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律诗的平仄与拗救
(2012-09-23 09:20: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诗论词话 |
一、律诗、律绝谁为先?
到底是先有律诗,还是先有律绝?至今为止没有人考据出结论。但我更愿意相信,大概是律诗在前一点,绝句的格律有律诗的截半之说。倘无律诗,何来截半?当然这仅是不可靠的猜测,真正开始成功写出大量近体格律诗的初唐四杰,他们的入律诗歌,既有绝句,又有律诗的。不过,无论是他们诗歌的总体数量,还是被公认的名作、代表作,显然是五言居多。
上一讲已经列举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是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就以杨炯的《战城南》为例: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
●●○○●,○○◎●□。⊙○◎●●,◎●●○□。
(○:平声,●:仄声,⊙:原平可仄,◎:原仄可平,□:平韵,■:仄韵)
这首诗是四联都对仗。同样时期的不同作品,对仗的多少与位置都不同,可见刚开始的律诗要求还未固定统一。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我想在初唐四杰的诗里,找一首平起首句入韵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失败了。这一格我看到的举例都是李商隐的《风雨》或《晚晴》,那都是晚唐了。盛唐写五律最多的王维(122首)和杜甫(626首)。平起首句入韵式仅查到一首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
●●○○●,○○●●□。
○○○●●,◎●●○□。
第二、第三联失粘。平仄还是未合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上一讲我们已读过王维的《山居秋暝》了,那还是完全合律的。它的对仗也在中间两联,说明到了盛唐,律诗的对仗要求已趋于统一:即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二、李杜与盛唐的律诗
七言律诗,其实就是在五律之前相应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五言仄起前面加过后是平起,而平起格式前面加过后就变成仄起了。前面谈过五言格律诗是首句不入韵居多,而七言格律诗里,首句入韵的比例要明显高过五言。我们先来看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
○○●●○○●,●●○○●●□。
●●○○○●●,○○●●●○□。
中间两联对仗。
李白五律也写了几十首,可七律却很少为之。这首应该是他最有名的七律代表作,居然是句子失粘、平仄破律的。它的颔联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前面不是平仄相同,而是平仄相反了。这就看到了三联都是平头的奇怪格局。这犯了格律诗的大忌。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东西太妨碍他自由抒发了,所以他的其他几首七律,都有失粘和平仄不合的问题。合律的仅有两首与朋友的唱和,说明他如认真,也可以写出标准格律。
而杜甫律诗正是被后世奉为格律标本典范的。我们来看一首仄起入韵的《登高》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
○○●●○○●,⊙●○○●●□。
这首诗被赞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全诗完全合律,对仗工整。
我们随便再找杜诗其他几种律句的诗来读,可以充分体会格律在杜甫那里,似乎完全没有任何束缚。
先看被李白当作束缚要破律来写的平起首句入韵,杜甫有《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
●●⊙○○●●,○○⊙●●○□。
⊙○●●○○●,●●○○⊙●□。
⊙●⊙○○●●,○○●●●○□。
仄起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中关键节点有几个字词的古代读音用法,与今天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裳”字在古代是裙字,读作cháng。“看”字有两读,颔联里读作kān,这里是注视的意思。“峡”现为阳平声,在古代是入声字。
平起首句不入韵,再以杜甫的《客至》为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
○○●●○○●,◎●○○●●□。
●●○○○●●,○○◎●●○□。
还是中间两联对仗,经过所有七律格式的检测,可以发现这些杜诗都谨遵格律,严丝合缝。
三、格律的禁忌和拗救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允许变通: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则不许破格。第七字的平仄,依据押不押韵,也已确定不能变。如果是五言诗,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根据用韵而定。
但这只是大概的说法,有几种情况必须特别注意。一是五言平起入韵句、七言仄起入韵句不允许“孤平”。即在“平平仄仄平”(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除了句尾入韵平声字外,倒数第五的平声字若改为仄声,就犯了孤平大忌,科考中会直接判为不及格而淘汰。二是五言仄起入韵句、七言平起入韵句不能有“三平声”。即在“仄仄仄平平”(七言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倒数第三字仄声不允许改为平声字。此外,不入韵句“平平平仄仄”(七言前面再加“平平”)倒数第三平声字,一般也不允许改为仄声,这种诗病叫“三仄脚”。
那么,倘若句意需要,在这些关键字上不得不写出违反平仄的句子,该怎么办呢?古代诗人想出了“拗救”的办法。当“平平仄仄平”的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后,就要把倒数第三字也相应也做相应变化,变成“仄平平仄平”。
例如第二讲在平起入韵句“黄河入海流”“秋声不可闻”后,例举的句子:“北风吹白云”“一生焉再游”。
其原诗为:
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首句第一字“北”该平用仄,第三字本来是仄声改用平声“吹”字,这是本句自救。
杜牧《题水西寺》: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
首句第一字“三”和第三字“去”字平仄互换,是本句自救。对句第一字“一”与第三字“焉”也平仄互换,两句之间又构成“对句相救”。
而“仄仄仄平平”的倒数第三字一般来说最好不要破格,宁可去改第一字较为简便;倘使不得不用了平声字后,那倒数第二字就得相应改变,就变成“仄仄平仄平”。因为拗救,这里已经打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律了。这在五言叫“三拗四救”,在七言叫“五拗六救”。这种拗救同样适用于挽救“三仄脚”,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在平仄节奏点上打破了交替的规律,所以,往往还要在对句也作相应调整。
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
首句第四字“长”是多音字,但这里显然是“长久”的平声用法,在节奏点上改仄为平,和前一字“带”作了平仄互换。第四句首字“暮”既与上句(又叫“出句”)“流”字对句相救,又与本句“相”同句自救。当然,还是留下了第四字“有”改仄出律了,因为全诗在意义上,都是“二—一—二”格局,所以,平仄相间本来可以一律成最后两字同步,而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又自己打破了这一规律。
到底是先有律诗,还是先有律绝?至今为止没有人考据出结论。但我更愿意相信,大概是律诗在前一点,绝句的格律有律诗的截半之说。倘无律诗,何来截半?当然这仅是不可靠的猜测,真正开始成功写出大量近体格律诗的初唐四杰,他们的入律诗歌,既有绝句,又有律诗的。不过,无论是他们诗歌的总体数量,还是被公认的名作、代表作,显然是五言居多。
上一讲已经列举过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是仄起首句入韵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就以杨炯的《战城南》为例: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
●●○○●,○○◎●□。⊙○◎●●,◎●●○□。
(○:平声,●:仄声,⊙:原平可仄,◎:原仄可平,□:平韵,■:仄韵)
这首诗是四联都对仗。同样时期的不同作品,对仗的多少与位置都不同,可见刚开始的律诗要求还未固定统一。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我想在初唐四杰的诗里,找一首平起首句入韵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失败了。这一格我看到的举例都是李商隐的《风雨》或《晚晴》,那都是晚唐了。盛唐写五律最多的王维(122首)和杜甫(626首)。平起首句入韵式仅查到一首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
●●○○●,○○●●□。
○○○●●,◎●●○□。
第二、第三联失粘。平仄还是未合律。平起首句不入韵式,上一讲我们已读过王维的《山居秋暝》了,那还是完全合律的。它的对仗也在中间两联,说明到了盛唐,律诗的对仗要求已趋于统一:即中间两联必须对仗,而首尾两联则可对可不对。
二、李杜与盛唐的律诗
七言律诗,其实就是在五律之前相应加上平仄相反的两个字。五言仄起前面加过后是平起,而平起格式前面加过后就变成仄起了。前面谈过五言格律诗是首句不入韵居多,而七言格律诗里,首句入韵的比例要明显高过五言。我们先来看一首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
○○●●○○●,●●○○●●□。
●●○○○●●,○○●●●○□。
中间两联对仗。
李白五律也写了几十首,可七律却很少为之。这首应该是他最有名的七律代表作,居然是句子失粘、平仄破律的。它的颔联失粘,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前面不是平仄相同,而是平仄相反了。这就看到了三联都是平头的奇怪格局。这犯了格律诗的大忌。可能是他觉得,这种东西太妨碍他自由抒发了,所以他的其他几首七律,都有失粘和平仄不合的问题。合律的仅有两首与朋友的唱和,说明他如认真,也可以写出标准格律。
而杜甫律诗正是被后世奉为格律标本典范的。我们来看一首仄起入韵的《登高》吧: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
●●○○○●●,⊙○⊙●●○□。
○○●●○○●,⊙●○○●●□。
这首诗被赞誉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全诗完全合律,对仗工整。
我们随便再找杜诗其他几种律句的诗来读,可以充分体会格律在杜甫那里,似乎完全没有任何束缚。
先看被李白当作束缚要破律来写的平起首句入韵,杜甫有《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
●●⊙○○●●,○○⊙●●○□。
⊙○●●○○●,●●○○⊙●□。
⊙●⊙○○●●,○○●●●○□。
仄起首句不入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需要说明的是,这首诗中关键节点有几个字词的古代读音用法,与今天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裳”字在古代是裙字,读作cháng。“看”字有两读,颔联里读作kān,这里是注视的意思。“峡”现为阳平声,在古代是入声字。
平起首句不入韵,再以杜甫的《客至》为例: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
○○●●○○●,◎●○○●●□。
●●○○○●●,○○◎●●○□。
还是中间两联对仗,经过所有七律格式的检测,可以发现这些杜诗都谨遵格律,严丝合缝。
三、格律的禁忌和拗救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平仄允许变通:第二、第四、第六个字的平仄,则不许破格。第七字的平仄,依据押不押韵,也已确定不能变。如果是五言诗,那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根据用韵而定。
但这只是大概的说法,有几种情况必须特别注意。一是五言平起入韵句、七言仄起入韵句不允许“孤平”。即在“平平仄仄平”(七言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除了句尾入韵平声字外,倒数第五的平声字若改为仄声,就犯了孤平大忌,科考中会直接判为不及格而淘汰。二是五言仄起入韵句、七言平起入韵句不能有“三平声”。即在“仄仄仄平平”(七言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倒数第三字仄声不允许改为平声字。此外,不入韵句“平平平仄仄”(七言前面再加“平平”)倒数第三平声字,一般也不允许改为仄声,这种诗病叫“三仄脚”。
那么,倘若句意需要,在这些关键字上不得不写出违反平仄的句子,该怎么办呢?古代诗人想出了“拗救”的办法。当“平平仄仄平”的倒数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后,就要把倒数第三字也相应也做相应变化,变成“仄平平仄平”。
例如第二讲在平起入韵句“黄河入海流”“秋声不可闻”后,例举的句子:“北风吹白云”“一生焉再游”。
其原诗为:
苏颋《汾上惊秋》: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
首句第一字“北”该平用仄,第三字本来是仄声改用平声“吹”字,这是本句自救。
杜牧《题水西寺》:三日去还住,一生焉再游。含情碧溪水,重上粲公楼。
◎●⊙○●,⊙○◎●□。○○◎⊙●,⊙●●○□。
首句第一字“三”和第三字“去”字平仄互换,是本句自救。对句第一字“一”与第三字“焉”也平仄互换,两句之间又构成“对句相救”。
而“仄仄仄平平”的倒数第三字一般来说最好不要破格,宁可去改第一字较为简便;倘使不得不用了平声字后,那倒数第二字就得相应改变,就变成“仄仄平仄平”。因为拗救,这里已经打破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律了。这在五言叫“三拗四救”,在七言叫“五拗六救”。这种拗救同样适用于挽救“三仄脚”,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由于在平仄节奏点上打破了交替的规律,所以,往往还要在对句也作相应调整。
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
○○○●●,●●●○□。⊙●○○●,○○●●□。
首句第四字“长”是多音字,但这里显然是“长久”的平声用法,在节奏点上改仄为平,和前一字“带”作了平仄互换。第四句首字“暮”既与上句(又叫“出句”)“流”字对句相救,又与本句“相”同句自救。当然,还是留下了第四字“有”改仄出律了,因为全诗在意义上,都是“二—一—二”格局,所以,平仄相间本来可以一律成最后两字同步,而第一句和最后两句又自己打破了这一规律。
前一篇:第三讲:七言绝句的格律
后一篇:中秋国庆双节学创作专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