,题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此诗刻于蔡山山石之上。东晋支遁和尚在寺前植白梅一株,梅开二度,至今仍存。在全国,此梅为梅中寿星,居第二位。山的西北部,崖石壁立。过去有浪泊石洞、望江石狮、敲锣石、船缆石等古迹,文革中遭破坏。现仅存鲤鱼化石、义门齐国夫人墓。本文着重介绍的是浔阳这个名称,以前的浔阳,不在九江市,而在黄梅县,说具体一点,在蔡山。《辞海》称:秦置衡山郡,辖地在今河南信阳、湖北黄安黄冈以东,安徽霍山怀宁以西,南至长江,北至淮河地区。黄梅属衡山郡,而衡山郡的驻地在邾城,(今湖北新州邾城)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邾城属南郡,秦未英布率骊山刑徒起义,在蔡山筑九江城(今蔡山镇聂福俊村梅城上墩)。汉初,黄梅县境属淮南国,在黄梅县境置浔阳县,此为黄梅县之始。《元和郡县志》:九江故城在黄梅县西南七十里,汉九江王英布所筑,英布被封为九江王,东汉时、浔阳又划归庐江郡,后三国时期,浔阳归吴地,吴设荆、杨、交三州,浔阳属杨州蕲春郡。此地为都护要津,是东吴屯兵屯田的重地。吕蒙、黄盖、诸葛恪均先后在此驻领。晋武帝太康元年津阳改属武昌郡,惠帝永兴元年,分设浔阳郡,成帝又于浔阳侨立松滋郡。所谓侨立,借地为郡政府驻地,东帝元帝时,五湖乱晋,晋室南迁,此地汉族遗民纷纷南逃,河南新蔡郡人,流寓浔阳地,晋元帝于此置新蔡郡,晋孝太武元时,于九江英布旧城又立南新蔡郡。可见,蔡山在历史上不仅是县城所在地,还是郡(相当于现在的地、市政府)所在地,南新蔡郡领县蕲阳、苞信意为新蔡郡下设两个县,一个叫蕲阳县,一个叫苞信县。后黄梅改永兴县。隋开皇初年改永新县为新蔡县,开皇十八年改新蔡县为黄梅县,从公元204年到隋开皇十八年(即公元598)期间长达近三百年的辉煌历史,于今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淹没。如今蔡山交通方便,京九铁路贯穿而过,孔-武省级公路亦贯穿全境,长江黄金水道亦为到蔡山提供水上方便。江心寺修复一新,由李白在蔡山泼墨形成的泼墨石的典玫而命名的蔡山诗社,其诗刊就以“泼墨”命名。发展蔡山镇的旅游文化事业,已是今日蔡山镇党委政府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工作之一。 

                                       汪静峰与挪步园
  挪步园座落在县城北部,距县城北部30公里,海拨900米,最高处1200多米,与庐山隔江相望.常年气侯宜人,竹叶长青,水秀山奇,是一个避暑的极好去处。谈到挪步园,必提及明朝官员汪可受。汪可受(1559-1620)字以虚,号以峰,黄梅独山汪革人,万历七年中举,次年中进士,初任淅江金华令。旋升礼部主事,后历任员外郎、郎中,江西吉安知府,山西提学副使,江西右参政,山东霸州兵备道,山东按察使,顺天府尹,大同巡抚,兵部侍郎等职。总督蓟、辽宁、保定等处,部署抵倭的侵略。已未年因病重辞职,承蒙皇上的恩准,他告老还乡养天年。汪可受执政40年,政绩显著,声誉很高,出守吉州,创建了白鹭书院,任霸州兵备道期间,与总河李化龙共同协作理事,历任4年,生活万分艰苦,手中无半点积蓄,在陕西任职期间,为修建关东书院,捐献傣禄,置办学田:任大同巡抚时,正当卜失兔向朝廷求婚和求册封,问题没有解决,而局势又非常紧张时,可受想尽了一切办法跟他搞好了关系,致使西方边疆因此而得到稳定。神宗为此旌其为“天下清廉第一”。公元1619年,他回原籍黄梅,到紫云山建步园,并垦有许多茶山茶地,以供休息,自号三罄居士。他还为挪步园题写了“灭我挪步园者亡,子孙亦亡:兴我挪步园昌,挪步园昌,子孙亦昌”的名联。公元1620年深冬,汪静峰在挪步园病逝,享年六十一年,诏赠兵部尚书,谕葬于张林镇茅栗山。山村村民为颂杨他功绩,在挪步园内建有可受祠,(后改巢云寺),内存有可受塑像,以为纪念。 

                                      闲话多云山
  黄梅多云山是一个最好的旅游景点,多云山距黄梅县城北9公里,海拨421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山顶常有云气上升,天旱时,邑人则以多云山云气上升为天雨的象征,群众称它是自然的气象站。旧县志载:“樵子放歌,响应山谷,有似属和之者。”邑人相传:多云山上,日夜歌声不断,只听歌声,不见人影,疑是樵仙在歌唱。“云中樵斧声,偶杂樵夫语。”“白云无定时,青山自千古!”吸引历代骚人墨客留连吟诵。正因为如此,过去历届县政府,每次组织人编纂黄梅县志时,不管是那个时期的版本,都把“多云山樵唱”列为黄梅十景之一。多云山自然风光美丽,可供游人欣赏。背靠紫云老祖寺,左有东山五祖寺,右有西山老祖寺,龙坪、小溪两面条河流盘绕其间,大有“玉带双瓢”之雄姿,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壮丽历史的诗篇,足以启迪后人,教育后人。多云山,印度高僧菩提流支禅师道场,梁武帝时,菩提流支同菩提达摩一道来中国讲学译经,到黄梅建菩提寺,(今黄梅县苦竹乡七里畈董城内)后又卓汤于多云山。时人为了纪念这位佛教祖师,在多云山修建多云庵和塔一座,多云庵毁于兵灾,塔尚存。后人又在多云庵旧址重新扩建,改名为广福寺。广福寺这边风景独好,你看:龙潭晴天雪,鹿苑钟鸣下界雷。黄梅历代学者,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广福寺设馆授徒,成为名符其实的“儒佛一家”。清未进士於甘侯致仕归来,就在广福寺执教多年,他的学生遍天下,成达德才,彬彬辈出,桃李争芳。唐未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之墓在多云山南麓。唐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以多云山为大本营,起义军驻扎在横山大路一线。三月,黄梅一战,起义军牺牲五万多人,王仙芝率部向英山、宿松方向撤退,走到古角回施岭,不幸被俘。王仙芝被俘后,曾元裕为了向唐统治者邀功请偿,将王仙芝首级送往长安,其身埋在多云山南麓多云庵前。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黄梅东乡赤塘农民於天宝,集众三百人上多云山广福寺、竖起大旗(竖旗有旗石尚在)提出“劫富济贫、扫清灭倭”的口号。举行反压迫,求生存的斗争,於天宝在一次突围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后在站笼中被活活地折磨而死

                                多云山与菩提流支塔
  多云山位于黄梅县城东北十五里,山顶常有云雾气,天干时,人们常以云天为天雨的的象征,故名。山上有一古刹名广福寺,三面群山怀抱,面对一山谷口,寺前约有一百余亩自东向西倾的开扩地,形如燕窝,俗称燕窝地。<旧志>载“流支禅师,中印度人,梁武帝时与达摩同来,译经藏,建道场日菩提。后寂于多云山,其塔在于此,菩提流支塔在广福寺东侧一百米处,圆顶石拱,两扇合关石门,关闭灵活自如,内空面积约有五个平方米,是一个典型的古代墓塔。根据“临济正宗三十二世天峰真性和尚之塔”碑文中载:“夫多云一山,乃菩提流支自西哉来阐教中土,卓汤于此,讲经说法,注经诸经,独传千年有余。菩提流支塔则证实了东汉末年和南朝梁武帝时从天竺来到中国的千岁宝掌、达摩三大名僧中的菩提流支的确曾卓锡黄梅,并最后圆周寂在多云山广福寺,遗体安葬在石塔中。
  广福寺前一百米合谷处有一土坡,是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的葬身之墓地,寺背后的多云山上是清代末年於天宝起义的石砌要塞城,至今断垣残壁可见,夹旗石城门尚在。古称黄梅十景之一的多云樵唱“则至今仍为村民摇指自诗。


                                       弘忍与新开
  黄梅县地图上,有一个美丽的乡镇-新开镇。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滨临长江,文化底蕴深厚。勤劳的新开人民。以自己的智慧为黄梅的艺术奇葩---黄梅挑花,黄梅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提起新开镇名字的由来,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黄梅五祖寺祖师弘忍母亲在弘忍小时侯六七岁时,即带他到各处乞讨或拾荒。弘忍到了七岁还是个哑巴,不能开口讲话,这一年,他们到了新开这块地方(以前为个地方不叫新开)拾麦,此时正是夏天,天气炎热,田畈遍地是农夫们割好的麦捆,正等着农夫们挑回村中。弘忍母亲此时正值年轻,再加上她善良、美丽,每到一处,难免有许多男人的目光在她身上逗留。这天,弘忍与母亲弯腰低头拾麦,几个农夫互相打趣:谁能有本事与这位美丽女人搭上腔,就算谁有本事,一农夫手拍胸脯说:“这有何难,我自有办法!”说罢即到弘忍母亲面前,他采取迂回作战方式,从孩子身上开始进攻,他对弘忍道“这孩子,只要你叫我一声爹,我就把担麦子送给你!”一直未能开口讲话的弘忍,脑子十分聪明,他知道此人所说的话,是黄鼠狼给鸡年----不怀好意,他愤怒异常,脸憋得通红,并石破天惊一语惊人----让我叫你爹,妄想!今后你们统统叫我叫爹还差不多!。农夫没占到便宜,垂头丧气走开了。弘忍母亲惊喜得流下了高兴且欣慰的热泪,孩子终于开口了。于是,这块地方随着弘忍成为佛教禅宗五祖之后而闻名,为了纪念他在这个地方开口讲话,于是人们管这个地方为新开口了,后来“口”字渐渐取消了,只留下“新开”二字。 

                                     苏东坡与黄梅五祖寺
  宋朝大中祥符8年至宝元2年(公元1015-1039),五祖寺住持师戒禅师,他是陕右(今陕西)人,弘忍大师第十代嗣孙,他眼瞎一只,少年出家,走访名师,于北宋大中祥符8年来黄梅五祖寺住山,他在住山期间,重振祖庭,僧侣多达800人。苏东坡谪官黄州以后,常来黄梅五祖寺礼佛,并曾在师戒墓塔建了一座亭子,与文朋诗友组织文学团体,评论诗文,后来把这座亭子命名为东坡亭,苏东坡的《游五祖寺》至今脍炙人口。诗云:“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 一日,苏东坡沿圣母殿西行,来到讲经台右侧的山间旁,见这里是五祖寺“法泉”水源处,历代五祖寺僧人饮水,都由此架竹简引进。“法泉”水晶莹透亮。水落寺右溪潭,声响如琴,苏东坡来到潭边,掬起一棒水渴了,顿觉神清气爽,劳顿全消,他立即命随从拿来如巨笔,在溪潭壁上,题写了“流响”二字,字迹丰腴端庄。后人依照东坡的手法进行石刻,使东坡“流响”成为五祖寺一景。 

                                              东山白莲
  东山白莲,位列黄梅十景第一,历来受到游人的青昵?也是文人墨客诵吟的对象。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自古以来,中国人爱莲,“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句来自名作《爱莲说》一般而言,莲花荷藕,产自平湖区,夏秋之季,十里荷香,美不胜收,但并不神奇,东山白莲,则开于海拨670米的白莲峰上,相传五祖大师亲手种植,这就不仅奇了而且神了。白莲池为石条垒成,东西长17米,南北宽15米,唐代诗人裴度有《咏东山白莲》诗云:“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间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不见人,白莲花向半天开。” 可惜这样的一处著名风景,明代兵灾以后,莲池淤积,美景不再出现。 1978年,县广播站(现电视广播局)在白莲峰中转站,工人在白莲池内掘井取土,偶然于土中发现古莲籽数颗,他们将莲籽破壳放入池内,第二年便生出几片小莲叶,经过数年发育生长,现已莲叶满池。但是,莲叶满地与莲花开放还有一个过程,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里有几个不可知的因素,一是历来莲籽是处于自然水和自然气温变化情况下长出莲叶,开出莲花的。而这一回则是人工将莲籽破壳,放入池中的,白莲池海拨高,与寻常平原湖区温差相隔5度左右,因此,对于白莲开花只能是试目以待。二是莲的品种也许地有别于平原湖区的莲种。元代诗人赵国宝〈白莲峰〉诗云:“绝顶峰高千仞危,白莲花发白莲池。名从妙法经中贵,种向匡山社里移。色与月争深夜照,香顺风自半天吹。要知五祖庄严意,刻玉峰为万万枝。”由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此莲曾于元代或元代以前曾移种到匡庐即山某学术研究团体所在地。白莲,洁白如玉,白壁无阆,曾几何时,白莲池内碧绿的何叶在清洌的池水中生机盎然,而洁白如雪的莲花,在绿何的映衬下,更显得,风姿绰约,,如明珠般璀灿夺目,随着阵阵山风送来的扑面清香,更便使人神清气爽,以觉身在神仙境界之中。我们期待着这样的美景重现在人们的面前。 

                                          西 山 碧 玉
  西山碧玉,黄梅十景之一。位于县西25公里处的西山,即四祖寺所在地,有诗为证:“破额山前碧玉流,一瓢高挂乱石头。秋风江左悲禾黍,何此骚人芯愁。” 西山碧玉之所以名声显赫,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唐代的二位大家:柳宗元、柳公权。这二柳,一为唐代大书法家,柳宗元诗云:“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澜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平花不自由。”柳公权闻此佳句,也来黄梅西山,他大笔一挥“碧玉流”三个斗大的楷书石刻,价值连城,这三字石刻于灵润桥下流泉中的巨石之上,至今流水潺潺,每当雨后,山溪水涨,这三个字就在清清的泉水的流淌中若隐若现,妙不可言。文人对旅游景点的颂扬,往往使景点名声大噪,苏州寒山寺因为张健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名播海内外、庐山的香炉峰便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而驰名九州;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诗,也邦了庐山的大忙。当代作家余秋雨到他妻子的故乡安徽天柱山一游,写了一篇散文,于是天柱山旅游门票收入大增。自从本焕大师捐巨资将四祖寺修复一新后,四祖寺游香客一年一年地递增,县委、县政府及宗教局多次组织各项活动,也促进四祖寺旅游行业的发展,县文化局、县博物馆对四祖寺的文物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做出了许多保护、维护工作。与西山碧玉密切关系的灵润桥,桥长约15米,跨度约8米,桥上建有五间殿宇式的长廊,桥壁自然形成三叠,第一叠长10米,历代游人刻诗很多。第二叠小石矶状如鱼,“碧玉流”三字刻在石鱼背上,碧玉流下为“洗笔池”,池的右侧刻在“洗笔”二字。第三叠突然下跌,势若悬崖,高达20米,涧水陡落,瀑布飞流,由于千百年来的流水冲击,整个石壁光滑洁白,流光照人,其源出自双峰尖南侧之山谷中,清流由山谷凌空而下,时而剑雨杨,时而素练缠山,蜿蜒曲折。若遇山洪瀑发,碧玉流上,惊雷骤吼,令人观为叹止,桥西有块独山石,上刻有“钓鱼台”三个字,桥南山麓大石上,刻有“天下名山”四个大字,再下为四祖河,河边屹立一块大石,石后有小石塔一座,名为引路塔,塔前有木石,临河而立,中间劈裂为二,缝下有古栗一棵,此为名山又一奇景。 2001年10月1日中国黄梅第二届佛教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在四祖寺门前广场举行,盛况空前,人们参加盛会之余,便游山玩水,领略西山碧玉流的独特韵味。 

                                         太 白 渔 歌
  《县志》载:太白湖,在黄梅县濯港镇余世显、段塘、白湖渡之间,面积为46810亩,水深平均2、7米,涨时4、3米左右。上收广济山河水及本县大河、马汊河诸水,下通源感湖,青石灿《太白湖晚渡》诗云:“波光如镜接遥天,极目平湖万顷连。断续渔歌随岸转,清闲鸥鸟聚沙园,淡烟斜抹舒城柳,夕照频催濯港船。更有隔山山色好,几回搔首水云边。” 太白渔歌,列为黄梅十景之七,因其“湖天相接,碧波万顷,鱼舟千艇,朝幕歌声不绝。故有“顷倒太白听渔歌”的说法。清朝余世芳《太白渔歌》:“平叶芦花极望长,歌声缭绕水中央。夜来渔火还归掉,惊起汀州几行”又为我们描绘一幅夜色中的太白渔火歌图。黄梅是一个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歌唱的优良传统。在劳动中,人们通过自已的歌喉,抒发对幸福生活的幢憬,歌唱勤劳、勇敢、正直和善良,鞭挞丑恶与奸邪。在平原湖区的劳动人民种田、插秧、割草,割谷时唱田歌、秧歌,打鱼的唱渔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各自有各自的歌。青人唱爱情,老年人唱“有筋骨”的历史传说。渐渐地,这些歌不仅抒发自已的感情,还说故事,小故事,长故事,短故事。于是渐渐地变成了发源于太白湖周围黄、广(今武穴市)两县的文曲戏这个剧种。文曲戏的曲调清新流畅,圆润悠扬,富有鄂东情调。早晨、傍晚有太白湖渔歌美丽动人,当一轮红日冉冉升从东方升起,朝霞将湖水映红,早出的鱼船上,渔人撒下一张张鱼网,这是一样怎样一幅美景呀!鱼民唱起自已熟悉的渔歌,这是怎样动人的时刻呀当落日渐渐地隐向西山,晚霞又将湖水映红,晚归的鱼船载着收获的鱼虾,唱着晚的鱼歌,这又是何等幸福时刻呀,夜晚劳作的渔民在船上晚炊,煮熟大米饭,再用湖水煮湖鱼,在浩瀚的湖面上,进行了“宵夜”应该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古城黄梅县的标志---高塔寺塔
  古城黄梅镇,其标志性的古建筑---高塔寺塔,是一座十二级的砖塔,其建筑样式全国不多见。它显得古朴,庄重、稳健而典雅。远望似一柄利剑,直插云天,它是外地游客或居它乡的黄梅时必观赏的名胜古迹。旧《县志》载:高塔寺、在城东南隅,寺肇于唐,毁于黄巢,初名弥陀寺。宋天禧间(公元1020年间)沙门仁禀上春坊民唐守忠兄弟建殿亭舍宇及砖塔一座,十二级,高一百七十尺,内座铁铸四大部菩萨一尊,乃名高塔寺……由此可见,寺名来源于寺。到了明朝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僧人永恭又建佛堂廊房,后又毁掉了。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50年间)僧人德珍募捐化缘重建。本县石灿作记于石碑上。咸丰四年(公元1854)寺被兵毁,唐姓人复建后重殿宇,到抗日战争时,被日本侵略者飞机轰炸,寺毁塔存。高塔寺塔历经当世的战乱和自然界的雨雷风霜,塔尖部分损耗不少,如乱石堆积,塔身上还长了杂树杂草,所以黄梅人把它称作乱石塔。1986年9月,在县文化局和博物馆的努力争取下,国家文物局、省文化厅拨出专项维修经费80万巨资到帐,维修工程动工,对塔尖部分进行了折除、重建,并安上铜顶。到1988年8月竣工,这就是今天民众看到的高塔寺塔。“古迹重辉”四字古碑刻分外醒目。它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维修重建工作功不可没,据副研究员何新民介绍,当时从塔顶部分取出舍利子若干,这当是极具佛教特点的文物。清代黄梅诗人梅雨田有诗咏高塔寺塔,诗云:“十七高砖塔奇,寺名众造晋唐遗。信师初地今焦士,人老苔荒释子碑。” 黄梅县委、县政府近年规划、折除高塔寺旁不符合城市规划的房屋,将以古塔为中心,扩建一新的转盘。为了实现这一规划,前几年已花大力气扩建了古塔东南方的街道,今命名为古塔东路,并将老正街命名为古塔西路。古老的黄梅镇,将更加焕发时代的青春,高塔寺塔更是见证者。 

                                    高睹八代”鲍参军
    鲍照(约414-466年),南朝宋代杰出诗人,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宋文帝元嘉16年(436)竭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颇得赏识,先招为佐史,后擢为国待朗,孝武帝初,历中书舍人,株陵县令等职。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参军,即掌管书记之任,故称“鲍参军”。客住黄梅五六年,居住在县河之宾马号旁(今县城黄梅宾馆)。公元466年,临海王刘子顼应晋安王刘子勋在寻阳举兵反判宋明帝,时照驻守黄梅,兵败,照为乱军所杀,埋葬在城西。(今黄梅县土肥站池塘东边),黄梅人纪念他,为他修墓建亭,并取名“俊逸亭”,以示杜甫诗中“俊逸鲍参军”之意。同时,还在照的旧居修建鲍公祠,鲍母祠(鲍照夫人),在今县宾馆大门处,现已毁。鲍照是南北朝时宋代杰出的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才技过人,怀抱非常,写了许多有名诗人,今存诗200多首,题材广泛,思想内容丰富,风格俊逸挺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照善乐府、五言诗,尤政七言诗。世人称鲍照五言诗是“五丁凿山”、“开人世未有”同时把五言改成七言,清人五夫之称照是“七言之祖”,对后人李白、杜甫、岑参、高适有很大影响作用,鲍照又是宋时期“元嘉体”诗人代表之一,他的著名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被人称为“句句锺炼元渣,真是精艳”“明远骈体,高睹八代”赢得历史文学家评论家的交口称赞。鲍照一生,出生徽寒,性格耿直。青年时代,为生活所迫,离家远游,家中无亲人,只有相依为命妹妹鲍令晖。他胸怀大志,才高气盛,心比天高,济世非凡。可惜生活中只论门第高卑,不计人才,南朝时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七族”。因此,他有一腔悲愤,又不得不屈身下僚。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他的才华为时代所淹没,但他的诗词,他的骈文却永放光芒。历代的黄梅人并没有忘记他,为他修志,为他建墓,为他修亭。 

                                          一 宿 庵
  一宿庵位于黄梅孔垅镇西厢大道北侧,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二(公元648年)。旧址周围曾有七口明塘,于明风明月之夜,置身其间,顿生七星伴月之感,令人心旷神怡。唐高宗咸享二年(公元671年)东山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传法惠能(六祖)次年春亲送惠能赴广东,途经孔垅码头,乖东港船至浔阳,见此奄七星伴月,师徒留此一宿,故定名为“一宿庵”。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率兵进攻鄱阳湖陈友谅,令大将康茂才驻孔垅屯兵,特意来奄一宿,后率兵大破陈友谅,又一举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改年号为洪武。1368年8月,大将康茂才拨款扩建此庵。明朝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地震,主殿倾倒。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孔垅邢懋学兄弟连届中进士,遂捐资扩建此庵。后有邢氏兄弟之友――吏部侍朗汪可受来访此庵连居数年,亲书匾少诗篇“一宿觉处”写下了不少诗篇,民国初年,湖北省参议会秘书长王镜海常在此设馆授徒,远近名士来访频繁,为古刹大增光彩,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庵堂被大水冲毁,今又在昔日旧址上重建。
                       

                                          意 生 寺
  意生寺,在县西四十五里处。五祖一脉,源出于此,相传五祖弘忍之母周氏,佛缘深广,乐善好施,扶贫济困,不遗余力。年方少艾,待字闺中。一日水边浣衣,正觉饥渴,忽见上游漂来一玫鲜红的欲滴的大桃子。奇怪,此桃漂到身边,回旋不去。周氏随手捞起作了压饥解渴的晨餐。

   那知,周氏自吃了那颗鲜桃后,渐觉肚鼓腹胀,似有妊娠之嫌,父母怒不可遏。未婚先孕,伤风败俗,辱没门风,惹人耻笑。于是将女儿赶出家门,割断亲情,周女身怀六甲,含辱忍耻,无处容身,只好寻一荒庵破斋栖身,四方求乞度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产下弘忍,即后来的五祖,五祖是有母无父之子,人称意生子。

  后人为纪念周母含羞忍辱,未婚产下灵儿,受尽千班苦楚,万般磨难。便在五祖诞生地修建“意生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