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期黄梅戏艺人≠黄梅戏发源地

(2008-08-15 08:16:24)
标签:

文化

 

                    早期黄梅戏艺人≠黄梅戏发源地

 2006年初,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把湖北黄梅、安徽安庆均列为黄梅戏艺术的保护单位。尽管有了国家级的权威认定,但还是有人觉得把湖北黄梅县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实在是委屈、冤枉,硬是不相信这是历史事实。一年来,全盘否定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县的论文、言论、贴子铺天盖地。有专家学者参与,有黄梅戏爱好者互动,也有公共媒体炒作。其中不乏具有真知灼见、严谨治学的好文章,也有不少意测联想、荒唐离奇之作。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基本形态都没有弄清楚,就以黄梅戏发源地自居;有的考证者对戏曲的命名原则缺乏基本的认知,就提出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纯属误传”;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传统剧目一知半解,也提出黄梅戏发源于黄梅是历史性的“弥天谎言”;有的考证者对黄梅戏的流行区域有多大根本不知,就列出早期安徽黄梅戏艺人推断出发源地……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露洞百出、自欺欺人。黄梅戏发源地考证,是黄梅戏基础研究的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考证者必须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必须以史料为依据,以事实作佐证;必须言之有据,证之有理。出于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秉笔直书,点到即止,不揣谬误,敬请见谅,并以期就教于黄梅戏艺术界老前辈、专家学者和黄梅戏爱好者。

 

    黄梅戏在建国前就广泛流行于鄂赣皖三省,演出的剧目基本一致,演唱的声腔基本相同,供奉的祖师父完全一样。从清代至民国年间,鄂赣皖边三省艺人彼此之间都能相互搭班,同台献艺,道白、唱腔以人多一方为准,有“四不拗六”之说。部分黄梅戏专家学者和黄梅戏爱好者在考证发源地的论文和言论中,列出安徽省部分早期黄梅戏名艺人名录,幼稚地提出为什么早期黄梅戏艺人都是安徽的呢?并以此作为黄梅戏发源于安徽的佐证,这是有失偏颇不负责任的,也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常言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间的事,只有你不知道的,没有不可能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其考证结果能经得起学术检验吗?

 

    窃以为找出黄梅戏最早的艺人(实际上是没有办法、也不可能找到最早的),只能说明他们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只能判断出黄梅戏形成的年代,怎么能确定黄梅戏的发源地在何处何地呢?客观地说,要列出早期黄梅戏艺人应该包括江西,遗憾的是我手上没有江西黄梅戏艺人的资料,就以黄梅县已知的早期黄梅戏艺人与安徽相比较,要比安徽已知的早期黄梅戏艺人蔡仲贤(1865——1942)早82年。这能说明黄梅戏发源于湖北黄梅吗?答案是否定的。当哪些“理直气壮”持早期黄梅戏艺人等于发源地观点的考证者们,看到这个对比又有何感想呢?由此我想起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语:“心想葫芦天般大,谁知猪娘咬断藤呐!”满以为是“证据”确凿、无隙可击,谁知遇到釜底抽薪、不攻自破。

   

    历史上黄梅县有多少黄梅戏艺人到鄂赣皖边邻县演出教场、传艺授徒已无法考证。但依据黄梅县在建国初搜集、挖掘的的资料显示,到鄂赣皖边30县奔闯江湖的知其名姓、演艺生涯和师承关系的黄梅戏名艺人有100余人,按照当时健在的黄梅戏艺人的师承关系,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再早的黄梅戏艺人当时就无人知喻了。现依据建国初挖掘、搜集、199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和1996年湖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黄梅戏资料,列出黄梅县的部分已知的早期黄梅戏艺人名录,供大家在考证中参考,也许能使考证者从中得到一点感悟。

 

 

    何仙姐17831855)女,主唱旦角,艺事不详。著名黄梅戏理论家陆洪非在《黄梅戏与其亲缘剧种》(《黄梅戏艺术》1982年第三期)一文载:“又据湖北黄梅县老艺人梅金玉(解放初期已近80岁)谈:‘清道光年间(18211850)黄梅戏女艺人何仙姐到江西教过场。’”

 

    邢秀娘17931858)女,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幼时跟随兄、嫂学唱黄梅戏,出嫁后,因丈夫在复堤堵口中淹死,又回到娘家跟兄嫂一起生活,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宽广,以扮《蔡鸣凤辞店》中的柳凤英、《上天台》中的祝英台、《白扇记》中的胡金莲等小旦而闻名。邢秀娘是清乾隆年间活跃在鄂赣皖边的黄梅戏的著名坤旦。

 

    龚三齐18051880)黄梅县濯港镇人。从小爱好黄梅戏,先学小旦,铺堂后因倒嗓改唱小丑兼司鼓。主工茶衣丑,演得出色的有《毛子才》串戏中的毛子才,《杨驼子讨亲》中的杨驼子,《菜刀记》中的魏大蒜,《血掌记》中的皮赞。除茶衣丑外,他还演褶衣丑,亦有分寸,很受观众喜爱。龚三齐创造性地吸收高台大戏的经验,大胆改革本剧种的表演艺术及班社管理制度,得到当时艺人和后来班社的好评,为发展黄梅戏艺术作出了很大贡献。

 

    罗运保18251911)黄梅县小池镇万家村人。他年少时断续读过10余年私塾,不图科举成名,爱看弹词、宝卷、章回小说,喜欢黄梅戏、道情、鼓书和小曲。期间正是黄梅水灾极为频繁的岁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道光二十三年(1843),从黄梅小溪山一位师傅学唱黄梅戏,工小生,初露艺术才能。当地群众说:“运保读书不聪明,学戏一夜学一本。”

他铺堂以后,便开始挑大梁唱主角。在从艺活动中,善用高腔、弹词、皮黄剧种的一些表演程式,来丰富和发展黄梅戏的表演艺术。他注重剧本的文学性,反对唱“水词”,凡属他演过的角色,对其中文理不通、词不达意的唱词都作过纠正。为丰富黄梅戏的演出剧目,他还改编了不少剧本。同治初年,他与武穴市一位私塾先生,根据“歌本”《七乡员》,改编出上中下三本《张朝宗告经承》,此剧搬一舞台后历演不衰。他整理、改编的剧目还有串戏《瞿学富告坝费》、小戏《乾隆皇帝游苏州》、《海螺墩捡子》|、《叶五辞院》等。罗运保为当时鄂赣皖边的知名黄梅戏艺人。

 

    梅金玉18541953)黄梅县新开镇梅五房人。年少时从祖父学唱黄梅戏,同治末开始搭班唱戏,多演“捞杂”角色。梅金玉为人义气,广交朋友,在光绪初期,就自己投资添置戏衣、道具,行头虽不齐全,但“三小”戏衣基本不缺,名艺人龚三齐、罗运保、帅师信等经常被他邀请,在鄂赣皖边邻县演出。班上人数不足时,缺什么角色他都能顶替。建国初期,安徽著名黄梅戏理论家陆洪非等到黄梅调查剧种历史时,曾拜访过他,梅金玉据其所知,向陆洪非一行详细介绍了黄梅戏历史、黄梅艺人师承关系和黄梅班社情况。

 

    帅师信18581909)艺名帅德化,浑名帅不论,黄梅县新开镇邹桥村人。年青时以演小旦著名,在当时的德化县(现九江县及黄梅县分路镇、新开镇、小池镇部分地区)黄梅戏旦行中是头牌演员,观众称他为“赛德化”。帅师信既善于向别人学习,又乐于帮助别人。他在鄂赣皖边30余县广泛授徒传艺,应邀教场,门徒数以千计,对黄梅戏的“上四角”、“下四角”各行当重场戏起到了重要传承作用。从光绪后期到民国初年,饮誉鄂赣皖边30余县的名旦帅登明(外号帅毛丛),就是他的高才弟子之一。

 

    罗花子18621938)黄梅县蔡山镇项家列人。是光绪中后期黄梅县的著名小丑。罗花子在20岁时铺堂搭班唱戏,在丑行中戏路甚广,主工褶衣丑,茶衣丑也很有名气。特别是善于表演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瞎子形象。罗花子为演好瞎子,他虚心向生活中的盲人学习,细心观察他们的形态、走路、说话的各种姿势、口语,为演好瞎子戏打下了良好基础,人称“活瞎子”。他在鄂赣皖边20余县唱过戏、教过场。

 

    比以上几位年代稍后的名艺人还有:三拜名师罗运保的——桂友林1886——1966)、妇随夫唱闯江湖的——梅重喜1886——1973)、残妆和泪湿怀宁的——梁松贵1879——1946)、江六奀1890——1926)夫妇、做鬼也要唱黄梅的——汪玉奀1884——1912)、兄弟同台誉鄂皖的——陈记和1890——1930)、陈小阳1893——1930)、陈三阳1895——1932)三兄弟、勇于创新试弦乐的——冯龙伢1890——1942)、精益求精博众长的——徐长林1892——1960)、栩栩如生“活包公”的——李世寿1892——1939)、民族气节重于山的——许连喜1897——1959)、两代名优秀无双的——柯火英1897——1963)、张冬枝1923——1947)母女、名副其实盖三县的——余海先1940——1967)、誉满鄂赣皖边区的——汤翰英1905——1988)、生旦丑行均传神的——桂三元1914——1980)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黄梅县能列出100余名早期知其姓名、从艺生涯和师承关系的名艺人名录,足矣!笔者认为发源地之争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共图未来,共谋发展,让黄梅戏艺术之花在中华大地根深叶茂、吐艳怒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