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白云苍狗http://s5/middle/0d733726t91ed9b4b7664&690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
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
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
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13、青梅竹马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
http://s2/middle/0d733726t91ed9b794481&690
14、绿叶成荫 http://s13/middle/0d733726t91ed9b887a2c&690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
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
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
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
“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
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15、凌波微步 http://s10/middle/0d733726t91ed9bb65699&690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
“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16、镜花水月 http://s13/middle/0d733726t91ed9bd4ddac&690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
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亦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17、
闲云孤鹤
http://s2/middle/0d733726t91ed9c11e061&690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
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
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额联尤为佳绝。
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18、吹箫引凤 http://s10/middle/0d733726t91ed9c305139&690
有箫仙者,生于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宣王末年,史籍散乱,
箫仙为文记述史事本末,以补正史之不足,人因称为箫史。
其人琼姿闪烁,风神超迈,每引笛,能作鸾鸣凤响。秦穆公之女弄玉,亦喜吹箫,公因以下嫁箫史。
夫妇伉俪相得,日以吹箫为乐。十数年后,弄玉也得箫史吹奏之妙,指开笛响,能作凤凰和鸣之声,引得凤凰纷纷闻声而来,飞聚屋顶。秦穆公特修筑凤台一座。
后弄玉乘坐凤凰,箫史驾奴飞龙,双双升天而去。
后因以“吹箫引凤”演技高妙神觉,复亦喻以凤求凰,男女缔结良缘,诗文小说中用为熟典。
如唐李端《赠郭驸马(暖)》诗云:“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即用此典。
19、高山流水
http://s10/middle/0d733726t91ed9ac234d9&690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如董解元《西厢记》有“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之句。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准确反应。
明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小说一篇。典见《列子.汤问》,《吕氏春秋.本味》。